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话媒堂 > 文章详情
从“网红建筑”到“连接一切”,快手、头条、新华网、刺猬公社和大学教授们说了些什么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璐 2018-12-02 13:02
摘要:媒介新的内涵和价值不再只是“再现”,而是中介和连接、互动和参与。

“我相信上海的上空已出现一个更大的数字城市,而大家看到的上海只是它的一部分。”

 

在“2018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的圆桌对话上,快手副总裁何华峰如此阐释自己对“沟通城市:数字技术与多元文化”这个主题的理解。作为学界瞩目的全国性学术交流平台,该论坛已连续举办12年。除了学界的高水平展示,论坛的另一亮点,就是为学界、业界搭建起跨界对话的桥梁。

 

在回答主持人、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黄旦教授提出的有关“媒介融合”问题时,何华峰回顾,几年前曾有专家提出,当时新生的移动互联网是PC互联网的“延伸”,然而到现在,大家已经清晰地发现并非如此。得益于智能手机和通讯网络的普及,如今任何人在再边远的地区都可以发送语音和视频,这比文字的门槛要低得多。

 

他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媒介的门槛会变得越来越低。目前的媒介形态是文字、语音、视频多种并存,好比一个同时存在小溪河流、湖泊、大海的系统,这是“融合”的方向。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教授范文兵表示,目前在业界,大家更得意的是在专业领域获得同行的点头,事实上好的建筑家应该要面对大众。国外有一些建筑评论家或“明星建筑师”,通过不断写书、在报纸开专栏、在网络上发言,告诉大家什么是好的建筑、好的城市。

 

他以流行的“网红建筑”为例,一些过去圈内未必看好的建筑借助互联网、自媒体,通过好看的照片、图像,获得了惊人流量。用户的需求也发生了转变,很多人尤其看中造好的房子是否“上相”、能不能作为“网红打卡地”,这反过来倒逼了建筑行业的变化,推动它随着潮流而动,例如既要注重传播效率,又能体现商业诉求。“数字化时代,建筑的格局会发生不同层面的变动。建筑的类型、产生的美学,可能都需要重新思考。”范文兵说。

 

“现在我们看互联网、新媒体传播的很多形态,其实以前都有。”今日头条媒体合作副总经理王恒举例说,今天的自媒体作者,放在十几年前就是报纸的专栏作家;基于地图数据所做的精准推送,相当于“下午3点停水”的小区告示。所不同的,就是用新的技术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这其中牵涉到两个变化,一是用户的思维,二是数据处理的能力。

 

 

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副院长鞠靖表示,真正意义上的媒介融合要跳出编辑部新闻生产的层面。在这个过程中,对“技术”的理解尤为重要。他认为现在大家对技术存在一些误判,有些技术还处于发展过程中,但我们在讨论融合的时候似乎认为它已经定型了。“比如,我们常常在焦躁和误判中谈人工智能,依据是什么呢?”他认为,媒体融合的前提是遇到了新技术的挑战,我们要做的是用技术重新找到与用户之间的连接。

 

 

对此,同样从传统媒体出来的刺猬公社CEO叶铁桥持不同看法。在他看来,新的环境只有新的物种才可以生长、生存:“如果一定要让一个传统的东西在一个新的土壤上生长,会产生非常多的不适应,就像器官移植一样。”因此他认为,现在要做的是刷新过去“传统”的一面,努力拥抱今天的新的变化。

 

在这场圆桌的碰撞中,来自业界的对话嘉宾立足各自行业的前沿,说明了媒介新的内涵和价值不再只是“再现”,而是中介和连接、互动和参与,从实践层面突破了传统的大众媒介观念。

 

作为学界代表,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孙玮教授,对何华峰“连接一切”的说法表示赞同。她引用雷吉斯·德布雷的话,“媒介圈不比生物圈大,也不比生物圈小”。她同时强调,所谓“万物皆媒”的前提,是媒介有生产性。在“连接”的过程中,不同的技术关系、社会关系、经济价值建立起来,产生了新的意义。在这个前提下,新闻传播研究者要舍得打碎“旧瓶子”,在更大的时空尺度里,重新思考传播、新闻、媒介和人的关系。

 

本次论坛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办,会期从11月29日至12月1日。该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全国唯一的传播学重点研究基地。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