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今天西方某些人应该读读两千年前中国的荀子,不同文明的相处之道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方达 2018-12-15 15:32
摘要:荀子说“天”与“怨天尤人”

中国有孔孟,恐怕是妇孺皆知,但有孔孟荀,可能很多人未曾听闻。事实上,在孔孟所处的先秦时代,荀子不仅是一位儒家大师,名声可能更是远超孟子。只不过,后来的古人总以为荀子讲“性恶”,比不上“性善”的孟子更容易被人接受,所以逐渐排斥。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是战国末期赵国人。他不仅在齐国的稷下学宫三任祭酒,还在楚地当过兰陵令。可不要小瞧这祭酒与兰陵令,他们指的并非是负责餐饮与民政的小官吏,稷下学宫在当时最起码相当于北大清华,甚至在世界的地位上还可媲美剑桥与哈佛,而祭酒就是校长一职。至于兰陵令,虽然只是“县”的最高长官,但那时的兰陵县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直辖市。不过,我们在这里既不说荀子的“性恶论”,也不继续介绍他的履历何等辉煌,而是看看他怎么来说“天”。

 

和现在一样,当碰到特别重大的事情,或者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我们一般都会脱口而出“天呐”、“我的天”,古人对“天”也同样充满着十分复杂的情感。传说中的女娲除了造人,还要补天,为何?要是连“天”都不全了,“人”还能活下去?!所以,每当碰到不可控制的因素,我们往往都自知不自知地联系到“天”。可能正是这个原因,孔老夫子就说过一句现在耳熟能详的话,“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论语·宪问》),也就是我们常常责备他人过于消极的“怨天尤人”。不过孔子毕竟言简意赅,怎么才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并且掌控自己的命运呢,直到荀子才给出了一套颇为有理且又详细的说法。

 

在荀子看来,“怨天尤人”这种把责任推给外界的作法,首先不能就事论事地从已经产生的结果中寻找原因,而是要从未雨绸缪的角度去拷问根源。而这根源正在于对“天”与“人”关系理解上的模糊不清,什么该是“天”的责任,什么该是“人”的承担,如果连这最基本的关系都搞不清楚,那肯定做事失败,又要归咎他人啊!对“天”来说,不管你人间如何吉凶祸福,它总是有亘古不变的东西,而这就是日月星辰与旱涝饥丰,不要以为人掌握了一些技术本领就能彻底更改这些现象,即便到现在不仍然时不时地出现自然灾害嘛!所以,“人”在碰到这样的情形时,何必要“怨天尤人”呢,无论你在意与否,意愿如何,都是无能为力的,知道这一点便可以给自己的内心找到宽慰,重回平静。那这是不是意味着“人”就可以无所事事或者胡作非为呢?!当然不是!荀子就说,不仅“天”与“人”各有其职,而且还要相互配合,做到“天人相参”。

 

怎么个“参”法?还是从大自然的变化说起,荀子认为虽然“人”不能改变这些自然现象,但是可以让专门的人员来观察找寻规律,当能够最大程度上把握住这些原则时,“人”不仅可以防患未然,甚至可以积极利用。不过这并不是“人”最重要的职责,“天”生就了人类,赋予了耳鼻口目的形体与认知思考的能力,正是为了成就世间的祥平安定。相比于对“天”的观察,恰恰是不同人之间如何共处,才是最为困难,也是最直接关系吉凶祸福的关键所在,而这也正是荀子为何认为只要有部分的专门人员来观察自然就足够的原因所在!

 

可是人与人的相处“难”在何处?难就难在“天”还赋予了人们“好恶”、“喜怒”与“哀乐”这样的情感。一个人的情感可以说是“天情”,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可就不是什么人畜无害的“人情”了。正是这相互争夺,各取所需的“人情”,不仅是生活中的祸端,更是整个社会陷入纷争的源头。到了这一步,就不仅仅是个人“怨天尤人”与否了,甚至关系到人类未来的整体命运。因此,个人一定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正所谓荀子云,“心意修,德行厚,知虑明”,这些行为是一个“君子”时时应该谨记的“常体”。只要记住这些自己能够完全做主的事情,而非时时对外想入非非,不仅能够每日精进,不导致“怨天尤人”,更能使社会长治久安。

 

到这里,孔老夫子的“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在表面上可谓被荀子阐明的十分清楚了。不过仔细一想,单单的又“学”又“达”,既“知”又“行”具体指向了什么呢?总不能学个空空如也吧!好在荀子明明白白告诉我们,“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是“日切瑳而不舍”的对象。不过千万莫以为“君臣”“父子”“夫妇”就是批判已久的“三纲”,荀子其时的战国末年断不像我们想象的那般压抑与僵滞,普通百姓可以为卿相,王公大夫亦可以归庶人,而其中的标准便是个人的德行与能力。

 

事实上,重德轻位在孔子原本的思想中早已出现,只不过被后人曲解罢了。所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论语·里仁》)的“忠”与“恕”并非狭隘地对应为忠于君主与宽恕他人,而是忠于整个文明社会的重建与以相互理解为实质的相处之道。这与当下的全球境遇何其相似,对人类文明的延续与守护,以及对不同文明冲突的理解与缓和,不正是全体人类所不能逃脱的思考与命运嘛!

 

所以,荀子对“天”的看法实际上是对孔子“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的详细注脚,而夫子的本意也并非简简单单指向日常生活,反而是站在人类整体命运的高度来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由此可见,现今对中国传统诸子思想的发明,并不仅仅是整理国故的工作,反而意味着如何更好地使我们融入当下的全球化文明架构中去。甚者,也是对人类未来图景的运思!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先秦诸子研究中心

主编:王多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项建英
题图:山西省临汾市荀子文化园景区内荀子塑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