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121年前慈禧生日,在上海有过一场舞会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孙建伟 2018-10-29 17:12
摘要:五方杂处、华洋共治固然带来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但事实上,在举办西式舞会的当口,蔡均面对的是华洋冲突。 

1897年11月4日,慈禧六十三岁生日。到任上海道不久的蔡均,别出心裁地以外宾招待会为老佛爷庆生,其中有一场西式舞会。

监生背景的浙江仁和(属杭州)人蔡均早年就勤于外事,通晓多国文字,在粤海关做过税务总办。彼时中国各口岸税务司均为洋人,他也整天与洋上司打交道。后来蔡均作为公使随员去中国驻外机构公干,又留任驻西班牙参赞二年余。回国后先搞他熟悉的通商洋务,后转任行政官员。任职上海道不久,就办了跳舞会这么一件“弹眼落睛”的事。

 

次日《申报》如此记述:昨日为皇太后万寿圣诞,普天同庆,率土胪欢。凡泰西人士之旅居沪上者,亦以懿德所敷,恩周遐迩……“胪欢”的意思是歌呼欢腾。上海最著名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刊出长篇报道《上海道台跳舞会记》称,“蔡道台之莅任,我西人闻之,咸欢欣鼓舞。”人们“无不称羡跳舞场之安置得益也。”“中国重视洋务以来,对西方人彬彬有礼。蔡道台深谙西方礼仪,使我们西方人乐于与他接触,他也不强调以中国礼仪来束缚西方人。”

 

法国记者一句话点出“要义”:“夫以中国大员而设舞会娱宾……故能以西人之所尚,除中国之官气,毅然行之,不以为难。蔡道台敢于破除中国旧习,是一个极有胆识的人。”

 

蔡均出使过西班牙,当然明白外交官日常交际对国家外交的重要意义。他曾在记述中写道,“西国茶会最称盛会,匪以寻欢乐,实以联情谊也。”“男女赴会,多至千数百人,必盛设音乐,备大跳舞。其能跳舞者竟至天明而止。”蔡均在马德里,既入乡随俗,又将此作为联络对方感情之道,邀者不拒,欣然赴会,觥筹交错。这种识见和做派应属“与时俱进”。但在中国境内办交谊舞,在晚清还算一种新鲜事物。

 

1867年,苏州人王韬因逃避清廷追捕流亡英伦两年多,后来曾专述他在苏格兰见到的集体舞:“其始也,乍合乍离,忽前忽却……或男招女,或女招男……其合也,抱纤腰,扶香肩,成对分行,布列四方盘旋宛转,行止疾徐,无不各奏其能。”直呼“目眩神摇,恍不觉置身何所。”

 

1877年,郭嵩焘远赴英伦首任中国驻英公使。郭嵩焘是开明之士,可他的副使刘锡鸿在参加了白金汉宫举行的各国公使招待会上,则将英国王子与夫人跳舞视为“奇异习俗”。他写道,“世子别与一妇为偶,夫人又别与一男子为偶,夫妇不相偶也。”对舞会装束的描述中又极尽详致,“女子袒露,男则衣襟整齐……男子礼服下袀染成肉色,紧贴腿足,远视之,若裸其下体者然,殊不雅观也。”总之是“女袒其上,男裸其下,身手相贴,紧搂而舞。”由此,刘锡鸿也更坚定了他“夷狄之道未可施诸中国”的信念。

 

中国资格最老的旬刊画报《点石斋画报》曾特别推出“跳舞结亲”专题,开宗明义,“跳舞结亲之礼实为泰西所重”。画报上一对对青年男女同框,“红男绿女,结伴而来……男抱女腰,女搭男肩,彼以跳来,此以舞往,绕屋数匝,力倦而止。”跳舞的主人公们可以力倦而息,画报却并未就此打住,他们十分尽责地追踪报道参加舞会的男女因舞相识而交,最终联姻的美事。双方“时而斟酒对酌,时而杯茗谈心,往来既稔,女心十分爱悦,然后结朱陈为秦晋。”这岂不是晚清的《相约星期六》吗?看似旨在介绍跳舞的功能和实用价值,实际上乃有冲破周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及“男女双方非媒不知名”的联姻习俗,力促男女当事人通过社交场合自主选择的“野心”,且专题名称就是直截了当的“跳舞结亲”,引发的社会震动是可以想象的。

 

五方杂处、华洋共治固然带来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但事实上,在举办西式舞会的当口,蔡均面对的是华洋冲突。

 

上海的四明公所是第一代来沪打拼的宁波人的同乡会所在地,兼具在沪亡故宁波人的停棺之所。但这个地块在法租界,法国人一直耿耿于怀。公董局视为眼中之钉。华洋双方围绕四明公所的争斗延宕三十载,成了积案。就在舞会举办当口,公共租界工部局通过会审公廨宣布,禁止在租界内存放棺柩。公董局随后在该条款上追加。1898年初,法国总领事白藻泰宣布执行禁令。入夏,上海再度爆发鼠疫。7月15日,白藻泰交给蔡均一份照会,告知“明晨即拆义冢(指四明公所)围墙”。7月16日,法国水兵和巡捕军警联手强拆“四明公所”围墙,宁波人激烈抗议,血案于酷夏再度爆发。

 

最终公所地产得以保留,但法方可在地面上修筑道路,停棺是不可能了。白藻泰趁机提出法租界扩展到八仙桥、浦东和宝山各一部分。蔡均以“上海面积狭小,实难于在租界之外,通融一尺一寸之地。”所以“租界最好维持现状”。这个回复既基于客观事实,又态度坚决,不留商量余地。法租界扩张未能成功。

 

这时洋人从他们对蔡道台“敢于破除中国旧习,是一个极有胆识的人”的看好变成了厌恶,直接向他的上司提出要求,把他调离上海道。  

1899年,朝廷抵挡不住公使团的压力,将蔡均撤职。两年后任命他为驻日公使,他又做回了外交官。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图片编辑:笪曦
本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东方IC。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