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中国超大城市,怎么避开国外常见的“城市病”? | 总书记上海重要讲话启示④
分享至:
 (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解放日报评论员 2018-11-13 06:37
摘要:要打造真正一流的治理,就不能放过任何细节。

“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工作时,对上海的超大城市治理予以特别关注,要求上海深化治理创新,继续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管理新路子,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这是上海提升城市品质、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作为“排头兵、先行者”率先探路的应有之义。

 

良好的治理是经济社会安定有序、健康发展的基石。而超大城市治理,一直是世界级难题。纵观全球,一些与上海规模相当的超大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种种“城市病”。中国城市不能重蹈这样的覆辙,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治理之路,这就需要更好把握规律、精准施策。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率先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这条路需要科学化,而科学化的关键,在于精细化。正如总书记所言,超大城市治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面对庞大而复杂、时刻发生着各种变动的城市系统,治理者需要以极高的灵敏度密切关注各种变化动态,并根据不同情况、不同问题,及时作出精准适配、采取针对性强的应对措施。

 

11月6日下午,习近平在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了解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运营情况。

 

“像绣花一样精细”,意味着城市治理者要有一颗“绣花心”,同时要手握一根“绣花针”。

 

“绣花心”,就是细心、耐心、卓越心,要能够关注到城市的细枝末节、角角落落,随时随地捕捉问题、精益求精地优化对策。一座城市的品质,往往就体现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中,要打造真正一流的治理,就不能放过任何细节。

 

“绣花针”,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体系和方法,特别是法治化、社会化、智能化、标准化的手段。上海在这些方面有不少行之有效的探索,已经打下良好基础,如今正待进一步优化提升,用最前沿的技术、最精准的制度、最有力的协调与落实,全面提升治理的准度和效能。

 

与此同时,需要用技术手段助推的城市治理,也不能仅仅依靠技术。高品质的城市,一定是以人为本的城市。一座城市的服务管理品质,不看“多造了几栋楼”,而是看它有没有在人们最习以为常的、甚至忽视的日常场景里下功夫。城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所有生活工作在这里的人,都能体会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上海发展到今天,经济实力、城市面貌、公共服务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毋庸讳言,这座城市仍有一些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不相适应的民生公共服务短板,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市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养老、托幼、旧区改造等全国性、时代性的难题,更在上海有着较为突出的体现。

 

一流城市的一流治理,相当程度上也体现为率先破解难题、带头补齐短板,将民生公共服务的底线逐渐抬高,并且及时感知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准确把握需求的多样化,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11月6日上午,习近平在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察看综合服务窗口。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党的宗旨意识的具体体现。对于群众最关心、最期盼也最有利益关联度的问题,我们都要把得准动向、看得清症结、拿得出办法,用改革创新的方式来破解难题,让城市提供全方位的高品质体验。

 

与此同时,城市治理也要充分调动各类社会主体的力量,让群众充分参与同自己密切相关事务,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真正诠释从“管理”到“治理”的深刻变化。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张驰 摄 图片编辑:笪曦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本文刊于11月13日《解放日报》,原题为《以“绣花功夫”追求“一流治理”——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四)》
内文图片来源新华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