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外惊奇 > 文章详情
滴血大教堂——马铃薯上的救主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郑宪 2018-11-16 12:02
摘要:这是一个用心打造的大教堂,在圣彼得堡这座非常欧化的城市里,滴血大教堂是唯一一座俄罗斯风格的著名建筑,站立独特。教堂高81米,暗合那场滴血的时间刻度。外观为九个葱头式圆顶,造型立体奇俊,墙面使用大量花岗岩、大理石和彩釉砖,装饰极其丰富,色彩亮丽而优雅。

滴血大教堂的“滴血”,让我惊心。滴血的地方,现在成为教堂参观的核心地带——滴血而死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倒下之地。

 

我们步入教堂,便在教堂内的右侧见到那滴血处:有一间肃穆庄重四处镂空的屋,方底座,围以血红的玉石,四根紫灰色圆柱牢牢支撑向上;屋顶上有尖塔,有倾斜的尖檐,有怒放的花蕾形状的精美雕刻。

滴血大教堂外观

 

而在滴血处的四围,是高耸的教堂内的马赛克壁画,流光溢彩,上面都是圣经的人物和故事,向参观者一一展示。如此,它便以宗教的形式,把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神圣化了,仿佛他是受难基督,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们围着那滴血的处所,走了一圈,再一圈。

教堂内辉煌的马赛克壁画

 

走在俄罗斯土地上,我一直听到这样一句话:俄罗斯是一个战斗的民族。这似有好几重意思。一是这个民族在任何时候都绝不会屈服,在最艰难的时刻也挺立向生,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尽管承受巨大牺牲,依然咬牙搏击,守住最后不能再退的防线,终于浴血翻身,让想毁灭她的人自食恶果;二是这个民族中的个体,都具有一种崇尚战斗的精神和行为,喜与酒相伴,瞬间热血沸腾,敢于刺刀见红;三是整个民族以战斗精神为荣,一旦遇事,人心高度凝聚,持剑策马呐喊共进退。

 

便是这滴血大教堂滴血的故事本身,听起来也令人击节回味。

亚历山大二世滴血身亡之处

时光回溯到1881年3月1日,圣彼得堡,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乘着马车,兴冲冲准备去签署法令,宣布启动俄罗斯君主立宪的政改进程。

 

亚历山大二世,史称“农奴解救者”。因在他统治期间,视民不聊生,见国力衰败,与资本主义革命后的欧洲比,已蹒跚落伍。解放农奴,就是解放生产力。于是开始改革,宣布农奴解放。改革的负面是动荡,是各个利益集团的不满,是群起或个体的各种骚动,乃至针对沙皇本人的极端行为——仅1866年到1880年,亚历山大二世遭到的未遂刺杀,有5次。

 

滴血的这一次,亚历山大二世终于“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滴血了,且是彻底地滴血而尽。

 

但在俄罗斯,在圣彼得堡,这历史上引起举国震撼的滴血事件,有着不同的叙事角度和版本,让人闻之喟叹。

 

通俗并正面的版本是:那日,皇家马车的队伍到达“滴血”处,伏击于冬宫拐角的激进党刺客先投掷出第一枚炸弹,未炸中沙皇,却炸伤了卫兵和车夫。此为不幸中万幸。有人说:“感谢上帝。”又有人催促:“皇帝快离开。”亚历山大二世坚决不离开,无惧色,不但如此,还“因炸怒起”,说:“我要看我受伤的士兵。”看到士兵的滴血,他也热血沸腾,那俄罗斯人刺刀见红和患难共进退的本色,执拗充分地表达出来。那就没法再感谢上帝。第二名刺客继续他冷酷而坚定的使命,投出又一枚炸弹。炸弹在亚历山大二世脚下爆炸,双腿刹那间被炸断。之后他被送回冬宫,几小时后溘然离世。

 

像耶稣受难般地结束了生命。

 

又有一番描述,是从一位亲历此事的激进刺杀者的角度发声,并补充了此次掷弹滴血的后一半曲折惊心的情节。亚历山大二世重伤倒地之时,“第三个掷弹手是伊米连诺夫,他看到倒地的亚历山大二世没有卫兵救助,竟不顾自己夹着一个纸包的炸药,也不顾当时自己会当即被捕,却跑去救助这个倒在血泊中的沙皇”。

 

孰敌熟友?谁是正义者和革命者乃至背叛者?还是血腥滋养唤醒了人道?在此,刺杀者似也成为了“滴血者”,成为舍身忘己的救助英雄。

 

为了怀念,就在这令人感喟的滴血之处,1883年开始兴建这座具有特殊意义的大教堂,历经24年。滴血的刺杀者和被刺杀者,在此共同演绎一段难以忘却的历史,深具俄罗斯传统文化特色的滴血大教堂的建成,让举国上下痛切缅怀。

 

这是一个用心打造的大教堂,在圣彼得堡这座非常欧化的城市里,滴血大教堂是唯一一座俄罗斯风格的著名建筑,站立独特。教堂高81米,暗合那场滴血的时间刻度。外观为九个葱头式圆顶,造型立体奇俊,墙面使用大量花岗岩、大理石和彩釉砖,装饰极其丰富,色彩亮丽而优雅。内部装饰,为大量别具一格的马赛克镶嵌画,总共镶嵌了7500平方米,共展示宗教壁画193幅,为世上绝无仅有。

 

滴血大教堂,反映了俄罗斯人的性格和追求:崇尚战斗,不惜献身,无畏滴血,换取名节。

 

然而今日,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到此处,内心其实复杂,甚至应该点燃仇恨:亚历山大二世,也是对我们民族危害最深的沙皇,在其当政期间,强取豪夺了中国150万平方公里国土——无法原谅。

 

而在这滴血的处所,我们转换思考的,是另一种情怀,是盖棺论定的历史,给予这位沙皇另一面功绩的首肯:解放了农奴,壮大了当年的俄罗斯。

 

就在我们心绪矛盾之时,见到了谢尔盖——圣彼得堡一位年约六旬的音乐人,他撑一把大伞,坐在一张黑色的靠椅上。他将自己对圣彼得堡的民歌唱诵,制成了一张CD,扬声播放,音色浑厚,旋律抒情婉转。在滴血大教堂门外,在秋日阳光下粼粼泛光的的格力巴耶多夫运河旁边。

 

彼此互相打量,彼此微笑点头。我们谛听唱音,他说出几个断续的中文字,马上拉近了距离。他对我们说,他到过现在的中国,游览过现代的上海,看到美丽的黄浦江。“太了不起了。”他伸出两个大拇指,像中国电视节目里的“出彩中国人”的赞美动作。他手指滴血大教堂,不讲曾经滴血的沙皇,是讲二战时的圣彼得堡(他特意纠正,当年称“列宁格勒”),残酷的战争,强敌围困,狂轰滥炸,铺天盖地的死亡,恐怖的大饥荒。而在残暴屠戮中幸存的滴血大教堂,竟成为当时一个临时的“蔬菜仓库”,在当年被誉为“马铃薯上的救主”。因为,她储存送出的马铃薯,救助了无数濒临死亡的普通的俄罗斯人......

 

哦,滴血大教堂——马铃薯上的救主。

 

当许多人的眼光,在观赏滴血大教堂本身的传奇,感慨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历史上惊心的遭际,炫目于建筑形态的骇世惊俗,谢尔盖却向我们传递了“马铃薯上的救主”故事,一样扣紧我们心弦。

 

谢尔盖一边说,一边指着我们彼此心的位置,“你们,我们,都经历苦难,都英勇,所以,不会失败。”

 

共鸣了。

 

倚着教堂的河边,在美丽的花园围墙的铁栏杆前,我们还见不少作画的俄罗斯艺人,男的,女的,在展示自己的一幅幅画作,黑白素描,水粉,油画,大小不一,大多以滴血大教堂的形象为创作题材。

教堂外的音乐人

就在滴血大教堂外,我们一群中国人,争先恐后买下了谢尔盖那张唱诵圣彼得堡的CD。请谢尔盖在CD上签字。他握一支粗黑的笔,龙飞凤舞我们看不清的字母,可是美。那CD里唱出什么内容,其实我们无法懂,但那旋律声色,动人心。

 

归来后,那张CD,很长时间,听而不厌。

 

(本文编辑 朱蕊 图片由作者提供)

栏目主编:顾泳 文字编辑:顾泳 题图来源:东方IC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