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产业观察 > 文章详情
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长三角“机器人”需要协同发力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任旭丽 刘锟 2018-10-19 16:09
摘要: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带,形成了众多支柱型的制造业产业,而这正是机器人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撑。

长三角进入了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新阶段。长三角工业基础雄厚,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优势明显,其中,机器人产业又是长三角三省一市优势产业中的优势,如何借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助力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成为摆在长三角机器人企业和政府面前的一道课题。日前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机器人高峰论坛暨第四届CEO圆桌会议上,众多来自政产学研界的各方人士对此进行了探讨。

 

优势何在

 

继去年机器人行业国内外企业收购并购热潮和核心部件“国产化”市场主旋律之后,国际机器人企业纷纷加强中国各地布局,落地设立基地研发和生产针对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应用解决方案或协同本土企业进行相关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实现本地化。

 

而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集聚了一批国内外知名机器人制造企业和应用企业,机器人产能占全国50%以上。长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链齐全,苏浙皖沪四地的四家机器人行业组织会员单位覆盖了机器人和智能制造全产业链,包括产业园区、工业机器人整机、零部件、系统集成应用、服务机器人、人工智能、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多个国家级综合服务平台近500家会员单位,为搭建跨区域合作平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那么,长三角地区最核心的优势是什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委主任、上海市机器人行业协会会长戴柳分析说,目前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带,形成了很多支柱型的制造业产业,而这正是机器人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撑。

 

他举例说,汽车行业就是带动机器人发展很重要的支柱产业,许多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是跟随汽车行业的发展而发展的。据不完全统计,在三省一市中仅以汽车产业计算,上海市汽车产业总产值就超过八千亿元,像这样大的产业对带动机器人行业发展至关重要。此外,不仅仅是汽车行业,造船、大飞机等的辐射效应也很强。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改委主任马春雷也称,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最强、创新能力最强、开放度最高的区域。无论是对于中国经济发展,还是对于未来长三角在一体化进程中作为重要的城市群推动参与国际竞争力与合作方面,都会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协作分工

 

据戴柳介绍,目前三省一市在产业优势上有所不同,上海在产业发展中既有产业优势又有资本优势;江苏在产学研协同、产业链打造上很有特色;浙江对市场推动力度大,在机器人小镇建设中具有产业特色;安徽则形成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江苏机械行业协会机器人分会理事长诸春华透露,江苏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链,吸引了很多外资品牌,目前,江苏机器人企业千余家,有七家全球知名品牌在江苏布局落户,培育了八家工业机器人零部件本体生产商,进入中国国产机器人品牌第一梯队。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前方的道路就一帆风顺。戴柳强调,目前,机器人市场上还存在着人工成本、关税成本较高以及同质竞争等挑战。对此,上海应当推动高端产能发展,降低成本,同类企业在产业规划或核心技术突破中应该走差异化之路,避免恶性竞争。

 

不仅如此,还要有明确的需求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荷兰一家企业一台光刻机就卖八千美元,用到了国内高端机器人的制造上。“产业有这样需求,关键是我们自己也要能做出来。”专家表示,在目标导向方面,不能只关注现有市场;而在效果导向方面,则要从研发队伍、研发能力和核心零部件三方面看效果。

 

此外,还要发挥产业联盟的作用,推动信息互通、活动互联、合作互助和行业互利。浙江省机器人产业发展协会会长朱世强呼吁,在目前机器人行业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有几个新的特点要关注,一是这一领域整体增幅已经趋于放缓态势。现在,机器人依然是比较热的投资领域,但是投资阶段发生了变化。前几年天使投资占的比例很高,现在资本对于机器人领域的成熟度也在逐渐增长。二是宏观上存在的三个“不匹配”:产出与投入不匹配,技术或行业成熟与对机器人的热情不匹配,宣传与实际功底不匹配。他称,“我们要改变一个观点,不要试图让机器人干所有的事情或者完全替代人,而是要走人和机器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发展道路,机器人发展的未来空间依然非常大,但是对于仍然存在的诸多痛点,也需要有一些新的突破。”

 

诸春华强调,打造长三角机器人产业集群基地,每个厂家都有各自的优势,每个省有各自的特点。我们应该利用好各地的特点联合起来,打造一个产业集群基地。

 

龙头作用

 

据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吴磊介绍,一直以来上海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大飞机、豪华邮轮、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等一批高端装备的创新突破,让机器人产业在智能制造领域爆发式增长,成为大势所趋。

 

与此同时,上海也成为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高地。近三年,上海市机器人及系统集成产业规模从160亿增至37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0%。截至2017年底,上海拥有机器人及系统集成相关企业100家,重点工业机器人企业的产量达5.88万台,占全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近一半,总产值达到363.7亿元。国际机器人“四大家族”ABB、发那科、安川、库卡悉数将中国总部设在上海。

 

国内知名机器人企业也闻声而动,新松机器人在上海设立国际总部,彩虹鱼等企业落户临港,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在青浦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园;新时达、沃迪等一批“工业机器人”企业加速成长,处于行业内领先地位。

 

目前,上海机器人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工业、特种机器人市场增速稳定,服务机器人增速突出,机器人产业上下游配套产业链齐全,已形成机器人研发、生产、系统集成、检测认证、服务应用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总体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吴磊强调,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机器人产业应当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鼓励企业和研究员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融合软硬一体化,充分发挥软件系统算法,数据资源挖掘的倍增效应,助推机器人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此外,上海还需要聚焦短板突破,坚持市场引导,在加快基础关键零部件科技攻关的同时为企业营造公平健康的生态圈,以开放的姿态推动国内外企业金融机构科学院所和行业组织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

 

那么,要如何推动上海制造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深度重构呢?

 

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说,多链融合目的不是产业链重构,而是多链融合。只有协同融合才能产出溢出效应。他强调,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三链重构之后一定要融合在一起,形成协同效应。而仅有三链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人才链、金融链、政策链,六链最终融合到一起,才形成真正的产业生态。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