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以感性话语阐释中国道路时要突出理论逻辑,力戒娱乐化和庸俗化倾向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赵勇 贾鹏飞 2018-12-06 06:56
摘要:中国道路自主性话语建构是否可能,如何可能?

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开辟、坚持和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中国道路的成功需要我们以本土化、自主性的中国话语对其加以系统阐释,这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必然要求。11月24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举办了主题为“中国道路与话语建构”高端论坛,四十余位专家与会旨在通过学术交流和互动深化相关研究。

 

中国道路自主性话语建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话语体系的建构离不开具有特定理论立场的理论支持,而不同的理论立场决定了在其指导下建构的话语体系价值取向的相异性。对于中国道路的话语建构而言,其自主性最为鲜明地体现在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建构的理论基础。为此,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陈锡喜以邓小平改革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为切入点展开分析。他指出,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所阐明的社会基本矛盾学说,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具有四个层面的重要意义,包括为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理论辩护、为改革开放提供历史辩护、推进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研究以及为发展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确定硬核。对于中国道路话语建构的启示在于,应以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为理论根据来及时把握主要矛盾的转化,应处理好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两类矛盾以及各种社会矛盾的关系,应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改革以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在新时代,中国道路的话语建构同样离不开对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复旦大学李国泉认为,要从方法论层面把握两个主要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和新时代矛盾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是根源与特殊表现的关系,化解主要矛盾应以马克思揭示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结构规定和过程规定为基本思路。

中国道路自主性话语建构的现实可能

 

话语体系的建构不是凭空想象的结果,而必须具备深厚历史经验所提供的充足现实基础。上海社科院软实力研究中心胡键主任从改革开放的“革命”意义视角进行了阐发。他认为,改革开放首先是一场社会生活革命,这最鲜明地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吃、穿、住、行的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其次,改革开放也是一场观念革命,这其中涉及的对改革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与中国道路的开辟和发展关系密切。对于中国道路的话语表达上,他强调我们不能采取自我歌颂的形式创制话语,而必须把中国道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用更加合适的话语阐释清楚。华东理工大学徐国民教授认为,中国道路的话语建构应当从中国历史文化、基本国情和人类文明的交集中寻找可用资源,但同时也要坚持话语体系的社会主义方向。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赵勇教授认为中国道路的话语建构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文本基础;在进行话语自主性建构的同时也要解构中国不确定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一系列的话语陷阱;同时在以感性话语阐释中国道路时要突出理论逻辑,力戒娱乐化和庸俗化倾向。

 

中国道路自主性话语建构的时代境遇及话语转换

 

话语体系的建构必须直面现实生活,因而对时代境遇的精准研判构成了话语建构必要前提。同济大学运迪教授认为,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以治理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话语体系逐渐走到台前,这要求话语表达具有群众性、回应性、开放性和涵盖性等特点。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宏大叙事的言说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大学生的接受习惯。上海师范大学张志丹教授则聚焦意识形态创新问题,他认为世俗信仰体系的兴起、维护党的执政合法性需要构成了意识形态创新的现实背景,而大众文化的兴起,不仅改变着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更深刻影响着意识形态的话语生产方式。上海交通大学高玉林副教授则考察了信息化时代话语建构问题。他认为,信息化时代具有无处不在的网络化、囊括一切的数据化、和颠覆未来的智能化三个特征,为此,要求我们构建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书面话语与口头俚语、中文话语与翻译话语等多元立体的话语体系,同时也要打造上下联动的创新机制,创设优胜劣汰的规范机制和规范措施等。

 

中国道路自主性话语的世界视野

 

对中国道路进行话语阐释,无疑还涉及中国的国际话语权问题。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宋进从中国道路的国际传播视角进行了阐发。他认为,中国道路的国际传播涉及传播目的、内容、对象、话语、能力、自信等六大方面问题。比如在传播内容上,需要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而且要以主动的姿态传播好中国声音;在传播对象上,必须以分层的视角进行分众传播、精准传播;在传播话语上,需采取国际受众喜闻乐见的话语来表达清楚中国故事;同时,也要遵循照着讲、接着讲、对着讲、领着讲的进阶境界提高传播能力。华东政法大学赵庆寺教授分析了中国方案与中国话语权的构建路径问题。他指出,可以从中国方案的语篇分析、类型分析、层次提升三个层面展开话语建构,而实践路径则要从中国方案的理念传播和制度构建等方面加以铺展。作为新时代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标志性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无疑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对此,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李秀敏副教授具体分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体系建构。她认为,应当以共享共赢的话语体系反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理念;以和而不同的话语体系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包容思想;协商合作的话语体系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交往方式。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