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国内 > 北京来信 > 文章详情
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北大上演,樊锦诗故事感动校友,沪剧艺术站上高点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樊江洪 2018-11-18 00:04
摘要: 她是上海滩上的青春少女,是北京大学的优秀校友,是国宝敦煌的“守护神”。她入选新中国一百位感动中国人物榜,又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榜样的力量》人物之一。她叫樊锦诗,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她那感动国人的故事,如今被上海艺术家搬上舞台,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11月17日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上演。

 

       莫高窟洞窟里,风铃与禅音轻声萦绕,巨大的浅橙色倒梯形布景拢住舞台,如石窟、似苍穹。一线高光直射,聚焦舞台中央的椅子,接着,华发苍苍的樊锦诗(茅善玉饰演)坐于椅上,娓娓回忆她奉献敦煌50年的人生历程……

     

       集纳名家,精心创排经典

     

       由上海沪剧院创排的《敦煌女儿》是一部有筋骨、有情怀、有温度、展现共产党人信仰坚定和文化坚守的精品力作。该剧以“一带一路”重要的文明交汇地敦煌和敦煌学研究为背景,讲述了樊锦诗半个世纪坚守大漠致力研究、从上海小女孩成长为敦煌学大学者的人生历程,讴歌了一代代敦煌人坚守理想的崇高情怀,也彰显了上海文艺工作者勇立潮头的文化担当。

       剧中樊锦诗一角,由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上海沪剧院院长、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的两度获得者茅善玉领衔主演。为饰演好这个角色,茅善玉曾多次带队走进敦煌体验生活,感受大西北的风沙、敦煌的历史和敦煌学的研究价值。大家认为,正是岁月的磨砺以及西北广袤天地的锻炼,铸造了樊锦诗坚韧的性格品格和执著的精神风貌。一代代敦煌人对传统文化的醉心研究与执着守护,是爱国主义和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烈呼唤,塑造好樊锦诗这个舞台角色,角度新颖,立意高远。

晚年的樊锦诗致力敦煌学的数字化。

       著名沪剧演员钱思剑、凌月刚、李建华分别饰演深刻影响樊锦诗人生的三位男士,一位是对樊锦诗无比挚爱、一生支持她事业的丈夫彭金章,另两位分别是被誉“敦煌之魂”的美术家、老所(院)长常书鸿和敦厚敬业的著名敦煌学研究前辈段文杰。著名沪剧演员王丽君在剧中饰演常书鸿的前妻。

       为打造一台高规格的现代舞台剧精品,《敦煌女儿》汇集了国内艺术界一流的创作团队。由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曹禺剧本奖获得者杨林、曼君联合编剧,多次获文华大奖、文华导演奖、“五个一”工程奖的杰出导演张曼君执导,资深戏曲作曲家汝金山担任音乐创作。此外,舞美设计刘杏林、灯光设计邢辛、服装设计王玲、舞蹈形体设计姚晓明都是国内一流的舞台美学专家,他们的作品屡次获得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在业界享有盛誉。

       工匠精神铸就精品。自2013年确定创排《敦煌女儿》后,主创团队多次深入敦煌,并与樊锦诗多次访谈交流,体悟她的人格力量。剧本创作历经数十次修改,博采众长,加强了对人物的刻画和唱段的修饰。在艺术呈现上,纵观全剧,人物故事开合有度、取舍得当,唱词对白精雕细琢、凝练有韵,音乐旋律快慢自如、契合情景,舞美灯光简美大气、富有诗意。值得一提的是,该剧进行了“歌剧化紧贴”的表现尝试,独具上海城市文化气质,探索精神非常可贵。导演张曼君表示,《敦煌女儿》用“诗句化”的美学观念,向着“沪剧歌剧化,歌剧沪剧化”的方向做出全新探索,比较完美地讲述了一个中华文化大美的故事。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表示,希望经过努力,让《敦煌女儿》在保留沪剧原有的艺术性基础上,尝试新的剧目表现形式,使其更符合时代需求、更受年轻人喜爱,必将成为沪剧发展史上一个新的起点和新的高点。

       这里,不能不提及一位幕后人物,那就是著名剧作家刘锦云。刘锦云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与樊锦诗是同届校友,曾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剧协副主席,现为中国剧协顾问,著有话剧《狗儿爷涅槃》、《阮玲玉》、《神荼郁垒》、评剧《母亲》、秦腔《王贵与李香香》等20余部剧作及中短篇小说。作为《敦煌女儿》的文学顾问,刘锦云对剧情矛盾冲突点的捕捉、剧本戏剧化的加工、台词语言文学化的提炼和沪剧化的调整,都提出中肯意见,让剧作整体呈现锦上添花。哪些韵味深远的唱词和诗化的语言表达,自在沪开演以来,就给广大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不少观众认为“提升了沪剧的品味和格局”。

      《敦煌女儿》已获得国家艺术基金、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市重大文艺创作资助项目,并入围2018年全国舞台艺术现实题材创作作品计划。

 

       情感真挚,观众不禁落泪

 

       “你对它有深深的爱,就会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它。”五十多年前,刚从北大毕业的上海女孩樊锦诗,独自一人来到敦煌,一坚守就是半个世纪。几十年间,她用坚韧柔情润泽戈壁大漠深处,着手建立了享誉世界的“数字敦煌”。而在樊锦诗心中,这一切离不开前辈敦煌人和她的丈夫彭金章的支持和鼓励。

       彭金章,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创建者,为了陪伴樊锦诗,他不惜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从武汉到敦煌,与其相伴一生。他曾笑言:“人们都说她是敦煌的女儿,那我就是敦煌的女婿”。

       在沪剧《敦煌女儿》中,虽然没有用过多的笔墨渲染樊锦诗与彭金章的爱情,但真情恰恰都浓缩于细节处。当樊锦诗初到敦煌,面对孤寂的黑夜,彭金章化身为她心中的灯塔,给她直面困难的勇气;新婚之夜,看到樊锦诗手拿红烛,心向佛灯,彭金章毅然撕掉请调报告,成全爱人追求梦想;虽然分居两地,但距离让他们更懂得体谅对方。剧中唯一的一次争吵出现在彭金章到敦煌探亲进门的时候,他看到幼小的孩子被绳索绑在床上,于是在樊锦诗回家后责怪了她。面对丈夫的责怪,樊锦诗道出了边工作边育子的不易。而此时的彭金章,马上给了她十分的理解,主动把孩子带回武汉,承担起养育孩子的重任……当时光流转,樊锦诗独坐床前,回想起与彭金章过往的点点滴滴,道出了夫妻间最温暖的守护。

在沪举办婚礼后,樊锦诗与丈夫彭金章立下誓言,在两地相爰、干出事业。

       如果说樊锦诗是敦煌的“守护神”,那么彭金章就是樊锦诗的“守护人”。两人那质朴而深厚的情感,让樊锦诗的饰演者茅善玉与台下的观众都热泪盈眶。

       茅善玉介绍,从选定题材开始,整整5年间,她数次到敦煌体验生活,与樊锦诗也成了“忘年交”,对樊锦诗的人与事乃至生活环境的感受极为深刻。在创作过程中,她希望不仅要把沪剧的味道做出来,还要增加歌唱性,让旋律更丰富,整体提升艺术感染力。“剧中樊锦诗这个人物的主要唱段都是我自己设计的,特别是她丈夫离开的那段,我是一边设计唱腔、一边留着泪,既要表达出夫妻间那种很深的情愫,又要把知识分子那种含蓄的爱表达出来,因此我在基本调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上上下下、起起伏伏的旋律,让它像水磨调一样旋律丰富,正是通过这种运腔,把她对丈夫的感谢、感激的情感诠释出来。我还融入京剧的演唱方法,让整体演唱特别有力度、有张力。”

       樊锦诗曾说过:“北大的教育和熏陶,使我明白如何为敦煌做好工作。北大影响了我的一生”。今年是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在这个双甲子的华诞,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受邀来北大演出,是北大和上海沪剧院的一个愿望。据悉,该剧从年初开票以来就受到了广大北大师生的支持,校内海报和讲堂微信多次对该剧进行介绍推广,开票一周出票就达到六成。17日下午,《敦煌女儿》演出之前,上海沪语院还举办了一场导赏活动,樊锦诗和茅善玉等在现场与北大师生进行了交流。

 

       三年践诺,传播海派文化

 

       三年前,未名湖畔,上海沪剧院与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定下“三年之约”。

       2016年10月16日,上海沪剧院首次携原创大型沪剧《邓世昌》登入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当天,来自北大、清华等十余所高校的学子们前来观看演出。《邓世昌》颠覆了观众对沪剧原有的印象,激荡人心的历史故事、慷锵有力的上海声音和恢弘震撼的视觉效果,让沪剧圈粉无数。

       2017年11月17日,在北大师生的强烈期盼下,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和持久艺术生命力的传世经典沪剧《雷雨》登入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雷雨热”点燃北大校园,部分学生在半年前就预订了门票,演出当晚近2000个座位座无虚席。被曹禺先生赞为“最忠于原著”的沪剧《雷雨》,给北大学子带来有别于话剧和电影的全新视听感受,认识到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

 

演出结束后,“敦煌女儿”樊锦诗登台,赢得北大师生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樊江洪摄

 

       两次成功演出产生的轰动效应,激发了北大上海籍师生们在校园内建立一个推广海派文化社团的设想。沪剧《雷雨》演出期间,北京大学上海校友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前校长许智宏院士、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与北京大学浦江发展协会(筹)的核心成员一起,就进一步推动海派文化在北大的传播进行了交流。经过共同努力,去年11月末,北大团委正式审批通过成立“北京大学浦江发展协会”,上海沪剧院则依据与北大浦江发展协会达成的共识,开设上海方言教学兴趣班,协会也将邀请茅善玉等沪剧名家在今后北大演出之余进行沪剧系列讲座,将原汁原味的“本帮文化”带入北大校园。

       高品质、高口碑、高票房,让“沪剧”成为北大校园演出中一个叫得响的品牌。随着三年之约的即将到期,北大有关方面正与上海沪剧院洽谈后三年的合作计划。茅善玉说:“在未来的三年里,我们与北大的合作将不仅局限于一年一场的演出,还会有导赏、讲座、上海话和沪剧兴趣班等,通过多元化的方式,让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首都青年学子心中生根发芽。”

       据悉,11月20日晚,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还将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

图片编辑:笪曦
图片除署名照片外,均由上海沪剧院提供
题图为敦煌最美笑容的佛像,吸引了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一代代研究学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