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看书还是看脸?鸡汤还是蜜糖?谁捧红了“花美男”作家? | 反思“泛娱乐化”现象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吴桐 2018-09-18 16:04
摘要:“这一波偶像派作家是粉丝经济的产物。出版的商业化、媒体的造星运动、社会的消费主义倾向共同造就了他们。”

编者按:

不知从何时起,一幕幕扭曲的“魔幻现实”屡屡上演:在这里,历史被随意涂抹,低俗受到追捧,审丑成为时尚……年轻人在一场场“泛娱乐化”的狂欢中,逐渐忘记了“我们是谁”,模糊了对“我们从哪里来”的追寻,弱化了对“我们到哪里去”的思考。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为了守护民族精神家园,营造风清气正的大众文化空间,该给愈演愈烈的“泛娱乐化”敲响警钟了。本栏目今起推出系列报道,对当下的“泛娱乐化”现象进行反思。

 

你知道沈煜伦、沈肯尼吗?你知道苑子文苑子豪兄弟吗?你知道张皓宸、卢思浩吗?要见识这些如偶像般精致的青年作家们的人气,每年上海书展是最好的观察窗口。连排几个小时队、甚至从天南地北赶来,买上几十本书签名的多半是他们的粉丝。今年书展耗时最长的一个活动就是沈肯尼《离开我,遇见我》读者见面会,包下了活动场地从上午10点到下午6点整整一天的时间。

 

面对“偶像派”作家的畅销,有人感慨有“结界”,一方面是粉丝的忠诚与狂热,一方面是并非受众群的人们甚至从未听说过他们的名字,更不用说作品了。在业内人士看来,年轻的读者群体追捧“偶像派”作家的行为,与为当红偶像、娱乐明星“买单”并没有什么不同,归根到底是一种消费,距离阅读的本质已经十分遥远。

 

先当网红再当作家

 

与传统作家通过文学期刊、文学奖项被读者认知不同,甚至与网络写手通过日复一日的海量更新赢得读者不同,“花美男”作家们赢得粉丝的第一步通常是建立个人形象。比如2015年出版第一本书《爱是一种微妙的滋养》迅速席卷各大销售网站榜首的沈煜伦,其实早在2012年就成为当年百度贴吧男神评比第一名,是个名副其实的“网红”。他有400多万微博粉丝,微博认证身份不仅有作家,还有歌手、编剧,最新的作品是首张音乐专辑《始终都是你》。北大双胞胎高材生苑子文苑子豪兄弟出第一本书之前就上过《鲁豫有约》,这几年更是频繁在各大卫视的真人秀节目中露面,在作家身份之外,苑家兄弟还经营着面膜品牌,代言着服饰品牌。

 

本本书都能卖出数百万册的80后作家大冰做过10年电视主持人,这几年,他作为民谣歌手常常在全国各地巡演,每年都携新书进行百城百校巡回演讲。大冰虽然算不上“小鲜肉”作家,但一样看重对粉丝的经营,常常给读者发福利,被粉丝视为“暖男”。微博粉丝超过500万的他曾表示,每条微博的评论自己都会看完,并对其中一些作出回复,这是对读者的承诺。

 

“利用新媒体营销手段,作者可以被看见,吸引了读者来消费。”有人这样总结偶像派作家与粉丝读者之间的关系。新媒体的流量对于偶像派作家来说,不仅是成名的机遇和发布作品的载体,更是他们进行自我推广的个人阵地。粉丝知道作家身高多少,长什么样,性格如何,作家个人形象的包装经营和“颜值”展示成为超越作品本身更能笼络人气的元素,至于作品,更像是一种“爱屋及乌”的消费品,不管是出书还是唱歌或是拍影视剧,粉丝都会照单全收。

 

“避重就轻”的治愈系

 

文学评论家白烨曾用“青少年心中成功的典型、青春的偶像”来形容在北大读书的苑子文苑子豪兄弟。他认为,表面上看,这些作品的畅销是市场营销的胜利,背后则是粉丝文化的崛起。

 

作家的文化身份弱化,娱乐明星特征愈发鲜明,在针对作家的造星机制里,“颜值高”、文字温暖励志、态度积极上进的作者更受追捧。加之手机成为流行的阅读媒介,“颜值”作家们的畅销作品往往以短、平、快为特点。这些作品大部分不是结构完整的“小说”,只能算作“短故事”、“鸡汤文”,20岁以下的小男生小女生们尤其容易被俘获。

 

面对治愈系故事的畅销,文学评论家王纪人认为,这暴露了如今年轻人“避重就轻”的阅读选择。“真正伟大的文学是不能治愈的,反而会制造焦虑。这一波偶像派作家是粉丝经济的产物。出版的商业化、媒体的造星运动、社会的消费主义倾向共同造就了他们。”在王纪人看来,当写作变成一种时尚,和文学已经没有太大关系。而围绕偶像派作家的一整套产业机制、商业共谋者则是他们人气背后的推手。

 

诚然,每一个年龄段都有自己的阅读趣味,这种趣味和倾向也并非一成不变,但当消费主义和娱乐化的浪潮占满一个人的早期阅读视野时,很难不让人担忧,真正经典的输入、通过阅读进行学习的能力,在为走马灯般登场的“花美男”的摇旗呐喊中,变得面目模糊。阅读的好“胃口”不该全然被消费、娱乐挤占,喝够了“鸡汤”,尝尽了“蜜糖”,又能给人留下什么?“造星”者和“鸡汤”炮制者又是否该自问:为托付信任的时代和受众,到底划下了什么样的精神痕迹?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