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冷暖 | 让精智障碍者走向艺术有多难?这个公益组织做到了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以立 栾吟之 2018-10-31 17:52
摘要:这个社会组织,每一步都走得艰难却坚定——

如今各种“国学培训馆”为数不少,但这一家却有些不同。

 

沪太路150号天目西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所在地,表面上看似平平无奇,但二楼的“天目国学馆”却别有洞天:踏入古色古香的走廊,入目便是幽幽竹林、花影婆娑,耳畔亦有潺潺水声、悠扬琴音相伴。这家国学馆由社会组织上海接力爱公益事业发展中心(以下简称“接力爱”)创办,到这里来上课的,有“阳光学员”精智障碍人群,也有附近感兴趣的社区居民群众。这里的创始人,因为特殊的机缘而走上公益慈善这条艰辛的道路。


用艺术为精智障碍者打开一扇窗

 

2014年,“接力爱”创始人李大卫放弃国外的生活和事业,回国照顾生病的母亲。机缘巧合下,他参加了一次关怀阳光学员的公益活动。面对这些单纯的“天使”,心力交瘁的他仿佛看到了一种新方向——他觉得自己似乎可以有一种方式为这个群体打开那扇“窗”,将他们带出孤独之地。

 

艺术,是他选择的那扇窗。2015年,李大卫在静安寺街道阳光之家开设了公益课程,以艺术关怀为基调,每周一次为阳光学员开设戏剧、绘画等课程,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因为他觉得,无论是谁,当生活变得美好,就会对生活有更多的懂憬和希望,更愿意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融入社会,去追寻美好。

 

3年多来,虽然“接力爱”的每一步都走得艰辛,但学员们的成绩却相当喜人。2018年与“接力爱”合作的黄浦区外滩街道阳光之家的学员们,在上海市阳光之家手工比赛和诗书中华两项市级比赛中纷纷进入决赛。同年7月,他们的作品又获得上海市阳光心园宣传作品评比二等奖。

家住黄浦区五里桥街道的沈萍,是“接力爱”较早的学员。若不看其面部特征,仅凭声音,可能很难想象这个勇于表达自我,说话思维逻辑较为顺畅的姑娘是一名唐氏综合征患者。2016年,李大卫和“接力爱”的老师们发现了沈萍内心深处“想成为志愿者”的小秘密。于是,大家一起帮助她实现愿望。

 

在日常课程中,他们更有意识地锻炼着沈萍。终于,2017年5月,在20多位志愿者的见证下,沈萍加入了志愿服务队,出色地完成了自己人生第一次志愿服务。虽然只是作为老师的“小助教”,简单地做些小事,但对沈萍而言,这是一次自我突破,也是人生的价值实现。

 

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接力爱”帮助了很多人,“但其实更多的,是我们从天真无邪的阳光学员身上感受到了温暖和慈悲的力量。”李大卫说,虽然他们不善言辞,但是非常乐意分享内心的秘密,也非常喜欢去关心别人。“分享自己的故事”这个沟通方式,如今成了“接力爱”的传统项目。

 


创始人将身边人都“拉”进团队

 

“兄弟,我想帮助更多人,你可以帮我上课吗?”

 

最初的“接力爱”只有李大卫一个人。但是随着服务点的增加,他逐渐开始力不从心,于是找到了好朋友,后来“接力爱”的副理事长余庭锋,寻求他的帮助。

 

虽然没有一点心理准备,但是接到李大卫的电话后,余庭锋一点也没有犹豫:“我教制图、3D打印、手工可以吗?”虽然是创业者,但是那时的余庭锋创业之路走得异常艰辛,自身并不富裕。身为家庭顶梁柱的他业余要靠开专车来补贴家用。志愿服务并没有报酬,甚至还要补贴一点到活动中,但是善良的他无怨无悔,“看到服务对象天真烂漫的笑容,内心的阴霾一扫而光”。

 

一次,余庭锋打电话向李大卫请假几天,准备出差。正当李大卫因人手不足而一筹莫展时,电话那头的温柔声音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大卫啊,我可以来给孩子们讲故事吗?”说话的人是余庭锋的太太孙配配,她后来也成为“接力爱”的志愿者。

 

一开始,孙配配对公益并不是特别了解,也对因投身公益而忙得忽视家庭的丈夫颇有微词。但是看到曾郁郁寡欢的丈夫因帮助别人而开始变得爱笑后,她好奇地参加了几次“接力爱”活动,没想到却对公益产生兴趣。于是,在听见丈夫的请假电话后,她便自告奋勇成为一名志愿者。

 

除了好朋友们一个接一个加入到志愿服务中来,李大卫还把身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太太也拉到“接力爱”团队中。

 

在父母的影响下,上小学的女儿开始变得越发懂事,在公益活动中也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女儿,长大后想做什么?”

 

一次,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李大卫无意间问起女儿的梦想。原以为会听见“科学家”“音乐家”等常见答案,没想到孩子却说:“公益人呀。”他从未对女儿灌输过“子承父业”的概念,但孩子已经从心底里认为,可以像爸爸一样帮助别人,是一件开心的事。

 

孩子质朴的回答让李大卫内心一震。他想起了30多年前,品学兼优的自己在接到爱心企业家给自己的爱心助学金时,那个在心底默默而坚定的声音:“长大了,我也要像那些叔叔们一样帮助别人。”感恩和爱,真的是可以传承的。

 


为了更高目标转型国学文化和非遗传承

2017年起,为了在公益领域更加深耕细作,李大卫开始重新思考“接力爱”的方向。经过苦苦思索和他人的指导后,再结合自身特色,他将“接力爱”的新使命定位为“以倡导国学文化为引线,建立和谐社区,共享美好生活”。

目前,“接力爱”的“国学板块”分为香文化研修沙龙、茶文化研修沙龙、花艺研修沙龙、传统手工艺沙龙、青少年国学科普等项目,并拥有一批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传统文化专家、学术专家、非遗传承人、艺术家。“接力爱”邀请了公益慈善专家董卉,国家级非遗项目潍坊核雕传承人张国华,国家级非遗项目红木嵌银霖漆传承人王毓,国家茶艺技师王牧寒以及中华花艺特聘专家张高铭等参与其中。

李大卫说,附近社区的居民对“天目国学”的热情相当高涨。由于上课需要提前预约,国学课经常会出现“一票难求”的火爆盛况。

除了服务社区居民,心系阳光学员的“接力爱”更将国学文化的滋养渗入到传统手工艺中。他们研发了一套课程:用废弃的红包以及订书机做成一个灯笼——拿出一个红包,弯曲成沙漏状,并用订书机钉住顶端以固定形状,形成1个“小花瓣”;再用同样的方法做出5个“小花瓣”;并以此排列,形成“花朵”形状后,用订书机固定形状;重复以上动作,做出“花朵”后,再用订书机固定形状,即可完成一个喜庆的“灯笼”。这看似简单重复的动作,却能很好地锻炼阳光学员的手脑协调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除此之外,“接力爱”还将目光放在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上。2018年8月15日,山东一上海多元文化交流公益共建启动仪式暨百艺淳宇非遗文创孵化平台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举办,李大卫作为联合发起方出席活动。

李大卫告诉记者,大多数非遗作品都遇到了量产难度大、生活应用面不广的难题,这也让非遗传承难以真正走进老百姓的生活。“只有市场、具有造血功能的‘活态传承’才能让非遗在新时代发挥传承的意义,让非遗的独特魅力造福普罗大众。”他也看得很长远,希望在未来能打破非遗文化和残障入群之间的壁垒,“他们可以参加一些传统技艺的传习活动,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还能实现就业增收”。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