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上海白玉兰广场前世今生:繁荣码头旁,孕育了“清末巨富”,也留下慈善家遗愿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周楠 2018-09-27 16:48
摘要:上海滩的“五金大王”叶澄衷(1840-1899),从这片土地发迹。这位横跨商业、地产、工业、金融业等几大行业的巨商,资产超白银800万两,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

“浦西第一高楼”上海白玉兰广场最后一个版块——购物中心年底就要开业迎客。66层320米高,占据北外滩的黄金点位,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不少人好奇,上海白玉兰广场脚下的这片土地,过去是什么样的?其实,这片土地因其不可替代的地理条件,无论是前世,还是今生,都有着同样的身份——国际航运中心。很多年前,这里诞生了上海最早的码头。一批对未来中国发展意义重大的人,从这里的码头出发,走向世界,又回到这片热土。

 

更不为人知的是,这里曾是虹口早期重要商圈,也是爱国富豪和慈善诞生孕育之地,曾经与上海滩“五金大王”叶澄衷以及英国地产商、慈善家雷士德等人渊源甚深。

 


上海最早一批轮船码头、船舶修造厂

上世纪40年代,上海白玉兰广场地块老地图

 

上海白玉兰广场地块,今天是由新建路、东大名路(旧名东百老汇路)、旅顺路(旧名亚德路)和东长治路(旧名东熙华德路)合围而成。以前,这里还曾包含了四条马路:醴陵路(旧名源昌路)、商丘路(旧名元芳路)、永定路(旧名华记路)、马厂路(旧名麦克脱路、菜市街)。除了商丘路尚存北段、马厂路尚存西段之外,其它两条马路则完全成为历史,化为浦西第一高楼的一部分。

 

上海开埠后,最早建立的一批轮船码头就在北外滩这一带。当年东大名路南侧至黄浦江沿岸,码头林立,自西往东依次为招商局中栈码头、顺泰码头和公和祥码头。20世纪初,北外滩的码头成为中国航运的枢纽,连接起国内航运和远洋航运。据说,孙中山往来日本、南洋,北上天津、北京,均经此地,远赴日本、欧洲的留学生也大多从这些码头出发。

 

有资料显示,青年时代的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等人都从北外滩登船前往法国,毛泽东曾在此送别蔡和森等人。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919年3月12日,毛泽东因母亲病重,从北京动身回湖南,为欢送第一批赴法勤工俭学的湖南青年,在回湘途中绕道,于3月14日到达上海。第二天,毛泽东在上海参加环球中国学生会召开的赴法留学生欢送会。17日,在北外滩码头送别第一批湖南青年;29日参加又一批赴法留学生的欢送会,并于31日在码头送别。

1937年境内黄浦江沿岸码头分布图

 

如今,此处最醒目的历史建筑莫过于两处码头之间、中西合璧的耶松船厂旧址。耶松船厂的地址在东大名路378号,这栋砖混结构建筑红墙绿瓦、中西合璧,1908年竣工。再往前追溯,这里则是上海第一家民族资本机器厂——创办于1866年的发昌机器厂。从上海白玉兰广场俯瞰,耶松船厂旧址近在咫尺。

在上海白玉兰广场里拍到的耶松船厂:建筑外形为台锥状,上部三层作退台收进,窗口上设连续的绿瓦挑檐,三层有一圈白色的挑出外廊;西立面中部作塔楼造型,底部主入口雨棚为翘檐,顶端塔亭为翘檐四方绿瓦锥顶    

公和祥码头仓库旧址

公和祥码头旧照

 

白玉兰地块的东侧,百米之内,则完整地保存着公和祥码头仓库、卜内门洋碱公司仓库等老仓库。码头始建于1845年,由于码头内有公和祥栈房而被称为“公和祥码头”。1949年后由上港五区经营,并改名为“高阳路码头”。1993年起由上海港高阳港务公司经营管理,现为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北外滩滨江绿地。

在上海白玉兰广场里拍到的公和祥码头地块 

 

这里也是船员活动中心,曾经酒吧汇聚,建有商店、酒吧、银行、教堂等。

上世纪40年代末,东大名路旧照,背后Victoty Bar就是一家酒吧

 

造船业的发达、后勤维修的需求带来了另一种业态——五金业的繁荣。早在20世纪之初,当年的百老汇路(即今大名路)一带已是上海重要的五金街,上海约一半有规模的五金店开在这里。直至解放前夕,短短600余米的大名路上,依旧五金店云集。

20世纪初,百老汇路成为当时重要的五金街,上海约一半有规模的五金号开设在此。图为从外虹桥西望百老汇路,沿街鳞次栉比尽是五金店。左侧最高的建筑是坐落在文监师路(今塘洁路)的美国基督教圣公会救主堂。照片摄于清末。图片来源于虹口区档案局

1947年的上海地图局部,长仅600余米的大名路上五金店依旧云集。图片来源于虹口区档案局


一位“清末巨富”从这里发迹

叶澄衷

 

上海滩的“五金大王”叶澄衷(1840-1899),从这片土地发迹。这位横跨商业、地产、工业、金融业等几大行业的巨商,资产超白银800万两,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

 

年少时,叶澄衷从浙江宁波老家来到上海,在麦克脱路(今马厂路)上的杂货店当学徒,驾舢板供应外轮所需物品,他常常与外籍船员打交道,能操一口“洋泾浜英语”。

麦克脱路俗称“菜市街”,1943年改称马厂路。图为清末的麦克脱路。

 

有这样一段轶闻:1843年,上海滩大小报刊都报道了一则“小舢板”拾巨金物归原主的新闻,拾巨资的孩子就是17岁的叶澄衷。一日,一名微醉的英国洋行经理在搭叶澄衷的舢板上岸时,竟把公文包遗忘在船上,包里有数千美金和英镑。当时为学习英文积攒许久才攒到1元钱学费的叶澄衷,他耐心地等了一下午,将公文包还给了失主,并拒绝了巨额酬谢。

 

少年叶澄衷见财不贪,换得了洋行经理一个改变叶澄衷一生的建议——由其公司提供小五金供叶澄衷的小舢板代销,等货物卖出去后再付款。

 

洋行经理很快发现叶澄衷在商业上也是难得的人才,于是资助叶澄衷在虹口的美租界百老汇路口开设了上海滩第一家由中国人独自开业的五金店——顺记洋杂货店。

叶澄衷先做贸易,再办实业,后进金融,从贫穷少年跃居为宁波帮首富,同时也是当时上海商界众所周知的顶尖富豪,经营范围广布于五金、煤油、机器、钢铁,洋烛、罐头食品、火柴、钱庄、运输、地产等领域。

 

他开设的可炽顺记,成为上海最早经营进口煤和铁的商号,是上海民族钢铁商业的开拓者;他的新顺记洋货店,是上海第一家专售进口罐装食品的食品店,也被称为上海第一家“吃食五金”店;他规定每天商店打烊后,各分号的店员集中到老顺记店号,学习英语及商务、关税等知识,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所“职工业余夜校”。

 

1899年,叶澄衷捐白银10万两创办“澄衷蒙学堂”,是年10月快要落成时他不幸病故,遗命对学校事须有久远规划,其子又两次捐款10多万两继办。1901年蔡元培曾任校长,培养了四万余学子,其中有李四光、胡适、竺可桢、李达三、钱君匋等一大批著名人士。这所学校即如今虹口澄衷高级中学。

澄衷蒙学堂


隔壁医院原是地产大亨遗愿

雷士德(Henry Lester)

 

与叶澄衷同一年出生,还有一名来自英国的建筑师、地产商和慈善家雷士德(Henry Lester)。

 

关于他的故事,要从上海白玉兰广场北角百米之内、著名的雷士德工学院旧址说起。这处建筑现在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目前为上海海员医院,也是雷士德留给上海的遗产。

 

雷士德到底是何许人?开埠之初,进入上海的侨民中,极少有专业的或职业的建筑师或工程师。英国人雷士德正是最早来到上海的建筑师之一,还曾负责过租界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监督。

 

后来,美国人史密士在上海创建了史密士洋行,在租界购进大量土地,成为上海早期最大的地产商之一,他邀请雷士德成为他们的建筑师和洋行主要股东。史密士退休回国后,洋行名下的房地产几乎全部转入雷士德名下,雷士德成了名赫上海的房地产巨子。后来他创办的德和洋行,成为上海最著名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之一。先施公司、日清汽船公司、普益大楼、字林大楼、台湾银行、仁济医院、三菱银行,这些建筑都已被列为上海近代优秀保护建筑。

雷士德工学院旧照

雷士德终身未娶,生活十分简朴,他私人不备汽车和“黄包车”,外出大多乘电车。他是这样讲的:乘电车比叫汽车或黄包车便宜,同时可以了解司售人员的服务质量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他穿着的衣服、领带也多是朋友送的,甚至是朋友用过的“旧货”。

 

1926年,雷士德在上海逝世,留下了一份很长的遗嘱。遗嘱明确规定,将他名下的全部产业委托租界工部局管理,并由他指定的亲朋好友监管,必须用于发展上海的教育卫生事业。于是,工部局专门建立了“雷士德基金会”。

 

按基金会的意见,1934年3月在东熙华德路开工建雷士德工学院和附属中学,由德和洋行设计,8个月后落成,耗资100万银元。十年间,雷士德工学院培养出一大批有实践经验的人才。

 

历史故事已近尾声,但财富故事将得以延续——在北外滩这片历史底蕴深厚的土地之上,随着上海白玉兰广场拔地而起,众多大型航运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入驻于此,W酒店及众多时尚品牌、米其林美食及娱乐体验业态已相继落户。

栏目主编:栾吟之 文字编辑:栾吟之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