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创下上海动迁史上多项纪录,“三湾一弄”如何换新颜?|《40年,上海的变迁故事》⑥
分享至:
 (9)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上海市社联 市委党史研究室 2018-12-12 06:31
摘要:“三湾一弄”的变迁,是上海城区旧城改造的的典范,也是改革开放后上海城市建设更新的缩影。

【编者按】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上海的历史性变化有目共睹。习近平总书记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

 

12月7日起,上观新闻“思想汇”将播放10集系列动画短片《40年,上海的变迁故事》,每天一集,带你坐上“时光穿梭机”, 重温改革开放历程中那些难忘的“上海时刻”。今天播出第六集《“三湾一弄”的故事》。

(请在wifi环境下收看)


【解说词精要】

 

上海是江南水乡,多河道港汊。上海人习惯把河道两岸外凸的陆地叫作“嘴”,凹进去的地方叫作“湾”。蜿蜒流淌,贯通申城的苏州河曲折多弯,每一湾都留下了无数个故事。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三湾一弄”。这里曾是难民到上海的第一站,也是后来著名的棚户区、“下只角”。

 

 

上海解放了,劳动人民地位提高了,经济收入也增加了。手头闲钱多了,棚户区的居民想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改善住房。由于都是各自为政,这一阶段的住房改建大多为“违章搭建”,房屋和房屋之间显得格外拥挤。两块“搓衣板”便可搭起一座“天桥”饭桌。因此,“三湾一弄”的住房条件仍然十分落后。

 

1980年,改革开放后的上海开始撸起袖子改造棚户区。1992年底,中共上海市委第六次代表大会提出:到2000年全部完成全市365万平方米危房棚屋改造(也称“365计划”)。

 

朱家湾和药水弄相继得到了改造,而“三湾一弄”中的“两湾一宅”潭子湾、潘家湾、王家宅的改造,却成了最后的“硬骨头”,一直进展缓慢。1998年,时任市政府领导率有关部门,来到“两湾一宅”进行现场办公,要求市、区两级政府,排除万难,打赢这场棚户区改造的“淮海战役”。随后,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出资、引进市场等方式,多部门协作,最终用了10个月的时间,“两湾一宅”的动迁便宣告完成。共动迁居民8672户,动迁单位147家,创下了上海动迁投资最大、速度最快、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高等多项纪录。等了五十多年、盼了半个世纪的“三湾”人家迎来告别旧屋乔迁新居的那一天。昔日的棚户区,如今已变成了生态居住园区。

 

“三湾一弄”的变迁,是上海城区旧城改造的的典范,也是改革开放后上海城市建设更新的缩影。如今,上海新一轮旧城改造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已进入了城市有机更新时代。曾经的“三湾一弄”,已成为留在人们记忆中的一个故事。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作者提供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