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40年前发出“孤鸣第一声”,《书法》不惑,书坛如何走向“无惑”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2018-12-10 12:45
摘要:推动书法艺术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生根

创刊于1978年的《书法》杂志曾被启功先生称为书法界的“孤鸣第一声”,早于第一届全国书法展览的举办,也早于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创建。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书法四十年、《书法》杂志四十年”为主题,纪念《书法》杂志创刊四十年系列活动,12月9日在上海文艺会堂举行,包含《书法》杂志四十周年纪念研讨会、《书法》杂志文献展、当代书法大家作品展、当代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全国优秀中青年书法家邀请展、《书法》杂志同仁作品展等,可谓书法界难得一见的盛会。当天,《书法》杂志还向韩天衡、张海、刘小晴、朱关田、林岫、周志高、曹宝麟等18位专家学者颁发了首批顾问聘书。

 

《书法》杂志正式创刊于1978年(试刊于1977年),是新中国第一份面对大众的专业书法期刊,杂志四十年的成长与改革开放同步,经历了相应的不同历史时期,留下了鲜明的时代痕迹。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王立翔表示,改革开放伊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书法艺术是最早在百废待兴中苏醒的。《书法》杂志不仅“孤鸣第一声”,更在最初近十年时间里,利用杂志平台和传播力,做了大量普及与提高工作,为当代书法的复兴与发展作出重要努力。如今,《书法》杂志年届不惑,已长成根深叶茂的大树,这棵大树是当代书法的参与者,也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近年来,上海书画出版社以《书法》杂志为核心,复刊《书法研究》杂志,成立书法研究出版中心,打开了书刊互动、新媒体融合、全面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以传统书画为核心的出版传媒优势,使得专业出版呈现出盎然生机与活力。

《书法》杂志的刊名为郭沫若题写

 

《书法》杂志创刊后,在1979年第一次举办全国规模的群众书法活动、1980年举办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还在1985年率先开展国际书法交流活动。正是在这些活动中,涌现出一批如今人们耳熟能详的书法名家。“《书法》杂志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底蕴、以继承和弘扬书法优秀传统为使命,在推动书法学习、研究、创作和教育等方面,形成了杂志内容特色,也在普及和提升书法文化知识和学术理论建设,推动当代书法走向艺术繁荣方面,作出诸多贡献。”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说。

 

书法评论家姜寿田认为,在当代书法史上,《书法》开创之功与鲜明品格,可归为三点:其一,敢为天下先的风气倡导。《书法》作为当代书坛第一份权威杂志,为传统的书法的复兴和当代书法审美地位的确立奠定了牢固基础。其二,公器公论的批评立场。《书法》始终坚持直面书坛的批评姿态,对书坛之弊敢于大胆揭露;倡导健康的创作与学术研究风气,彰显了一方书法舆论重镇的批评及导向作用。其三,独立不羁的主体观察。在众声喧哗中,《书法》始终以其独立不羁的主体观察,坚持自身批评立场,不随波逐流,在面对书坛重大事件中都有所显示,从而使《书法》以敢于碰硬的媒体形象卓立于当代书坛。

启功为《书法》创刊100期所题

赵朴初为《书法》创刊10周年所题

 

当天下午的研讨会上,众专家对《书法》杂志在“不惑”之年再出发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清华大学教授言恭达认为,新时代的《书法》杂志应该要推动书法篆刻艺术创作从传统性进入当代性的活化过程,同时要优化书法篆刻艺术传播的新媒体融合,既要丰富传播渠道,也要提升大众的体验感。苏州大学图书馆研究员、苏州市书法家协会会长华人德提出,《书法》要做的是“书坛缺什么,杂志补什么”,要对书坛风气起到引领作用。比如时下流行的“丑书”,虽然不宜一棍子打死,但只能认作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摸索,诸如《书法》这样的专业期刊应该站在文化的高度,对各种创作风气予以纠偏。

 

图片由上海书画出版社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