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郊野笔记 > 文章详情
20多万道工序,汇聚12个鲁班锁,他做出了缩小50倍的全榫卯结构“赵州桥”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勇娣 2018-09-16 18:34
摘要:相比原样赵州桥,这件作品缩小50倍,经过20多万道工序、共7169个零件,汇聚12个鲁班锁,其中最小零件只有1.2毫米,再次突破最小榫卯零件的极限。

 

9月16日,闵行华漕镇举行国际家庭日活动,来自美国、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的家庭与沪上家庭一同参加了精彩纷呈的节目和活动。现场最引人注意的是,闵行区非遗传承人、华漕工匠王震华发布了他的新作品——微缩50倍全榫卯“赵州桥”,让中外友人亲眼见识了我国悠久的造桥工艺,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建筑智慧。

 

 

这座微缩榫卯营造模型“赵州桥”,是闵行区文化发展专项基金扶持项目,由王震华历经3年打造而成。相比原样赵州桥,这件作品缩小50倍,经过20多万道工序、共7169个零件,汇聚12个鲁班锁,其中最小零件只有1.2毫米,再次突破最小榫卯零件的极限。

 

“我的第一个作品是微缩天坛,是榫卯在房屋结构上的使用,只需在水平方向进行锁定即可。赵州桥是榫卯在力学结构上的体现,在水平方向、垂直方向都要锁定。”王震华告诉现场观众,赵州桥,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桥,桥洞像一张弓,而非普通半圆。1400年前,若不是用榫卯结构,赵州桥难以稳固牢靠。此番,自己就是想用微缩榫卯结构,来展现赵州桥力学结构的美。

 

 

多年来,王震华在努力复原古建筑结构的同时,不断优化、创新,使模型在视觉上真实还原古建筑之美,彰显其内涵与底蕴。

 

出生于1958年的王震华,其实是自学成才。他16岁自学木工,锻炼动手又动脑。1984年大学毕业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研读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等专业书籍,潜心钻研榫卯结构和制作技艺。2010年10月起,他开始尝试制作微缩古建筑模型。

 

之后,历经5年探索,王震华终于制成“北京天坛祈年殿模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并获得《2016年世界手工艺品国匠杯》金奖、第四批上海市工艺美术精品称号。2017年,“微缩古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震华本人也被评定为该项目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桥上能走人。”这是王震华曾放出的豪言。在现场,这便成了现实,一个30斤重的孩子在桥面走了过去。“其实,在设计、制作时,桥面理论上可以负重80 斤”。

 

这全有赖于两大创新拼搭方式。

 

首先,弧形桥拱共包括28道拱圈,一道拱圈由41个相同零件组成。41个零件用燕尾榫相互锁定,28道拱圈则用穿带燕尾榫锁定,再用护拱锁定。如此,弧形桥拱就正式完成。

 

 

其次,在桥基、桥墩、桥面,他历时22天研究出“百变”鲁班锁,组合性强,可自由拼接,再辅以特殊件,即可拼搭。光这个“百变”鲁班锁零件,就花费了90000多道工序……

 

 

“有水才有桥,桥下有倒影”。这个作品,还融入了闵行区另一项非遗技艺——海派生漆调制与运用技艺。作品架在一个大漆底盘上,底部容器内盛上水,水中现出倒影,让微缩赵州桥真正活了起来!

 

 

这个看似平凡的大漆底盘,是华漕镇另一位漆艺匠人袁荣富的作品,全部采用中国天然大漆,历经近100道工序制作而成。“为了获得这么高的反光度,我用麻布和瓦灰一步步‘批’出来,不能有一丝的高低不平,光这道工序就花了6个月……” 袁荣富介绍说。

 

王震华透露说,接下来,自己的钻研目标将瞄向“第一代黄鹤楼”,用匠心继续发扬失传已百余年的全榫卯结构微雕非遗技艺。

 

华漕镇供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