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品牌 > 大区势 > 文章详情
临港15年15人 | 袁国华:新城不是一天建成的,要坚定信心,要执着
分享至:
 (5)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尖尖 王志彦 2018-11-30 09:11
摘要:袁国华的微信头像是一张临港海边的日落,这是他在临港最喜欢去的地方。

编者按:2003年11月30日,上海临港新城管理委员会和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临港开发拉开了大幕。

 

作为上海面向未来的战略空间,15年来,临港地区始终坚持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产城融合“五位一体”全面发展,逐渐成长为一座产业高端、生态优良、宜居宜业的滨海未来城,初步建成了“体现国家战略、体现上海优势、体现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基地,初步建成了“生态优良、宜居宜业、功能完整”的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基本形态。

 

15年筚路蓝缕,15年整装再出发。那些与海为伴,与城相融的日子里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我们选取了临港15年里的15个人物,来听听他们的临港记忆。

 



袁国华的微信头像是一张临港海边的日落,这是他在临港最喜欢去的地方。工作不忙的时候,他常常会到大堤上走走,看着潮起潮落的大海,看着临港岸线上那一排大型工厂和上海南港码头,内心就有种由衷的兴奋:“临港发展15年了,这里的一草一木对我来说都如此亲切,我想永远地扎根在这里。”

 

 

车行驶在宽阔的临港大道上,路两旁的行道树、一排排崭新的大楼在窗外飞速倒退,笔者不由得感慨:“15年扎根在一个地方,埋头建设一个地方,是多么了不起的经历啊!”临港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袁国华,就是陪伴临港走过15年漫漫征途,见证这座新城从一片荒地上平地而起的开拓者之一。

 


在白纸上绘一张蓝图

 

“有个小故事,很多人都不知道。”谈话的最开始,袁国华从一张蓝图讲起。“在位于德国汉堡市政府的市政大厅里,有一个全球未来城市设计展,其中展出着一个远在太平洋彼岸、极具创造力的城市规划方案,那就是上海临港新城的规划。”

 

在临港开发之初,为了绘好这张全新的蓝图,上海市政府曾委托科尔尼、麦肯锡、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咨询公司多方论证,最终德国GMP公司设计的方案被纳入总体规划中。一滴来自天上的水滴,落入大海,泛起层层涟漪——德国人为临港设计的方案在变成现实以前就已经在国际上获奖无数。

 

代表临港集团与比利时泽布鲁日刚签约,前排右一签约人为袁国华

 

“临港的规划建设是极具未来性的,除了城区设计,临港从开发之时就从产业定位、发展规划和开发品质三方面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做了全体布局。”袁国华说,直到今天,这张精心绘制的蓝图仍让临港受益。

 

体现国家战略,体现上海优势,体现国际竞争力,是临港产业区建立的发展定位。临港从开发之初便重点引进高端装备制造业项目,规划建设了国家新能源装备、船舶关键件、海洋工程、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大型工程机械、民用航空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六大产业制造基地。“在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16个重大专项名录中,临港涉及8个产业项目,占了半壁江山。”袁国华说。这里代表了上海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人们在临港看到了什么是“国产的世界一流”。

 

产业进来了,城市配套也要建起来。“临港的产城融合道路,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产建城,与四个镇合作建立合资公司,做好动迁和安置房建设;第二阶段是产城融合,建设产业区公租房,导入人口,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第三步是以城兴产,建设高品质商品房,配套学校、医院和商业设施,打造高标准生活社区。”一座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在袁国华看来,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辛。

 

“我们在产业区和四镇引进了绿城、天健、郎诗、宝龙世家等优质商品房,建设了公租房、产业佳园、人才公寓,导入了宝龙广场、豪生酒店、大润发、星巴克等品牌商业。”袁国华表示。

 

近两年,临港每年都会建设10多个重大民生工程。今年9月,上海外国语大学临港外国语学校开学,临港蓝湾国际社区二期、东方颐城养老社区也相继推出,园区公共班车上线,公租房服务中心正式设立,园区生活配套日益完善,一个“留业、留人、留家、留心”的产业新社区正在崛起。

 


一边腾土地,一边引进产业

 

要开发城区,引进产业,土地从哪儿来?2003年,袁国华来到临港的第一件事就是参与土地收储。

 

“我当时担任的是临港集团土地部负责人,每天和农民待在一起,当地百姓的疾苦都看在眼里。”袁国华描述,动迁时老百姓家里几乎没有什么东西,一辆小车就能装起所有家当。主城区空荡荡的,人车不见,一个3.5万伏的变电站供应整个地区的用电……城区的开发就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开始了。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签约,右三为袁国华

 

2003年11月30日,临港管委会和临港集团正式挂牌成立,新城开发建设拉开了序幕。“我记得很清楚,临港的第一个大项目是个外资汽车项目。”袁国华回忆,那是2004年3月。“外方要求6月15日交场地,而当时已经是3月份了,老百姓还没搬走,场地也没经过平整,留给我们的只有短短3个月的时间。”后来在很短的时间内,动迁了2700位老百姓,签约率达到100%。大家都期盼着临港的第一个大项目签约落地。

 

6月15日,基地上举行了简短的开工仪式,正式把土地交给客户。然而外方来了以后,对土地的标高、水位高度等标准进行反复严格勘测,又由于当时宏观经济条件不好等各种因素影响,最终还是停止了这个项目。

 

那一天,袁国华印象很深,基地上下着瓢泼大雨,临港的第一个项目便出师不利,这对所有人的打击非常大。“临港的开发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有很多让人心酸的时候,这时候要坚定自己的信心,要执着。”

 

2005年7月9日,临港终于迎来从规划建设以后的第一个大项目落地,上海电气的临港重装备制造基地正式开工。那天,袁国华在现场跟团队一起见证了这一时刻。

 

后来,上汽也来了,在原来为外资汽车项目腾出来的那片地块上建了荣威。2008年9月19日,上汽自主品牌荣威550轿车在临港基地下线,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汽车时代。再后来,中船也来了,还有上海电气、外高桥海工……再后来,一个接一个重大项目落户临港,包括中航商发、华大半导体、特斯拉……

 

“临港能承载这么多产业,得益于开发初期先把民生问题解决,再把产业引进来的发展思路。”袁国华指出,而在这背后,临港将管委会的协调优势、集团的开发优势和乡镇政府的管理优势三者整合,是成功的关键。”

 

2017年,临港产业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产业引进来了,经济发展起来了,老百姓也享受到开发建设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福利。经过多年开发建设,临港四镇的农民人均年收入从2006年的7800元左右增长到2015年的22000多元,增幅达到183.8%.

 


人气越来越旺,敬畏之心不变

 

距市中心75公里,在很多人心目中,那是一个遥远甚至荒凉的地方。由于集团扎根临港,袁国华平均每年在临港和市区之间要来回8万公里的路程。“以前早上进临港时,路上空荡荡的,一路畅通。现在进出,很多时候都会遇到堵车。更让人欣喜的是,近年来从临港出去工作的人也多了,很多在张江上班的年轻人都把家安在了临港。”

 

打造有温度的产业社区,临港产业区公租房租赁服务中心启用,左四为袁国华

 

临港的人气越来越旺,袁国华开始思考:临港现在发展快了,如何让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变得更好是目前的难题。“临港地区有6万多名员工,还有这么多老百姓,如何更好地满足他们在这里工作生活的衣食住行?”袁国华说,在临港的这些年,无时无刻不心存一种敬畏感,要对这里的百姓负责。

 

 

“15年,我们已经深深爱上了这个地方,如今最艰难的时间已经过去,到明年临港将进入爆发式增长。”袁国华说,经过前15年蓄势待发的临港,未来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而这个挑战就是打造一座国际化的未来之城。

 

“临港要敢于对标国际找落差,差距找得多、找得准,就能酝酿出更好的发展模式。”他以临港引进的上海交大智能制造研究院、复旦工研院为例,“以前临港有最好的企业家,未来这里也要有最好的科学家。我们要在这里建高新科技园,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的研发平台,贯通科技创新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形成新的发展动力。”任何一种发展都有波折起伏,有挑战不断,而他相信,临港的下一个15年会更好。 

栏目主编:董齐兴 文字编辑:董齐兴
专题推广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