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世界名校竟给学生开“说话课”?我国通识教育亟待理念机制多项提升
分享至:
 (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彭德倩 2018-11-18 19:35
摘要: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有240学时相关的课程,加州伯克利分校则设置表达交流技术性课程,要求学生从两类阅读和写作课与另外四门人文社科选修课中进行选修。

17日在复旦大学举行的第二届通识教育研讨会上,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的管晓宏院士说了一则轶闻,引发会场关于通识教育目标的热烈讨论——

 

 

一位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回忆,“当我第一次在办公室见到他,他回答问题时表现出异于常人的精确,我立刻同意他当我的博士生。”这位科学家就是冯·卡门,学生是钱学森。前者在决定收不收学生时,没有考虑力学基础怎样,物理怎样,而是看重“回答问题时表现出异于常人的精确”。

 

 

正如与会的美国学院与大学协会(AAC&U)副主席特瑞尔先生所言,“不同于高等教育的其他方面,通识教育旨在通过有意识地形成这样的学习成果,使学生能够融入教师和研究者的教育经验,从而在个人生活、公民生活和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

 

 

近年来,我国诸多高校大力推进通识教育,不少一线管理者和教师对其的认知停留在“文科生学理科,理科生学文科”。在教育现代化的当下,通识教育如何更好地培养人?引人深思。

 

 

院士给学生修改邮件

 

 

管晓宏和学生之间,曾发生过这样一个关于电子邮件的故事:当时管老师因为严重的颈椎病,两周无法工作。

 

 

学生在发来的邮件上这样写,“老师您好:我开学前周六给您发了封中文邮件,然后您没有理我,我又把同样内容发了封英文的,等了两礼拜您还是没有给我回复,我以为您已经找好学生了,所以眼看着现在已经是开学第三周了,我同学都在联系导师……我找了别的老师了。希望您能理解。”

 

 

管院士说,这位同学想表达的是“因为怕落空,所以联系了别的导师”,但表述过程中应该保证“有恰当的称谓、恰当符合身份的预期、简单明了的表达内容,以及适当的落款。”

 

于是,他给学生“批改”了这封电邮: “管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和您的团队考虑我的读研申请。我两周前收到您要我发简历的邮件后马上就给您发了,但一直没有收到您的回复……我对您的研究方向非常感兴趣,希望以后还有其他机会在您的团队学习。”

 

 

在他看来,表达、交流是现代社会人必备的基本能力,最重要的综合能力,对其培养是通识教育和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涉及语文、外语、理工科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多个方面,包括哲学、逻辑学等方面。同时,对性格的塑造、心理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调研发现,世界一流大学一般都将培养读、写等交流技能为目标的强化课程,纳入通识教育重要部分,而这在国内的体系中,却没有这个要求,是有所缺失的,” 管晓宏说。

 

 

据了解,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有240学时相关的课程,加州伯克利分校则设置表达交流技术性课程,要求学生从两类阅读和写作课与另外四门人文社科选修课中进行选修。还有的学校对在表达与交流教学课程上给出了60学时的分量。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西安交通大学正在酝酿、探索,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的60学时课程,包括30学时基本语言表达,30学时科技论文与学术报告表达,内容涵盖怎样演讲报告,怎样口头交流与表达,以及电子邮件写作等。

 

 

 

北大教授直言“两难”

 

 

 

在教学内容以外,如何在专业化时代更好地发展通识教育,也是许多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李猛教授直言在实践和管理中的“两难”。

 

 

在研究型大学理顺建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机制,是难题之一。

 

 

李猛说,通识教育体系中的课程,并不是由专门的通识教育老师授课,一般是从各专业院系中抽教师开设。这部分工作的专业性和效果,如何获得科学、高效的评估,并不容易。同时,对教师而言,如何脱开“专业滤镜”,在教学准备时真正创造适合非本专业学生的通识教育课,也是大题。

 

 

与此同时,通识教育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以外的教学体系,属于“增量”。在保障学生休息的前提下,两者课时比例如何合理配置,在全部课程结构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怎么有效提高课程配比……这些都考验着现代高校教学管理。

 

 

解决这些问题,北大通识教育平台元培学院今年进行了一个尝试——给新生做了一个小型讨论班,不着眼于系统知识,而是希望创造一个小范围的针对某一项目的讨论研修环境,形成多学科相互激发。例如,开设以西班牙内战为研究对象的课程,主要通过看电影及讨论研究,深度了解历史文化批评核心问题。在艺术领域,一项以《清明上河图》为名的课程,让学生从经典艺术作品出发,探究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脉络。

 

 

“当前有些观念中,将通识教育视为‘饭后甜点’,吃完专业课有胃口再多吃两口,不行的话就不吃,”李猛教授说,“这是比较大的问题”。他认为,应重新理解通识教育整体的目的——在大学阶段接受通识教育,目的除了获得作为学者的能力,作为现代人的人文艺术修养以外,是否还应有些别的,例如关于文明的传承,帮助青年建立世界图景等。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