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访谈 > 文章详情
【首席会客厅】耄耋改革者高尚全(上):一个甲子的改革情结
分享至:
 (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高渊 2016-03-21 06:01
摘要:60年前的1956年,高尚全在人民日报上发文,呼吁要给企业一点自主权,是他个人发出的第一次改革呼声。至今,整整一个甲子过去了。在此后在中国改革的几乎每一次重要关口,高尚全均未缺席。

很多人都说,高尚全是位贴了标签的老人。而且,这个标签已经至少贴了几十年,即:“改革者”。

 

这是一个基本定位,在前面还时常会加些定语。比如,有人说高尚全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搞改革,所以称之为“高改革”;有人因为高尚全一直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称他为“市场派改革者”;也有人因为他既当过国家体改委副主任,又是一位学界公认的经济学家,称他为“跨体制改革者”;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陈锦华说得更直白,在前面加了5个字:“有胆有识的改革者”。

 

而高尚全自己觉得,因为他生于1929年,今年已经87岁了,所以称为“耄耋改革者”倒是合情合理。

 

那次聊天安排在下午2点,高尚全西服革履,侃侃而谈近3个小时全无疲态。他说他一直如此,只要一谈起改革就兴奋。年轻的时候开会发言要写发言稿,后来慢慢只写个提纲,最近这几年索性连提纲也不准备了,上台就讲,说上一两个小时思路连贯不显老态。

 

改革开放以来,高尚全参加了六次中央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一次是十五大报告,两次是中央关于五年计划的建议,三次是三个三中全会的决定,即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和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前,他又两次向中央提出建议,都涉及改革的核心议题。

 

1956年,高尚全在人民日报上发文,呼吁要给企业一点自主权,是他个人发出的第一次改革呼声。至今,已经整整一个甲子过去了。在此后在中国改革的几乎每一次重要关口,高尚全均未缺席。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参与其中,曾提出怎样的重要观点,又是如何看待中国的改革进程,怎样理解改革的逻辑呢?

  

(本文作者与高尚全合影,右为高尚全)

 

高尚全简历:

 

1929年9月生于上海嘉定。1952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研究员、教授。长期从事政策研究工作,1982年起任国家体改委处长、副局长、中国体改研究所所长,1985至1993年任国家体改委副主任。1999年,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先后被聘为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已毕业的博士生近30人。

 

50年代:撰文提出企业要有一定自主权,汪道涵说:“小高,你的文章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里转播了。”

 

高渊:你每次出现在公众场合,总是三句话不离“改革”。你曾经当过8年国家体改委副主任,也是市场派经济学家,你如何为自己定位?

    

高尚全:有人说我这一辈子就是两个字——改革,把改革作为终身奋斗的目标。中国的改革要坚定不移,既要有勇气也要有智慧,改革为了人民,改革必须依靠人民,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分享。改革必然得罪既得利益者,所以改革者要经得起非议和质疑。

 

高渊:现在都把1978年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其实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有人认识到计划经济的某些弊端了吧?

 

高尚全:我是1953年到一机部工作,慢慢发现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现象。一机部的招待所永远都住得满满当当,全是部属企业来北京办事的。和他们聊聊才知道,原材料没了,企业要来人;生产任务没了,企业要来人;产品卖不出去了,企业要来人;厂里提拔个干部,就更要来人。许多企业干脆就派专人常驻北京,盯着部里。

 

还有件事印象很深。1956年上海天气很热,有家企业需要采购几台鼓风机降温,打报告给上级部门,按规定要由七个部门批,一路圈画下来,夏天已经过去了。这些情况让我觉得管理体制不改不行。

(1954年高尚全在北京颐和园留影)

 

高渊:当时你是怎么表达自己想法的?

 

高尚全:我给人民日报写了篇文章,题目就叫《企业要有一定的自主权》,发表的时候还配一幅漫画《“必要”的手续》。大意是说,如果企业自主权过小,中央主管机关集权过多过细,不仅会限制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会给国家造成很大的人力、财力浪费,助长官僚主义。

 

高渊:文章发表以后,有没有引来麻烦?

 

高尚全:赞成的人不少,反对的人更多。当时汪道涵是一机部副部长,有一次我随同他出差沈阳,早晨散步时他对我说:“小高,刚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你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听得出,他是比较赞赏的。但也有人贴我的大字报,说企业是政府的,政府叫他干什么就干什么,让他们拥有自主权,不成了南斯拉夫修正主义了吗?

 

后来反右的时候,我差点因为这事被打成右派。好在一机部是大部,里面大目标比较多。我还只有20多岁,级别也低,贴贴大字报也就算了,如果在小单位估计逃不了。但其实现在看看,当时说要有一定的自主权,还是很保守的,企业应该拥有完全的自主权。

 

改革开放以后才知道企业自主权的重要性。联合国把我1956年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企业要有一定的自主权》译成英文,加上了按语,并赞扬说:“不愧是中国前驱的经济学家”。

(1958年高尚全在北京颐和园留影)

 

高渊:那以后一直到1978年的20多年间,你在做什么?

 

高尚全:我先后在一机部、农机部、国家机械委工作,基本都在政策研究部门,正好观察一些现象,研究经济领域的问题。文革时下放到两个农场劳动改造,先去了黑龙江的依兰农场,刚去的时候连房子都没有,要自己盖,睡20多个人的大炕。还去了河南新乡的博爱农场,那个时间不长。总的来说,我在文革中状况还好,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

 

80年代:匈牙利遇到的问题说明,用行政和计划手段配置资源都是不成功的

 

高渊:后来80年代初成立了国家体改委,你就离开了机械委,成了一名全职改革研究者?

    

高尚全:我先是到调研组工作,后来兼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所长,开始了从事经济改革总体研究与实践的生涯。我们当时的工作,不仅要宣传改革,更重要的是深入研究改革理论上的难点问题。如果能在改革的方向和政策上有所突破,比出台几项具体的改革措施更具意义和威力。

 

高渊:当年把“商品经济”这个名词写进中央的决定,是一次很重要的突破,你参与整个起草过程了吗?

    

高尚全:那是1984年。当时农村已经全面推行了“大包干”,农民种地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城市也开始通过放权让利,逐步扩大了企业自主权。但进一步改革阻碍依然不少,关键是“计划经济”还在神坛上,没有被真正请下来。高层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决定在那年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予以解决,我也参加了文件起草小组。

 

当时,争论的焦点是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商品经济。我在起草小组会上说,我们一直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现在应当加一句话,只有商品经济才能富中国。我说现在的实践证明,哪个地方搞了商品经济,哪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就快,哪个地方的老百姓就比较富裕,所以我赞成把商品经济写上去。

 

高渊:当时的阻力大吗?

 

高尚全:确实有不少反对意见。有人不赞成把“商品经济”写入中央文件,主要是担心把社会主义混同于资本主义,也有的人认为最多只能写上“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其实,既然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必然有商品经济。

 

那年9月份,我们以中国体改研究会和中国体改所的名义,在北京西苑旅社开了一次理论讨论会,童大林、董辅礽、蒋一苇等近20位学者出席。座谈会上,大家达成一个共识,就是应该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概念,这是当前经济改革要求在理论上的一个关键性突破。

 

这一建议引起中央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在这年10月份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1985年5月高尚全在巴山轮会议期间与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托宾合影)

 

高渊:这个决定出来后,对当年的改革进程是一个重大的推动。但关于计划与市场的争论,似乎还都没有停止?

 

高尚全:争论一直在持续。1986年,我以国家体改委副主任的身份,带了一个18人的代表团去匈牙利和南斯拉夫考察,成员包括马凯、李剑阁、杜鹰等人。这两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最早推行改革的,那次去的目的就是了解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匈牙利一位副总理见了我们,他说匈牙利是通过国家计划局编制下达生产计划,执行的结果是,有的企业完成500%,有的连10%都做不到。更糟糕的是,企业更愿意做产值高的产品,这样生产计划就完成得快。这样一来,很多产品都做得肥头大耳,因为用料越多产值越高,他们根本不关心款式,不关心用户的需要,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1986年5月16日高尚全在我国驻匈牙利大使馆宴请匈牙利前党中央书记涅尔什)

 

高渊:你们这个代表团此行的目的,是为即将召开的中共十三大做准备吗?

 

高尚全:可以这么说,十三大是1987年召开的。从国外的例子来看,用行政和计划手段来配置资源都是不成功的。当时,国内的情况也是企业缺乏自主权,因为权都在各个部委手里,人、财、物和产、供、销都在部里。

 

回来后我给中央写了一个报告,针对“市场经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的论点,我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一种手段,并不反映社会制度的属性。我同时提出,用国家经济合同逐步替代指令性计划,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改革的必然趋势。

 

后来的十三大报告吸取了各界的建议,是这样表述的:“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经济。”

(1987年10月26日高尚全在中共十三大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

 

(1987年12月高尚全在夏威夷与朱镕基合影)

 

(1988年4月高尚全在英国前首相希思家中作客)

 

90年代: 在政治局常委会上鼓起勇气举手要求发言,为的是“劳动力市场”能否写入中央决定

 

高渊:从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认可“商品经济”,到1987年的十三大提出“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感觉是一种“小步快走”式的进步。

 

高尚全:我举过一个城市起源的例子。城市就是“城堡+市场”,有商品生产就有商品交换,就产生市场,这才有了城市。市场是客观存在,并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独有的。社会主义也叫“城市”,而并不是叫“城计”。

 

那些年,关于市场与计划的争论一直持续到1992年。那年,小平同志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小平同志的一锤定音,为这场争论画上了句号。

 

1992年召开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明确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1992年6月高尚全在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办公室)

(1992年高尚全参加中美知名人士会晤,基辛格博士在家中宴请中国代表团)

 

高渊:十四大提出了改革的目标,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怎么样搞市场经济,恐怕大家当时还是有点心中无数吧?

 

高尚全:对,真正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和步骤的,是一年后1993年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又一份关键性文件。

 

我当时也参加了这个决定的起草工作。起草小组下设三个分组,我负责市场体系分组,成员有郑新立、张卓元两位同志。我们整个起草小组在山上讨论了半年多,当时遇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就是在决定里要不要提“劳动力市场”。

 

高渊:这个概念现在听上去没什么,当时为何会有争议呢?

 

高尚全:当时阻力不小,因为传统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是资本主义才有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成了国家的主人,因此不存在劳动力市场。但是,既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部生产要素就应当进入市场,由市场合理配置资源。

 

十四届三中全会前,中央政治局常委开会讨论决定的送审稿。我作为文件起草小组的分组负责人,列席了那次会议。在这个高层会议上,为了能使劳动力市场写入报告,我鼓起勇气举手要求发言,说了5点意见:

 

第一,劳动力的价值通过交换才能体现出来。第二,确立劳动力市场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第三,我们现在就业压力那么大,不开放劳动力市场,就业解决不了。第四,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已经有了劳动力市场。第五,我们提出劳动力市场,不会影响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其实,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是个整体概念。过去,我们混淆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不少人认为我是工人,我就是主人,我就是领导阶级。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经说,中国的司机为什么服务态度欠佳,是因为他们总在想,我是领导阶级,我为什么要给你开车呢?

 

高渊:机关国企里面这样司机确实不少,当年几乎人人遇到过,只是表现方式不同。

 

高尚全:我在一机部工作时,有个局长要辆公车出去开会。他刚坐上车,司机就说车子坏了,帮我推一下吧。那个局长只能下来推,出了一身汗,司机才说,好了上来吧。后来听说,那辆车一点问题都没有,司机那天心情不好,故意刁难。

 

过去我们对劳动力的配置都是依靠行政手段,用人就有不少运气的成分,也存在领导好恶,弊端已经很清楚了。劳动力和人才一定要流动,而流动就一定要通过市场来解决。在市场当中,企业和劳动者都可以在自主、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双向选择。只有这样,劳动者的素质、价值才能获得更准确公正的评价,才有可能使得劳动力资源和整个社会资源实现真正的优化配置。

 

后来,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改革理论又上了一个台阶。

(1993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乔石委员长为高尚全颁发香港特别行政区预备委员会委员证书)

(1993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起草小组组长温家宝与起草小组全体成员合影,前排左六为曾培炎。)

 

高渊:那之后,社会上又出现了“姓公姓私”的争论。比如说,什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怎么建设公有制等。你参与那场理论交锋了吗?

 

高尚全:那场论战由来已久,高峰是在1997年,也就是十五大召开之前。当时我正在参加十五大报告的起草工作,负责所有制改革部分。针对“姓公姓私”的各种争论,我当时提出,在肯定公有制为主体的同时,也要确立非公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概念。只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才能使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

 

那时候,对股份制有不同看法。我建议采取这样一种表述,就是“股份合作制是一种新型的集体经济,要致力于所有制结构的改革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后来被十五大报告吸纳。

 

(题图来自视觉中国,文中配图由高尚全提供 编辑邮箱:shangguanfangtan@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