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半个世纪后,再见维纳斯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霁宇 2018-11-23 07:08
摘要:​因为是石膏做的,她身上经常落满灰尘,一擦,就在白色的表面留下一道污痕。

我没有想到,我真的见到了维纳斯。

 

在巴黎卢浮宫,她站在一个高台上,同我在一起,可以合影。这是“真的”维纳斯——我们从小就听说过并在无数画册中见过的维纳斯,关于她的作者、她的身世、她的断臂,我们早就从无数的文章中知晓。那时我们都以为,这世界上最著名、最让人熟知的雕塑就该是维纳斯了。

 

我最早见到的她的雕像是在1962年——仿制的维纳斯雕像在全世界都有,大大小小,各种材质的。我怀疑在保守封闭的旧中国,中国人认识的第一个外国女人的“实体”就是维纳斯,她是从古希腊时期,从几万里之遥径直直走到东方,宛如一名使者,代行了外交的全权。

 

那时我在北方交大读书,迷恋于美术。在院学生会的美工队里就有一尊维纳斯,比较起来,她的大小同真维纳斯的一样,石膏的,放在一个木凳上,与成人齐高。60年代初,我想她是全院唯一的裸体实物。“革命”气氛已渐浓,然而因为她是世界的经典,所以还能被允许公然地“站”在那里,没人敢说她有伤风化或不“革命”、不“正统”。因为是石膏做的,她身上经常落满灰尘,一擦,就在白色的表面留下一道污痕。

 

我们用她作静物写生,其实,那年月里,她只有沦落为写生的模特或道具时,才有名正言顺的生存空间。年深月久,她裸露的身上有许多黑印,多半是手触摸的印迹——确实有许多人,不仅是用眼晴抚摸她,一定也尝试用手去触摸。那时我们青春年少,没见过异性裸体,现在想来,那不是亵渎,是一种爱惜,是一种天性,并不带什么邪念。

 

 

有一次,美工队队员不约而同地说到,该将她身上的灰尘和黑斑弄干净。这个提议是谁先说起的,记不清了,反正是大家一起动手,将维纳斯挪到空地上,先用嘴吹,后用鸡毛掸,但都无法还原一个干干净净的维纳斯。于是想出一个办法,用细砂纸一点点地擦。当白白的粉末顺着指间落下,大家又觉得可能会有损于维纳斯的完美,还是停了下来。对于一座雕塑来说,那些细部是一分一毫也不能篡改的呀。这件工作,终于半途而废。

 

学生会在宿舍楼和大礼堂之间的一排平房中,房前有桃树,室内阴暗寒冷,我们作画时常常冻得手脚冰凉。不知道维纳斯冷不冷,可她就这样伴着我们,给以一种心灵上的暖。有一天,突然发现她身上披了一件旧衣服。那是件沾满颜色的画画用的工作服。没有谁问这是谁披的,大家都懂得这件衣服所表达的含义。然而,众人却都是这样说的:那是为了免得维纳斯落下灰尘,给弄脏了。再补上一句:那样就太不好擦了。

 

半个世纪后,当我站在卢浮宫的维纳斯雕像面前,被允许与它合影完,然后被涌动的人流推着往前走时,我突然又停下了脚步,返过身去,再看了她一眼。阳光从高处的窗框中射入,柔和的反光辉映在这尊几近真人肤色的雕像上,维纳斯的表情似乎又有了些许变化。看那眼里分明有一种惜别之情。从知晓她,到见到她在她的故土,我经历了那么多风雨、走过了那么长的路。

 

眼前又出现了1966年的校园。那时,我是美工队的负责人。我们必须“扫四旧”,于是,无言地将她抬到操场,还有另一些石膏雕像和文学社的一批图书。此前,我曾悄悄从中偷拿了几本席勒和海涅的诗集,但我无法将维纳斯藏匿起来。在那里,我必须带头扫除一切“旧事物”。我拿着木棒,看了她最后一眼,闭着眼向她砸去,我发觉我的力不够,木棒在她背上弹了一下。我不知道她痛不痛。这时,大家纷纷动手,一根根大木棒狠狠地砸了下去,维纳斯真的破碎一地,她的身体,她的裙裾,她的高贵的头。当地上铺满白花花的碎片时,那些文学名著也被点燃,似乎是一场祭礼。我看着火焰慢慢燃烧起来,书籍并不易被点着,用掉几盒火柴,终于,那些白色的文明碎片染黑了,青烟冒出,和飞舞的纸屑一起飘到空中,消失在阳光下。这时日头很毒。有一种分别叫珍重,有一种重逢叫珍惜。那一瞬,我心里有些痛,但并不锥心——我知道,这是一件复制品,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真正的维纳斯还活在远方。我想,我迟早会见到她的。

 

我真的见到她了,维纳斯。我们心中的她。

栏目主编:伍斌 文字编辑:伍斌 图片编辑:邵竞
本文图片:视觉中国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