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品牌 > 企示录 > 文章详情
非凡年代的印迹——城建设计集团篇
分享至:
 (1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戚颖璞 2018-10-26 06:00
摘要:那一年,设计师以“行走”方式,设计出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

城建设计集团挑战不可能屡创新纪录:

从16人设计室发展到超2200人设计集团,延安高架、肇嘉浜路、上海迪士尼、张江有轨电车等都有其贡献

那一年,设计师以“行走”方式,设计出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

 

1988年10月31日9时,上海沪嘉高速全面通车,中国大陆高速公路建设就此实现“零”的突破。

 

2018年,沪嘉高速建成30周年。今天,它的设计单位———当时名为上海市市政局设计室的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迎来55周年诞辰!

 

城建设计集团的成长与蜕变,始终和上海的城市发展紧密相依。四十年改革开放、四十年沧桑巨变,上海谱写出一段激情澎湃的建设篇章,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也造就城建设计集团从一个16名设计人员组成,只负责苏州河防汛墙加固、加高、补缺的设计室,发展到超2200人规模的综合性设计咨询研究单位:众多优秀设计师济济一堂,大批设计精品走向全国和世界各地,多项工程设计纪录被载入史册。

 

改革再出发,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城建设计集团将继续提升自我发展,聚焦技术革新,专注于服务城市功能升级,打造全国著名具有产业链优势的工程设计咨询综合服务商,努力成为未来全国城市建设行业的引领者。

 

打破藩篱,挑战不可能

 

有了沪嘉高速的成功经验,城建设计集团开始深耕道路规划设计,一次又一次突破、创新,在上海道路建设的长卷上,留下多个“首次”“第一”。

 

沪嘉公路怎么建,曾在业界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观念碰撞。一种观点认为高速公路成本高、汽车工业不发达,只需将连接市区和嘉定的沪宜公路拓展,改建为一级公路;另一种则认为要以更长远的眼光实施规划建设,建设一条全新的汽车专用道路,这就是高速公路的初步设想。

 

一番论证后,上海在1984年决定试验建设沪嘉高速。在城建设计集团专业总工程师徐一峰眼里,这是一条“走出来”的路。那一年,他从同济大学毕业进入单位工作,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在中国大陆还没有一条高速的情况下,找出一条适合建造高速公路的路。

 

高速公路怎么走?路面怎么设计?对当时的中国设计师而言,脑海中一片空白。徐一峰和他的同事们以“行走”的方式,开启了钻研之路。炎炎夏日,他们头戴草帽、脖系毛巾,来回往返于上海市区和嘉定,经过反复勘察、丈量、规划、设计、探讨、论证、推敲,一条最适合的路线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定论,从蓝图变为现实———同年12月,沪嘉高速的初步设计文件获批。

 

沪嘉高速全长20.5公里,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120公里,从市区祁连山路连接到嘉定南门,是一条全立交、全封闭设备、全供汽车专用的高等级公路。30年弹指一瞬,上海的高速公路总长从最初的20.5公里,发展到今天的829.213公里;高速公路车流量也从最初的日均4000余辆,增长为全路网日均约130万辆。高速公路的蔓延伸展和升级换代,让上海与周边省市的沟通更紧密、更便捷,深刻影响了上海的社会经济发展。

 

沪嘉高速公路

 

除高速外,城市向内的道路网络,也经历了长达数十年、刻骨铭心的建设历程。上世纪80年代,城市道路运能不足,整个城市如同巨大停车场,常常拥堵,市民平均每天上下班时间超过两个小时。继邓小平同志对上海提出“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要求后,公共交通建设大规模兴起,三横三纵“申字型”的高架快速道路网络开始规划和实施。

 

此时,城建设计集团以设计单位的角色,深度参与到改革开放的潮流之中。20世纪90年代初期,上海拥堵的交通成为城市发展的掣肘之一。1994年,全市第一条高架道路———内环高架路率先通车,这也是全国第一条成系统的城市高架道路。城建设计集团承担其中超过一半的设计量,先后建成了浦西西南段大约15公里和浦东段9.9公里,2009年让内环线真正闭环。

 

1999年,全长64公里、历时7年建设的“申”字型高架快速路路网成了!上海迈向新世纪的足音变得更加厚实有力。这份迎接新世纪的珍贵礼物,来自由城建设计集团主持设计的延安高架路中段。

 

延中高架是“申字型”高架的最后一笔。延安中路地处城市心脏部位,动拆迁压力大,资金筹措压力大,对交通的压力也大。当时的市委、市政府在反复权衡之后,仍然下定决心:上!早一天建设,就多一分发展的主动权。世纪之交的上海,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而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机遇才能被抓住。

 

作为中心城区一条东西向的主动脉,延安高架路贯通后,从外滩到虹桥机场只需15分钟,而如果绕道内环高架或从地面走,则要半小时以上。延安高架路的建成将大大缓解内环和南北高架的压力,进而有效提高地面道路的通行能力。

 

1997年延安高架路工程设计研讨会

 

在业内,延中高架还是上海第一项设计、施工、监理全过程实施公开招投标的大型市政工程:设计招投标和设计监理首开先河,给工程建设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国内6家实力雄厚的名牌设计单位全力以赴参与竞争,志在必得的城建设计集团,不惜投资30万元制作长达10多米的模型,并且凭借已承担延安高架东段、西段设计的优势,终于力挫群雄,赢得了设计权。延安高架路还在技术上大胆创新。工程桥梁结构首次在上海软土基上,采用轻盈、美观、线条流畅的大挑臂预应力砼连续箱梁。

 

延安路高架中段

 

在屡创纪录的同时,城建设计集团也通过巧妙设计,让既有的城市道路“旧貌换新颜”。1998年,上海“三纵三横”主干路的南横———肇嘉浜路,迎来建国以来的第三次拓宽改建。改建之前,市民担心动工后,原有的中心绿带会被缩减。但是经过设计,改建后的肇嘉浜路绿化面积达64406平方米,比改建前增加4400平方米,除草皮外,还种植了近5000余棵乔木,近3万棵灌木,并安装800余盏草坪灯。远远望去,数排大树参天,绿地开阔,步换景移,成为上海当时一条靓丽的林荫大道。

    

革新理念,迈向多功能

 

进入21世纪,上海的城市发展要迈向新阶段。构建世界级国际大都市发展框架,就要在更大范围里思考大都市区功能布局,立足上海,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

 

发展离不开交通。2003年,城建设计集团整体转制,从体制内的事业单位转变成一家大型公司,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内部活力。在内外双重利好的形势下,城建设计集团再一次革新理念,在公共交通领域开展更前沿的研究:从单条道路规划设计,转向立体的、多功能的公共交通规划。

 

借助举办世博会的契机,上海诞生了一个崭新构想:建设虹桥综合交通枢纽。2005年,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设计正式启动。为了配合建设,满足枢纽“安全、高效、便捷”的交通要求,城建设计集团对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配套路网进行了系统研究。

 

这时的城建设计集团,已经开始超前思考,建设增容与管理挖潜并重,还为未来的城市发展留下“空白”。比如在规划方案中,北翟路高架快速路工程保留了远期外环至中环实施快速路的可行性。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是城市交通建设上的一大创新。它是一座“超级车站”,集合了航空、高速铁路、磁悬浮、地铁等多种交通方式。不管是汇集交通方式的数量还是规模,在国际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如今,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已经成为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所有换乘步行距离仅200米。即使在世博期间大量人群涌入的情况下,基本保持了整个区域交通的畅通。

 

上海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是世博会。在世博会的筹备期,人们担心:可预见的超大客流,将极大地考验城市管理水平。怎么办?城建设计集团以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交通专业技术顾问的身份,对世博交通方案策划、运营规划、办展运营等各个阶段提供交通专业的技术咨询支持,在筹备期间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了世博会开、闭幕式交通保障、园区公交线路、日常运营通勤交通等方案。

 

随着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入上海。像城建设计集团这样的国内市政设计院,也必须在市场中获得外国业主的认可。2009年,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迪士尼乐园立项建设。这是中国内地第一个迪士尼主题乐园,需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

 

城建设计集团作为技术咨询方,参与了项目详规的编制,配合中方业主与美方进行技术谈判、技术标准确定。在上海市劳模、集团副总经理蒋应红的带领下,承担迪士尼一期市政配套设计的总体设计。包括 2个公共交通枢纽工程(西公交枢纽和奇妙路接驳站),以及轨道交通11号线迪士尼段的总体设计。2016年,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园,即便全世界游客到访光临,园区周边的交通也成功经受住了考验。

  

创新驱动,升级交通工具

 

作为一家市政设计单位,技术创新始终是推动其前进的“动力马达”。上海从轮渡、公交车、自行车为主的时代,再到出现轨道交通。这些变化,既需要工程的积累、技术的沉淀,更需要时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重要窗口———浦东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张江高科技园区历经15年发展,成为发展最快最好的经济开发区之一,也是外商在中国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地区。高速发展迫切需要增加交通供应,适应并引导促进园区的开发需要。

 

什么样的公交工具最合适?当时的张江园区仅有一条轨道交通2号线穿过,一些区域由于规划布局,无法让公交发挥作用。张江园区高技术企业密集分布,还有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对于交通噪声、尾气排放、振动等交通环境污染十分敏感,园区内的高品质居住也需要与环境相协调的公交服务模式。这时,建设有轨电车系统提上议程。

 

上海很早以前就有2路和8路有轨电车,电车有一根鞭子与架空电线相连,车轮是铁轮子,马路上铺设铁轨。百年后,它以一种完全不同的姿态重获新生。2009年,上海首条现代化有轨电车线路———张江有轨电车正式亮相。线路全长约9.8公里,起点与轨道交通2号线张江高科站“零换乘”,串起张江高科技园区内产业、科研、大学和生活区域。

 

有轨电车是一门跨专业学问,涉及道路、轨道交通、智能化等多个专业。具有综合专业优势的城建设计集团,承担设计了张江有轨电车,它的特点是“人性化、大容量、中运量”,也更舒适。比如,2个“V”字型的导轮从两侧夹住导轨,使车辆稳稳地驶在轨道上,既安全又降噪;车厢底盘只比路面高0.25米,方便残疾人、老人和孩子上下车。

 

有轨电车的运载量,介于大运量的轨道交通和低运量的常规公交之间,它正成为新兴发展区域的首选交通工具。松江地区,明年将建成上海第一条现代钢轮钢轨有轨电车线路。由城建设计集团在其中负责的T2线路,串联起松江老城、松江新城、大学城以及松江工业区,实现松江新城的空间拓展。

 

松江有轨电车进一步体现环保理念。有轨电车系统采用新型环保车辆,耗能低、零排放,噪音也比汽车少。作为松江新城内适应性最好的中运量有轨电车,可以有效支撑地区的发展,引导城市土地开发,建设低碳城市,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优势专业带动企业走出去。近年来,城建设计集团以做大产业和行业蛋糕的心态,推动着实现有轨电车在国内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发起了国内第一家有轨电车创新中心———中欧有轨电车创新中心。理事单位来自德国、法国、中国的有轨电车领域内投资、设计、建设、装备和运营单位,覆盖有轨电车产业链的各个领域,共同打造国际先进的有轨电车创新技术平台。

 

截至2017年,国内已建成有轨电车19条线路,里程超过230多公里,在建线路超过600公里。其中,城建设计集团承担了苏州、淮安、武汉、成都、台州、珠海、泉州、华为松山湖园区等多地的有轨电车规划咨询、设计、建设。

 

心系民生,牢记社会责任

 

在波浪壮阔的改革开放浪潮中,民生始终是绕不过去的话题。现如今,上海轨道交通线路不断向郊区延伸,甚至向邻省延伸,正造福越来越多的人。这得益于城市建设者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更离不开他们心系民生的责任担当。

 

忙碌的城市副中心徐家汇,集中了1、9、11号轨道交通线路,是重要的商业中心与交通枢纽。在这里,城建设计集团曾创下了一项世界纪录。

 

徐家汇是上海轨道交通网络中唯一一个三条市域快速线换乘点。在建设徐家汇综合交通换乘枢纽的时候,曾经遭遇难题:如果按常规的大开挖施工,附近重要的交通干道将面临“开膛破肚”,徐家汇将从交通枢纽变成交通“梗阻”;长达三到四年施工结束后,徐家汇往日的人气能否再聚集起来,也是一个未知数。另一方面,施工时还要保证1号线的正常运营,风险极大。

 

徐家汇枢纽

 

密集的建筑物、复杂的环境条件,徐家汇综合交通换乘枢纽的重要性和高难度,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研究单位和专家学者,但多年下来,始终没有一个满意的方案。

 

当城建设计集团中标11号线总体设计之时,这块难啃的“骨头”就摆在了城建设计集团的面前。项目负责人城建设计集团专业总工程师徐正良接下任务后,每个周末都要去徐家汇“溜达”,勘察现场。2004年,当港汇广场映入眼帘的一刻,一个大胆的想法划过他的脑海———为何不把9号线徐家汇站设在港汇广场地下室?

 

最终,徐正良提出了“环港汇设计方案”,这一方案将常规在道路下建造车站的管线搬迁、交通改道、深基坑施工等系列问题巧妙地转化为既有地下室改造的简单问题。“综合性最优”成为专家对这一设计方案的一致评价。

 

利用既有地下空间改造建设地铁车站的创造性设计,在国际上属于首创。与其他方案相比,节省投资3亿元以上,缩短工期1年,减少徐家汇地区商业损失数十亿元。如今被更多的设计师所采用。

 

扎实的技术功底,来自城建设计集团敏锐的市场嗅觉。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尚未出现快速发展的迹象,当时的城建设计集团意识到这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决定进军该领域。虽然当时的城建院在给排水、道路、桥梁等传统领域产品成熟、市场稳定,但对轨道交通几乎是陌生的。那么,由谁来打响颇具意义和压力的“第一枪”?经过考虑,有着多年地下结构设计经验、富于拼搏和开拓精神的徐正良关键时刻受命,挑起重任。以徐正良为主,组成了第一支轨道交通设计项目组。

 

从2号线世纪公园站“起家”,城建设计集团一步一步摸索前行,一次又一次的投标,一轮又一轮的磨练,逐渐树立起轨道交通领域的行业标杆。7、11、16号线,长达180多公里的轨道交通线路,全部由城建设计集团负责总体设计。16号线是一条远郊线路,其客流特征主要是“远距离出行、目的地明确、通勤客流为主”,传统“站站停”的方式,其运行经济性和服务质量水平都不太适应。快慢车结合的运行方式,极大地缩短了远郊至中心城区的时间,“从起点到市中心龙阳路只需三十五分钟”,为上海市东南地区人们出行提供了一条重要的交通干线。


 

服务城市发展,打造具产业链优势的工程设计咨询综合服务商

上海城建设计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主持工作)  沈国红

 

笔者: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上海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作为一家市政设计企业,城建设计集团在其中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城建设计集团而言,最重要的企业基因、文化特质是什么?

 

沈国红: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城建设计集团成立55周年。回望过去,城建设计集团从一个只有16个人的、只负责从事简单的“路沟桥”设计的设计室,逐步扩大成一个人员超过2200人规模的、综合性咨询设计单位,具有国家工程设计综合甲级、国家工程勘察综合甲级、工程咨询甲级等资质,在道路、桥梁、给排水与环境、轨道交通、智能交通等多方面形成了专业优势,为工程建设提供全行业、全过程服务。

 

在这期间,城建设计集团从一个改革开放的行业参与者,逐步转变为改革开放的行业实践者。通过对城市生活的理解和全过程的专业技术咨询,服务上海的城市发展,让人们真真切切感受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城建设计集团不仅仅是去顺应时代的发展,更要努力引领行业的进步。未来,城建设计集团将打造具产业链优势的工程设计咨询综合服务商,努力成为改革开放中的行业引领者。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城建设计集团的工程设计从最早的以满足功能为主,逐步转化为倡导功能主导、环境友好、绿色环保、节能、智能设计理念的实践者。城建设计集团要通过技术探索,让城市更和谐、更宜居,也让整个行业实现多元化的发展和再创造。比如为了解决不同规模城市的交通需求,城建设计集团完善线网并引进中运量有轨电车。在慢行交通方面,致力于把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打造为“城市客厅”。在河道整治、海绵城市方面,城建设计集团也进行了技术探索和实践。

 

对城建设计集团而言,最重要的特质是“勇”和“创”。改革开放40年来,早期的城建设计集团员工凭着刻苦奋斗的精神,不断攻坚克难,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种“勇”的精神文化,在企业内部代代传承。通过时间的沉淀,体现在“创”的行动上。出于对城市的情怀,和对社会的责任,城建设计集团的工程项目屡创“全球首个”“国内第一”“零的突破”。

 

城建设计集团旗下共有13个设计院、1个总承包部,6家全资子公司,1家控股子公司,凭借强有力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总承包管理能力,将宜居理念融入设计作品。基于上海城建设计的经验,城建设计集团还用上海理念和上海质量服务全国,并在“一带一路”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的指导下,走向全球。

 

笔者:在城建设计集团看来,要更好地服务城市发展,需要在哪些技术上深入探索和实践?

 

沈国红:进入新时代,上海的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管理越来越精细化。城建设计集团的技术研究开始转向绿色环保和智慧城市。

 

首先是推广预制拼装技术。建筑工业化是建设领域的发展趋势,其中的预制拼装是指将工厂造好的构件,直接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安装,大大减少现场浇筑带来的噪音、扬尘。全国第一条全预制拼装高架桥梁,是城建设计集团进行设计的上海嘉闵高架,预制拼装技术将现场工期缩短一半以上,工人减少60%以上。同时对交通的影响减少一半以上,而投资总额没有增加,有着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率。在即将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城建设计集团设计了配套工程S26公路入城段,总体预制拼装化率达到90%,让其较原计划提前三个月通车。

 

如今,城建设计集团预制拼装技术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工程项目走出上海,在深圳、成都、长沙、吉林等地推广,并投资成立了成都交投建筑工业化有限公司。在上海发起的市级研究中心———上海工业化装配化市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引领未来国内工业化装配化市政工程技术领域总体发展趋势,形成具有国内影响力的、全产业链、可持续的创新体系。

 

其次是发挥专业综合性的优势,聚焦智慧城市建设。城建设计集团是国内最早从事智能交通研究和应用的单位之一。1985年攻关出的道路监控系统,被视作当年的智能交通技术。

 

随着时代发展,智能交通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2010年投入使用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信息化管理系统工程,是亚洲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信息化系统。它提出“数字化城市”的概念,把七种交通方式的综合信息管理“拧成一股绳”,通过建模分析和评估客流,提出了枢纽内外“车-人-车”联动诱导策划,以及突发事件情况下的基于网络计划的应急预案。

 

当下,无人驾驶是热门话题。城建设计集团基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现状,开展了自动驾驶环境下交通基础的相关研究。研究成果被展示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自动驾驶应用体验区,实现了自主泊车、行人检测、车辆碰撞预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V2I展示、车道保持辅助、主动自适应巡航、道路危险状况提示等功能。

 

城建设计集团还在开展《无人驾驶环境下的市政交通设施协同技术研究》,对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开展研究。同时,在浙江省开展国内首条具备自动驾驶环境快速路的研究。

 

笔者: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城建设计集团下一阶段的发展愿景是什么?

 

沈国红: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到今天为止,城建设计集团走过了55年的风风雨雨,历久弥新。未来,城建设计集团将继续以打造“全国著名最具产业链优势的工程设计咨询综合服务商”为己任,围绕城市建设和运营,为上海的城市精细化管理,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过程中,我们将通过实际行动,让街区适合漫步,让城市始终有温度,同时助力“上海服务”的品牌,走向全国,走向海外。


 

2018年10月26日《解放日报》非凡年代的印迹——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刊(城建设计集团篇)

栏目主编:李吉 文字编辑:崔家琛 题图来源:陆瑶俊 设计 编辑邮箱:jfhuodong@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