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浦江眼 > 文章详情
杨浦是什么?
分享至:
 (2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尖尖 徐敏 2018-11-18 06:30
摘要:百年工业、百年大学、百年市政,拥有“三个百年”的上海杨浦区,正在逆生长。

 

—— 壹 ——

工业锈带

 

上海杨浦区

原名杨树浦区

得名于1945年建区之时

“杨树浦”曾是一个区名

又是一条河的名字

北接走马塘,南入黄浦江

全长4500米的杨树浦

是纵贯地境中部的母亲河

 

杨树浦港。

1950年,杨树浦区改名为杨浦区

此后数十年间

杨浦的境域经历了数度变迁

后来成为上海中心城区面积最大的区

 

依次为1984、1993、1997年杨浦区地图变迁。(抗战胜利后,旧上海市政府共设置30个区。1950年6月,杨树浦区改名为杨浦区。1960年,榆林区并入杨浦区。1984年,五角场镇和殷行街道从宝山县划到杨浦区。1997年江湾机场飞机停飞,也从宝山县划入杨浦)

 

“杨树浦”三个字

代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

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

杨树浦聚集起300多家工业企业

包括纺织、造船、造纸等不同门类

 

老怡和纱厂厂房建造时情形。

 

怡和纱厂车间,图中洋男女即纱厂洋经理及妻子,两边站立者即被称为“拿摩温”的工头。

 

1869年起

外国人把眼光投向杨树浦

纷纷在此设厂

一方面由于黄浦江畔交通方便

更重要原因是滩涂地带地价便宜

 

杨浦滨江工业带旧照。

 

1883年6月29日

时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应邀

到杨树浦水厂参加放水典礼

李鸿章拧开阀门

上海人在全国率先喝上了自来水

 

19世纪90年代,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全景。

 

当年水厂的中外双方管理层合餐时存照。

 

为确立上海的自来水业,浦江的水质调查报告由图中工部局卫生专员,送往英国伦敦检验。

 

杨树浦水厂技术部门旧照,从陈设到布局,无不英商风范。

 

杨树浦路468号

是上海船厂西厂原址

中国第一台半潜式钻井平台

中国第一艘出口万吨轮

均诞生于此

 

船厂生产的轮船。

工人站在巨轮前的合影。

葛珺,上海船厂的第三代工人。

葛珺父亲与巨轮的旧照。

 

说起杨浦的老工人代表

很多人都知道国棉十七厂黄宝妹

从14岁进厂工作

到1986年退休

她是新中国第一批全国劳模

今天的国棉十七厂

已成为上海国际时尚中心

 

正在工作的黄宝妹。她回忆起那时候的纺纱车间,棉絮飞舞,热火朝天。

贾樟柯拍摄《海上传奇》时,与黄宝妹一起重返旧地,当时十七棉已经全厂搬迁到江苏大丰。

 

十七棉前身是日资裕丰纱厂,其厂房是日式“锯齿形”房顶,如今被完好地保留下来,成为那个时代的印记。

 

上世纪20年代

杨树浦已是工厂林立

工人总数达20万

 

建国初期的上海锅炉厂,即上海电站辅机厂前身,工人们在举行庆五一活动。

 

建国初期的上海渔市场内的交易现场。

 

位于江浦路627号的上海钢琴厂是全国第一家钢琴制造企业,图为上钢厂的钢琴成品车间。

 

150年前

杨浦人出行走在泥泞小路上

1869年

杨浦修筑了第一条马路杨树浦路

很长一段时期里,在杨树浦路

南面星罗棋布民族工业厂房

北面是成片老式居民建筑

2017年底

杨树浦路启动综合改造

打造“露天历史博物馆”

 

1900年杨树浦路街景。

杨树浦路变身“露天历史博物馆”。 黄尖尖 摄

 

 

秦皇岛路码头已变成一个党建服务驿站,站内的多媒体展厅每天不间断地播放视频,重温着码头老故事。 黄尖尖 摄

 


—— 贰 ——

穷街新颜

 

上世纪八十年代

电视剧《穷街》轰动上海

该剧改编自程乃珊同名小说

外景拍摄地就在杨浦定海路街道

 

昔日的穷街不仅在定海路街道

上世纪20年代

杨浦工厂林立

苏浙农民离乡抵沪谋生者也增多

滨江地带逐渐出现大片棚户区

 

上世纪30年代,杨浦棚户区包括小木桥、龙江路、定海桥、吴家浜、蒋家浜等地,抗日战争中大量被毁。

 

1908年,天主教会在韬朋路上

造了八埭二层砖木结构的房子

开间小、进深浅、层高低

供工人、小贩和低级职员居住

“埭”在吴语方言中是“排”的意思

“八埭头”由此得名

 

1935年的八埭头,是杨浦繁华的地段,从老北站扬招三轮车,只要说“去八埭头”,没有一个车夫不知道。

 

八埭头声誉日隆的鼎盛时期

曾汇集了几十家商户

被称为小南京路

 

八埭头记忆。 胡海宝 摄

 

此后,在平凉路、福禄街

陆续建成一批旧式里弄

 

50多年前,老居民朱枫鸣四兄妹在平凉西10街坊“隆仁里”弄堂里的旧照。

搬离前,朱枫鸣在曾经的老房前留下最后的影像。

 

2016年10月

平凉西旧改最后一块基地成功签约

这标志着

上海中心城区最大成片二级以下旧里

十年旧改收官

 

平凉的老弄堂。

旧区改造前的平凉西块全景。

平凉西块居民旧改签约生效。 朱良城 摄

在搬离前,平凉西老居民自发拍摄的纪录片《隆仁记忆》结尾有这样一个镜头——在锣鼓喧天的欢庆人群中,通北路244号沿街的一户老居民正在用木板搭成的“滑梯”,从二楼窗户往楼下的大卡车搬运家具,一个用了十多年的白色旧冰箱、一个1981年结婚时买的衣柜、一张睡了30年的床……家具缓缓落下,244号的大门轰然关上,65年的石库门生活就此落幕。

 

“两万户”是上海工人新村代表

1952年,上海统一规划建造工人新村

共建造了2万户

 

这是一种上下两层的住房,砖木结构。每户只有不到20平方米,而在当时是“幸福生活”代名词。能住进来的,大多是劳模和先进工作者。

 

光阴荏苒

“两万户”里的人口越来越多

房子老旧,环境脏乱

2016年7月

上海最后的成片“两万户”

长白社区228街坊完成旧改征收

 

228街坊动迁搬迁。王兴源 摄

 

人口的集聚

带来商业发展

城市生活也日益丰富

 

鞍山地区的控江路区级商业中心是杨浦的传统商业街。

 

共青森林公园是国家级的森林公园,每年这里还会举行森林音乐会,引来许多居民坐在草坪上欣赏。

 

1931年,利用从居里夫妇实验室购买的0.278克镭锭,杨浦圣心医院开展了放射治疗,并成立“中比镭锭治疗院”,这是中国第一家肿瘤专科医院。

 

邻里生活也更有获得感

社区睦邻中心

成为杨浦百姓“家门口的会所”

 

延吉睦邻中心。

 

以前,因交通不畅

杨浦被称为上海市区“弄堂底”

 

大连路旧照。

 

伴随着衣食住行的改变

杨浦交通也迎来全面升级

从2003年起

杨浦区与浦东新区之间

陆续建成大连路、翔殷路、军工路越江隧道

2010年,轨交10号线通车

2014年,轨交12号线通车

 

1993年,杨浦大桥建成通车,89岁的邓小平登上杨浦大桥眺望。在得知这座桥是当时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斜拉桥时,他动情地向上海工人阶级致敬。

 

轨道交通杨浦线前期工程开工仪式。

 

如今,“换乘王”轨交18号线在建

加上规划中的轨交20号线

还有内环中环线高架路、机场四线……

构建起地上地面地下立体交通

 

中环通杨浦。

 

轨交18号线江浦公园站开挖,这是18号线浦西段首个开工的站点。张维维 摄

 

今天的国定东路下匝道。

 


—— 叁 ——

三区联动

 

1922年的一天

杨浦第一次迎来科学巨人

 

1922年11月12日,爱因斯坦携夫人爱尔莎赴日本讲学,途径途经秦皇岛路、杨树浦路一带的上海汇山码头,受到到德国和瑞典总领事、中国学者等欢迎。就在这一天,爱因斯坦获悉自己得到了192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如今近百年过去

科学、知识和创新

已成为杨浦新内涵

 

这里有全上海密度最高的高校群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

1946年迁至杨浦邯郸路

20世纪20年代江湾地区的复旦校门。

2005年复旦迎来百年校庆,作为校园地标的光华楼拔地而起。

 

中国历史上许多名人

与复旦有着密不可分关系

 

孙中山以革命领袖身份出任复旦校董。

 

苏步青校长在讲课。

 

陈望道,《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翻译者,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首任校长。

修缮后的陈望道旧居于今年5月开放

 

同济大学,创建于1907年

汇集全国最优秀土木、建筑学科

同济大学1922年落成的吴淞校舍大礼堂和工科教室。

同济大学本部校门。

 

上海财经大学

国内最早开设商学的高等学府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前身是沪江大学

上世纪30年代的沪江大学全景图。

今天的上理工。

 

上海体育学院

新中国第一所体育高等学府

上海体育学院全貌。

 

上海海洋大学

中国第一所本科水产高校

上海海洋大学中国鱼文化博物馆。

 

上海电力学院

华东地区唯一的电力院校

上海电力学院。

 

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拥有长海、长征、东方肝胆等附属医院

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上海校区

培养军队政治军官和信息管理干部的院校

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上海开放大学

中国第一个以“开放大学”冠名的学校

上海开放大学。

 

曾经,漫漫求学路

让许多从市区赶去杨浦的学子倍感艰辛

记忆中的上学路,邯郸路上的辫子电车。

 

当时五角场“彩蛋”还未出现

环岛中央是个巨大圆形绿化带

环岛周围护栏上挂着标语

“今天的五角场,明天的徐家汇”

五角场原貌。

原五角场朝阳百货商店被拆除。

 

2002年五角场环岛俯瞰全景。

 

短短20年间

五角场大变样

成为上海四大城市副中心之一

环岛上空的巨蛋

更是以独特造型

让五角场成为上海地标

 

五角场下沉广场建设过程。

 

巨蛋还寓意着“孵化”

杨浦在老工业区旧辉煌里破壳重生

孵化出知识创新杨浦的新辉煌

 

今天的五角场巨蛋,陈逸飞在杨浦留下的绝笔。

 

五角场占地7.6平方公里

集聚着大学、科技园区和社区

知识从高校流进园区、融入社区

一堵堵“围墙”打开

校区、园区、社区

杨浦推动“三区联动”发展

今天的杨浦

空气里弥漫着创新气息

 

俯瞰五角场地区。 王照辉 摄  

五角场商圈地下商业街,太平洋森活天地

 


—— 肆 ——

咖啡飘香

 

这里

被称为上海创业最容易成功的地方

 

2010年

杨浦成为全国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区

2016年

成为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

 

在五角场的其中一角

有一片占地0.84平方公里的创智天地

集聚了众多科创企业

近在咫尺的复旦、同济、财大等名校

为企业输送着人才、智力和技术

 

创智天地

哔哩哔哩

INNOSPACE

 

在杨浦

创业是园区里的灯火通明

也是街区里的咖啡飘香

位于创智天地的中轴线上

800米大学路上

有40多家咖啡馆和餐吧

在花香和木栅中露天摆放

年轻人在这里聊项目聊梦想

 

大学路

 

咖啡之香

从五角场飘到了长阳创谷

由老厂房变身而来的创业街区

集聚了一批众创空间和孵化器

创新创业既有“蚂蚁雄兵”

也能“大象起舞”

长阳创谷

 

老工业遗存是杨浦的财富

上世纪60年代

一批工业企业来到凤城巷建厂

后来陆续撤走

留下19幢具有历史风貌的厂房

老城区如何改造

建一个创业街区

 

凤城巷

 

同是百年厂房

国棉十七厂历经了另一种命运

清水红砖、锯齿形房顶保留旧貌

老厂房成为亚洲最大国际时尚中心

国际时尚中心。 唐嘉鸥 摄

 

国棉十七厂

杨树浦水厂

上海第一毛条厂

第一家城市煤气厂

……

老厂房转型为创新空间

未来的杨浦滨江

将打造成滨江国际创新带

滨江国际创新带。 秦禾屹 摄

 

漫步杨浦滨江

东方渔人码头“鱼鳞大楼”

与老船厂留下的巨型塔吊

交相辉映

水厂如城楼般蜿蜒的古老外墙上

“水立方”发射着蓝光

科幻感十足

滨江新夜景。温融雄 摄

 

老杨浦人也许无法想象

昔日黑夜里的点点星火

如今连成滨江一岸璀璨

新与旧,古老与前沿

在这个地方得到最好诠释

 


—— 伍 ——

未来之城

 

今天,在杨浦

从日出到日落

都能感受到未来生活各种可能性

 

清晨,杨浦区图书馆新馆迎来霞光

这个老图书馆

始建于三十年代“大上海计划”

今年迎来重生

在这里阅读

犹如经历一次穿越时光的旅行

杨浦图书馆新馆。

 

位于大学路上的大隐书局

位于复旦南门的志达书屋

也迎来新一天的经营

前者是24小时深夜书店

后者是智慧型“无人书屋”

顾客“刷脸”进店、扫码购书

志达书店。

大隐书局在五角场开首家深夜书房。华家顺 摄

 

新鲜的气息无处不在

中午时分

位于鞍山四村的居民

在社区百草园里忙活起来

设计师们则用微更新方式

帮助老旧小区华丽转身

 

百草园。

“四平空间创生行动”在四平路街道展开,图为同济大学的学生和居民讨论楼道美化方案。

 

午后,四平路上

“未来生活原型街”传来阵阵笑声

 

同济大学与美国麻省理工联合创立的Fablab实验室里,老师正在给社区里的孩子上一堂机器人制作课。

 

机器人、3D打印、轻奢品

新材料、声音、食物……

嵌入老社区的每个实验室

都代表一种未来生活形态

这样的“微更新”

体现城市管理者的未来意识和匠心

未来生活原型街。

 

点亮社区的微更新。

 

周末下午来杨浦

看一场澳式足球赛

或观摩极限挑战赛

现场感受一番刺激心跳

杨浦引进国际体育和艺术赛事

让人们近距离感受全球文化

澳式足球首次登陆中国。 黄尖尖 摄

 

加拿大鼓乐团到上理附小交流。

 

挑战心跳的极限大赛。

 

傍晚时分

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

从湾谷科技园办公楼里传出

创业者和白领们不出园区

就能聆听专业级交响音乐会

在创智天地

别开生面的音乐节拉开帷幕

中外大师级乐队登台

民族、古典、爵士轮番上演

创智天地世界音乐会。黄尖尖 摄

 

当音乐声归于平静

一条充满野趣的林荫小道

通向新江湾城生态走廊

鸟叫虫鸣此起彼伏

香樟叶铺满碎石路

空气中弥漫着草木清香

绿植花卉,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新江湾城生态走廊。

江湾湿地

 

杨浦新江湾城

一个大型国际社区

春有满树繁花

秋有落英缤纷

形成“一路一品一色”特色景观

新江湾城社区。

江湾城路,上海的第一条樱花大道,一街一色。

 

入夜,繁华热闹依旧

年轻人穿上跑鞋“热波电跑”

脸上涂抹荧光彩绘

从杨浦大桥出发

一直跑到滨江渔人码头

百年滨江锈带

瞬间变成一条跃动发光带

年轻人挥洒着汗水

挥洒着用不完的青春活力

杨浦滨江热波电跑。 黄尖尖 摄

 

锈红镌刻,咖啡飘香

创新勃发,时尚辉映

阳刚之中嵌入精细

厚重之上轻舞飞扬

 

百年工业、百年大学、百年市政

拥有“三个百年”的这片老城区

正在逆生长

这,就是杨浦

栏目主编:唐烨 题图来源:邵竞 设计
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杨浦区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