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老城厢即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依群 2018-09-09 16:00
摘要:老城厢——上海城市之根

在中国历史上,城厢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区域概念。《宋史·职官志六》记载:“城外内分南北左右厢。”又《明史·食货志一》记载:“在城曰坊,近城曰厢。”中国城市基本上都有城墙,城墙以内叫做“城”,城外人口稠密,有一定经济活动的区域称为“厢”,所以“城厢”一词指城内和城外比较繁华的地区。

 

上海老城厢涵盖的地理范围,开埠前的“城厢”包括城内及十六铺,而开埠以后,随着租界的开辟、闸北的兴起,“城厢”指整个上海县所属的范围,包括城内、南市、新闸、老闸、江境庙等地。根据《上海市中心城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范围划示》确定,上海市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为黄埔行政区的人民路—中华路以内区域,总用地面积为199.72公顷。

 

作为上海城市之根的老城厢,700多年来经历了几次重要的历史变迁。

 

开埠前,是老城厢的兴盛期。上海老城厢在南北朝(420-589年)成陆。唐宋时期海岸线继续东移,华亭县(今松江)东北地区经济活动渐趋频繁,北宋初年形成上海早期居民村落。大约在天圣元年(1023年)设立“上海务”。南宋末年吴淞江上游淤塞严重,海船无法循江抵达青龙镇,便改泊上海今十六铺一带。景定五年(1264年),原设青龙镇的市司迁上海,设近浦滩处,从此这里成了主要的海上贸易专卖场,故又称“榷场”。

 

由于海运业和商品贸易的发展,上海在南宋咸淳年间成为“海舶辐揍”、“蕃商云集”的港口城镇。明代弘治《上海志》中记载:南宋时上海已“有市舶,有榷场,有酒库,有军隘、官署、儒塾、佛仙宫观、市廛、贾肆,鳞次而栉比”,颇具市镇规模。元代上海市舶司位于阜民桥北。此时上海地区“领户六万四千有奇,岁计粮十有二万石,酒税课税中钞一千九百余锭”,成为“华亭东北一巨镇”。至元二十八年七月己未(1291年),元世祖忽必烈准将上海的建置由“镇”升格为“县”。为防备汉人反抗,便于蒙古骑兵统治,元代曾尽毁天下城垣。因此,终元一代,260余年上海未筑城墙。

 

明朝开国后,中国绝大多数府、州、县都按汉族人习惯重新筑城,而上海却迟迟没有筑城。据《同治上海县志》中记载,是因为“地方之人半是海洋贸易之辈,武艺素所通习,海寇不敢轻犯”,遂觉“虽未设城,自无他患”。但到了明嘉靖年间,大批倭寇入侵骚扰中国沿海,上海在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仅上半年就被倭寇烧杀劫掠达五次之多,子女玉帛损失无数。“是年六月贼去,乃议筑城防守。”张鹗翼《守城记》云“遂即在十月兴工,十二月完成”。城墙三个月筑成,可见情势之急。

 

开埠前的上海老城厢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街巷逐渐增多,反映了这一时期人口聚集、商业繁荣状况。据明弘历《上海县志》记载,当时只有新衙巷、新路巷、薛巷、康衢巷、梅家巷等5条,到了清康熙《上海县志》记载的街巷已达到25条之多,到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上海县城已有包括黄家弄、俞家弄在内的63条街巷。第二,繁忙的水上运输、贸易将上海与南北沿海各港口、长江沿岸各城市,以及周边地区联系起来,初步凸现上海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第三,上海及所在的江南地区棉花种植及棉纺织业的繁荣带动了城市的商业繁荣。上海县出产的棉布,曾在国内外走俏,19世纪初,曾销售到英国、美国市场。第四,会馆、书院、私家园林、殿宇建筑大量涌现。清代出现商船会馆、三山会馆、四明公所等会馆公所组织,成为老城厢一大特色。宋末设置镇学,元初改为县学,明清时期,上海创办不少制度完备的书院。此外,老城厢地区荟萃了豫园、城隍庙、书隐楼等众多名胜古迹。

 

开埠后,是老城厢的衰落期。租界的开辟,使这座城市内部逐渐出现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租界城区和华界城区。租界城区的迅猛发展和繁荣,逐渐取代原来的城市区域,成为整个上海的标志、象征。随着19世纪70年代初租界体制的最终形成,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小刀会起义对老城厢的巨大破坏,导致老城厢的发展逐步走向没落,社会、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削弱,从中心到了边缘,逐渐成为租界的附庸。

 

民国初年,是老城厢的拓展期。租界地区繁华也激发了华界的老城厢发展。民国建立前后,闸北华界自治发展开始新探索,士绅群体集体上书要求拆除城墙。辛亥革命后,上海老城厢开始逐步拓路拆城、填浜筑路、学习租界地区先进的城市治理机制、引进先进的生产制度技术和人才等等。

 

新中国成立后,是老城厢的复兴期。建国初,上海老城厢经历了一段的沉寂期。这与国家发展重点和上海的发展条件、策略息息相关。小商品贸易因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发展受到束缚。再加上大量农村人口移民上海和上海本身人口的自然增长,导致这一时期老城厢内人口密度急剧升高。居住条件差、充满消防隐患的棚户筒屋连绵成片,居民生活水平低。在大跃进期间,“先生产,后生活”,上海这一时期的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工业生产跃居前位,但基础设施,如住房、交通、道路等却并未进行改善和发展。上海老城厢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在很多方面处于停滞状态。老城厢依旧是昔日拥挤的弄堂和一些小型手工业在艰难的维持生存,老百姓期待老城厢的复兴。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老城厢的街区面貌、经济结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上海老城厢全面崛起。豫园、城隍庙等重要历史风貌得到改建,带动了老城厢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老城厢地区的经济繁荣。老城厢的历史文化价值逐步显现并受到重视,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文物单位的宣传推介都有很大进展。同时,在土地批租开始之后,房地产业兴起,本土居民无论是购买商品房,还是动迁安置到其他新建房屋,都实质性地改善了老城厢的环境面貌、分流了老城厢的人口、促进了市政基础设施的完善,棚户区大量减少,绿化、道路、设施大量改观,人口密度逐渐降低。

 

2010年上海世博会推动了老城厢的改造。为了迎接上海世博会召开,在保持老城厢基本建筑风貌和格局基础上,梳理所有街道和弄堂,拆除违章建筑,改造部分住房的水管、电路,整修大多数历史建筑。

 

十九大以来,老城厢遇到了机遇期。党的十九大强调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为老城厢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树立历史风貌保护新理念,突破老城厢建设体制机制瓶颈,积极探索事权分工合理、责任主体落实、各方通力协作、社会积极参与的新模式,拿出“硬实招”,打出“组合拳”,尽快为老城厢待改造旧区的数万居民改善生活条件、解决拎马桶问题,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在黄浦区,老城厢将打造提升为一个商业、文化、办公、居住等多业态混合,实现外滩金融集聚带与新天地商务区联动发展,承载上海过去、今天和未来发展的综合功能区域。老城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作者为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市史志学会会长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周寅杰 摄影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