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习总书记说这项工作是“新时尚”,看上海这个区如何引领新时尚
分享至:
 (1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舒抒 2018-12-07 06:47
摘要:土生土长的阿姨爷叔,商务楼宇里的年轻白领,生活工作在此的“洋面孔”,都从“垃圾生产者”变为“资源守护者”。

 

今年,上海首次试点整区域生活垃圾分类,长宁成为首批6个试点区之一。

 

当“试点”,长宁有底气。早在2017年10月,长宁区已在部分居民区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和再生资源回收“两网协同一体化”,以及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其中,虹桥街道爱建居民区的中华别墅小区仅用3个月,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从5%提高至95%。程家桥街道的老公房小区上航新村,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居民的垃圾投放准确率已高达98%,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超50%,垃圾房志愿者从没空休息变为“无所事事”。

 

如今在长宁,许许多多土生土长的阿姨爷叔,商务楼宇里的年轻白领,还有生活工作在此的“洋面孔”,都从“垃圾生产者”变为“资源守护者”。垃圾分类工作在长宁成为“全年龄覆盖、无一天例外”的新时尚。

 

新时尚是怎样一道风景?又是如何形成的?

 


 

垃圾袋“一个变俩”

 

程家桥街道上航新村居民区,是长宁区首批试点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的居民区之一。  

 

晚上9时,上航新村小区,居民秦阿姨端起饭桌上吃剩的鱼骨,倒进灶台旁一个湿垃圾桶。一旁还有两个空豆腐盒,秦阿姨顺手把它们扔进了冰箱旁的干垃圾桶,抬头瞄了眼时钟:“哎哟,今朝夜里来不及,明朝一大早去倒掉。”

 

早上8时,秦阿姨拎着两袋垃圾下楼,眼前已经是一幅热闹景象。“阿姨你今天怎么早上就来啦?”小区垃圾分类管理员郭巧元一边打招呼,一边熟练地从一大包餐巾纸中挑出了两个塑料瓶、一个牛奶纸盒,扔进一旁标着“可回收”的蓝桶里。

 

快到9时,同小区的东航空乘小刘睡眼惺忪地走到垃圾房,一袋湿漉漉的剩菜被他倒进了标有“湿垃圾”的褐色桶里,剩下的塑料袋被他熟门熟路地扔进了郭巧元面前标着“干垃圾”的黑桶。

 

中午12时,东银中心A座,白领小秋拎着一袋吃剩的外卖,站在茶水间里“念念有词”:“剩菜倒进湿垃圾桶,塑料盒扔进干垃圾桶,纸袋是可回收垃圾……”

 

虹桥街道古北国际花园将垃圾投放点增设在了地下车库。

 

傍晚17时,古北国际花园,外籍居民王煊熔等电梯时,遇到了和她一样从菲律宾来的邻居。看到各自手里都拎着一袋干、一袋湿两包垃圾时,两位外籍“老乡”相视一笑:“你也下楼倒垃圾?”

 

入夜,19时,武夷路70弄,听到窗外“叮叮咚咚”的垃圾车音乐声,居民赵阿姨赶紧下楼开门,把晚上烧饭留下的一袋青菜皮递给了上门收垃圾的清运员吴福满。

 

一小时后,龙柏花苑别墅区,来自罗马尼亚的“上海媳妇” 艾德里安娜·弗古林提走到小区门口,把一袋婴儿纸尿布扔进了干垃圾桶中。“这次扔对了吧?”小区门卫笑着问弗古林。一周前小区刚实行垃圾分类,弗古林错把湿哒哒的婴儿纸尿布扔进了湿垃圾桶,让她一直记挂在心。

 

又是一晚9时,虹桥路2538弄小区,垃圾分类指导员张方顺刚锁好垃圾房大门准备下班,一个年轻租户拎着两个大塑料袋向垃圾房走来。“师傅我明早来不及,今晚能让我扔一下吗,都分类好了。”老张看了一下袋子,里面都是吃剩的塑料饭盒,没有食物残渣,便打开了标着“干垃圾”三个字的库房大门。

 

“谢谢师傅!”“不客气。”看着年轻人逐渐消失在夜幕中的背影,老张脸上露出了微笑。

 


 

从嫌麻烦到“我愿意”

 

陈雅贞阿姨是虹桥街道欣绿小区的居民志愿者,也是小区的垃圾分类指导员。

 

陈雅贞没想到,自己70多岁还学了一门新知识:垃圾分类。

 

“为啥要垃圾分类?跟阿拉老百姓有啥关系?”2015年夏天,家住欣绿小区的陈阿姨在虹桥街道组织下,和其他同为居民区垃圾分类指导员的志愿者们参观了老港垃圾填埋场。没有臭味、机械抓斗抓取垃圾的场景让陈阿姨大感惊奇,她从老港带回小区的垃圾分类知识更让所有居民惊讶:原来分类后的湿垃圾可以制成有机肥种菜;干垃圾焚烧后可以做地砖铺马路;一个塑料袋真的要500年才能被地球“消化”……

 

陈雅贞绘声绘色地讲,“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的关联也在居民脑海中浮现。“原来我们分类垃圾不仅是为了‘刷积分’,更是为子孙后代的绿水青山做贡献。”

 

长宁区是上海首批试点“绿色账户”积分的中心城区。

 

2014年起,上海在全市推广居民区垃圾分类“绿色账户”积分制度。长宁区作为首批试点区,在虹储小区发放了第一张绿色积分卡。“只要把干湿垃圾分好类,扔一次积10分,一个月就能兑换一瓶酱油,两个月能换一袋20斤大米,居民们的分类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虹储居民区干部陶兰告诉记者。

 

上航新村试点“两网协同”一体化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后,秦阿姨家的麻油、酱油“都是用垃圾换的”。居民们可在每天7时至10时和17时至20时两个时段扔垃圾、刷积分,郭巧元则从居民投放的干垃圾中再分类出可回收垃圾,由长宁新锦华公司负责再生资源回收。

 

小刘是航空公司的一名空乘,租住在上航新村。他记得,2017年上半年刚住进上航新村时,小区垃圾房不仅常常“爆仓”,夏天还总伴着一股酸臭味。实行垃圾分类后,新改建的垃圾房“颜值”大大提升,但吃完外卖后要把剩菜、外卖盒、纸巾等一样一样分类扔掉,还是让小刘觉得“有些麻烦”。

 

湿垃圾破袋处理,每一位居民都一视同仁。

 

让小刘这样的年轻人转变看法的,恰恰是小区的阿姨爷叔。上航新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雪菊的办公室书架上,摆着好几本厚厚的垃圾分类台账,上面贴满了居民志愿者从扔错垃圾桶的外卖盒中取下的订餐小票。有那么几个月,居委干部每天都要根据小票上的地址,硬着头皮一家家上门劝说住户配合垃圾分类,其中就有不少小刘这样工作三班倒的空乘。

 

“阿姨爷叔们都在为垃圾分类努力,我们年轻人没有借口不参与,否则那才是真的‘OUT’(落伍)。”小刘还和室友想了一个办法“逼”着自己养成分类习惯:点外卖的时候“量胃而行”。“没有剩菜就没有湿垃圾,不浪费粮食也方便了分类。”

 

眼下,志愿者们已经好几个月没往台账上“贴条”。“大家都配合,现在垃圾分类已经不需要居委会费力,没想到这才过去一年。”朱雪菊说。

 

今年初,朱雪菊向记者展示贴满外卖单的垃圾分类台账。如今,这些“小本本”已经许久未曾使用——大家都能自觉分类了。

 


 

垃圾桶的“学问”

 

今年9月,住在古北国际花园的菲律宾人王煊熔,迎来了她在上海居住9年后最大的一桩生活改变:下楼扔垃圾。

 

在古北国际花园,所有755户居民的家门口都设有楼层垃圾桶,开门、关门,扔一次垃圾用时不超过半分钟,更无需分类。今年9月初,小区全面实行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王煊熔家中新添了一个垃圾桶用来区分干湿垃圾,但扔垃圾却需要坐电梯到地下停车库,用时也从1分钟“飙升”至10多分钟。

 

早在2017年10月,古北市民议事会就曾讨论,古北国际社区如何推行垃圾分类,其中“垃圾桶是增加还是撤换”,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由于古北国际花园没有空余地面空间新增垃圾房,最终业委会、物业和居委会“三驾马车”商定,在地下车库新增5个投放点,同时一口气撤走全部350个楼层垃圾桶。

 

商品房垃圾分类模式之一:跨楼层设置分类桶

商品房垃圾分类模式之二:在小区地下空间设置投放点

在古北国际社区,不少小区的垃圾分类宣传单都有中、英、日、韩四种语言,外籍居民会主动要求帮助居委会翻译、校对,为推广垃圾分类出力。

 

“撤桶第一天,物业经理电话被打爆,有居民拦着撤桶人员不走,几天后才开始习惯。”虹桥街道荣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盛弘透露,“一夜撤桶”的背后,是古北国际社区居民过去一年来用147场大大小小的讨论和征询,总结出中高档商品房小区几种垃圾分类模式:楼层撤桶,在小区地面集中设定时投放点,或是在地下室建分类投放点;楼层加桶,干湿垃圾分类投放;在楼道跨楼层设桶,分类投放。

 

“能想到的都讨论尽了,基本跳不出这几种垃圾桶摆放模式。最终,不同的小区选择了其中最适合的分类方式。”

 

相比之下,老弄堂推行垃圾分类好比“螺狮壳里做道场”,空间局限,没有地下车库建投放点,老公房、商品房小区那一套“建房、加桶”的办法完全行不通。

 

华阳街道飞乐居民区书记李超毅至今记得,去年12月第一次到武夷路70弄小区时,眼前的场景令他目瞪口呆:一个个五颜六色的垃圾袋堆放在弄堂口,弄堂内也横七竖八地躺着各种废纸箱。弄堂“原住民”王伟荣告诉记者,十多年前,小区门口的固定垃圾房和流动垃圾桶被相继撤走,居民们不得不开始往马路边扔生活垃圾,依靠环卫工人扫马路时顺便清运。

 

今年6月,定西路沿街商铺启动生活垃圾定时分类上门收集,这让华阳街道有了“解局”的灵感——只要事先做好分类,老弄堂的垃圾不久也能定时上门清运,还直接跳过了“哪里装垃圾桶”的困局。于是,如今每到中午12时和晚上19时,王伟荣和邻居们都会准备干湿分好类的垃圾,准时等候清运车挨家挨户敲门收运。

 

雨天中午,清运员吴福满到武夷路70弄小区上门收取生活垃圾。他的垃圾车内已经自动分隔了干垃圾和湿垃圾的空间。

没有沿街垃圾,完成“美丽街区”建设的武夷路风光迷人。脏兮兮?不存在的。

 


 

盆景、苗圃与树林

 

“垃圾分类看似围着垃圾转,其实是围着人心转。”长宁区委书记王为人表示,通过党建引领推进垃圾分类,不仅小区环境变好,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基层干部和老百姓的距离也拉得更近。区域化党建引领下,长宁一些社区与辖区单位也开启“协同作战”,推动垃圾分类新时尚蔚然成风。

 

虹桥街道爱建居民区与上海市血液中心有多年党建联建的传统。爱建居民区总支书记徐秀记得,2017年8月一个40℃的高温日,中华别墅小区开始实行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居民是否愿意配合、志愿者是否足够,都让在居民区工作多年的她有了久违的紧张。好在,包括12名党员在内,40名居民志愿者和白领居民组成的值班队伍轮流在工作日和周末值守,让徐秀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在上海市血液中心,每个办公室都设置了干垃圾桶和可回收垃圾桶。茶叶渣、果皮等湿垃圾统一投放在茶水间。

 

高瑜就是徐秀的一位“亲密战友”。小高是上海市血液中心的党员员工,也是中华别墅小区居民志愿者。刚开始,居民不习惯分类,高瑜和其他志愿者就徒手把错扔的快餐盒、饮料瓶从瓜果、剩菜里“打捞”出来,这让没分类的居民羞红了脸,也让大家看到年轻党员身上那股“先锋模范”劲。当上小学的儿子跟着高瑜一起在垃圾房门口“站岗”时,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了自觉垃圾分类的行列。“看到小朋友指出垃圾分类错误,大人会不好意思。”

 

程家桥街道于2017年11月成立了航空行业党建联盟,没过几天,东方航空、南方航空等成员单位就收到了街道发来的一张“需求清单”:在单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向居住在长宁的员工们宣传居民区垃圾分类。

 

博世中国办公园区的垃圾总库房

办公区的茶水间专门为垃圾分类增设了干垃圾桶

 

在遍布航空企业的虹桥临空经济园区,一幢商务楼建筑面积动辄数万平方米,办公人数超千人更是常态,想要推广垃圾分类,工作量堪比管理一个大型社区。此时,制度化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长宁最西端的临空经济园区是上海首个试点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园区。在园区企业——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设施管理部的茶水间,记者看到,圆溜溜的垃圾投递口经过分类改造被一分为二,左边扔干垃圾,右边扔湿垃圾。不仅整个办公园区70多个茶水间的垃圾桶都经过了改造,白领们扔垃圾的习惯也从转动办公椅转身就扔,变为起立、走几步、思考一下再扔。

 

让这个拥有3栋楼、2500名员工的园区迅速铺开垃圾分类的,正是一套严丝合缝的垃圾收运制度:楼层保洁检查每个部门的干湿分类桶,园区保洁轮班对干垃圾桶中的可回收垃圾进行分类,每一桶垃圾过秤后重量都要计入台账,等待环卫部门的湿垃圾车、干垃圾车分别来清运。

 

党建引领,多方合力,在长宁,垃圾分类工作从一座“盆景”的试点,变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苗圃”,继而将延展为一片“树林”。

 

今年底前,长宁区垃圾分类达标居住区将占全区居民区总数50%以上;到2019年底,垃圾分类达标居住区占全区居民区总数将超过90%,整个长宁区将基本完成居民区的垃圾分类两网协同一体化和定时定点投放。

 

栏目主编:栾吟之 题图来源:长宁区政府
本文摄影:舒抒 
视频摄制:舒抒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