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从德育到礼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思路与新思考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艺腾 2018-12-06 06:49
摘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善”和“美”的元素,需要靠中华民族的全体成员以历史的眼光,保持启蒙的态度,在对文化的现实审美中去选择和确定。

近日,“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二十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及中学德育师生共计6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国学与中国思想高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举办。

 

与会学者分别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根基”、“中华传统美德的德育价值”、“新时代条件下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德育体系”、“中外德育比较”等话题进行研讨。华东师范大学余玉花教授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酵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中国人的价值目标、话语表达和思维模式;理解当代中国实际决不能忽略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史玉民教授强调,诚信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层面的要求,这对于科研也是十分重要的。当下,在我国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坚持预防和惩治并举,坚持自律和处罚并进依旧非常迫切。

 

湘潭大学李雅兴教授表示,“德孝”理念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文明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要通过建立长效机制特别是建立媒体互动的宣传教育机制、完善养老保障机制、出台奖励与惩处机制等使“孝”文化深入人心。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国娟教授谈到,中华优秀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文化根基;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寻找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与实践的契合点。上海师范大学张允熠教授结合个人访学经历,从比较教育学的视角对美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进行深入剖析,他认为美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具有“隐蔽、政教分离、私德与公德并进、强调道德主体实践”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值得我国取长补短、学习借鉴。同时,也指出在美国青少年群体中出现的道德危机和滑坡现象,需要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以克服。

上海罗阳中学校长王立英、上海中国中学副校长徐翊以一线德育工作者的身份讲述了中华优秀文化在中小学校园中传承所取得的成绩。王立英校长谈到,罗阳中学通过打造诗画校园、设置诗教课程、开启诗教活动,确立分年级的德育目标,推行内化外行机制等途径,形成了以“礼育” 为核心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践,让“明礼修身”成为学校的文化底色和闪亮名片。徐翊副校长指出,中国中学以“中国”命名,就是立志培养传承优秀文化、复兴中华的学生;坚持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现代文化相融合、坚持构建以课程为核心的现代高中德育课程体系是学校的重要办学方针。学校近些年来将校史、校训、校服等显性的元素融入到传统文化建设,通过环境保障、课时保障、师资保障、活动保障等方法形成了符合基础教育要求和学校特点的传统文化传承格局。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书俊教授结合调研实际,提出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面临的几个亟待解决的基本问题,一是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界限不清、内涵不明,目前仍未有权威、固定的内容,导致传统文化进校园有泛滥之势;二是怎样理解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三是怎样解决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途径问题和基本原则问题。他提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问题予以重视;要根据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做好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层次衔接、读物编写;还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学校与家庭相协调、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等原则。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福寿教授通过对高中《思想政治》新旧课标的对比分析,提出新课标在课标内容、文本设置、核心素养及其实施要求等方面都进行了改进和完善。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中之教授介绍了中国的慈善伦理渊源和中美两国的慈善伦理特点,提出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差异,造就了不同特点的慈善伦理;还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慈善问题的论述和个人对当今社会和校园现象的分析,提出将慈善、友善、仁爱精神融入德育课程的主张。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郭美华教授指出,中小学道德教育应尽力打开视野,而不是局限于一个小的范围内,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樊志辉教授就“德育的担当者与文教制度”进行发言,提出对待德育制度的担纲者即教师的堕落和德育课程的异化,要在坚守中反省、反省中坚守。上海师范大学崔平教授从五四运动以来中华文化的发展境遇出发说到,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善”和“美”的元素,需要靠中华民族的全体成员以历史的眼光,保持启蒙的态度,在对文化的现实审美中去选择和确定。重庆市委党校王骏教授,围绕“关于中国道路的五大核心要素”进行交流,对新中国成立近70年的发展经验作了系统总结。此外,与会学者还就文化自信、民族精神、传统文化进校园、中国古代道德哲学、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等话题进行了交流。

 

大家认为,本次会议紧紧围绕“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德育课程”这三个关键词,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富有学理性的探讨。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和体系,事关社会进步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关注时代发展、现实诉求,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必须从理论建构走向社会实践,重视拓宽传统文化进校园、传统美德进课堂的有益途径;必须关注教育者的德性涵养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重视个体道德性的建构,重视知行合一;同时对传统美德有批判的继承、有扬弃的超越。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