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国内 > 北京来信 > 文章详情
创造出“看不懂汉字”的徐冰,用全面回顾性个展勾勒当代艺术的“思想与方法”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樊江洪 2018-09-03 17:09
摘要:徐冰是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创造出看不懂的“汉字”,写成了中外观者见仁见智的《天书》。近日,他在位于北京798艺术区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了《思想与方法》个展,对自己各类当代艺术创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回溯,开幕以来前来感受当代先锋艺术的人还真不少。

 

       周日,位于798艺术区的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吸引着不少家长携子前来,他们大多是为了看一个名为 “徐冰:思想与方法”的个展。对于许多人来说,品味这个当代艺术感极浓的展览已经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何况孩子们。但这没有影响大家的观展热情,一位家长表示,徐冰是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之一,这次能看到徐冰这个最全面的回顾性个展,是一个好机会,也感到艺术的天地有多大。

观众可在展览现场临摹徐冰创造的“伪汉字”帖。

 

       关于徐冰

徐冰的又一大型实验作品。

 

       提及徐冰,很多人自然想到多年前他的作品《天书》和他创造的《汉字大辞典》中根本见不到的“汉字”,由于看不懂字意,被人们称作“伪汉字”。1988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后,引发巨大轰动,后在各国展出,受到艺术界欢迎,讨论声也不绝于耳,艺术家的国际影响力迅速提升。时隔30年,再看这些“汉字”和用它写成的“天书”,依然有一种魔幻和不可思议之感,又似乎能隐约感受一点隐藏在它们背后的创造初衷。

       

       徐冰1955年生于重庆,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和纽约。作品曾在纽约现代美术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西班牙古根海姆美术馆、英国大英博物馆等知名艺术机构展出。1999年,由于其“原创性、创造能力、个人方向和对社会,尤其在版画和书法领域中做出重要贡献的能力”获得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2003年“由于对亚洲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获得第14届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2010年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徐冰以持续不断、数量可观、类型涵盖宽广的艺术实践,深刻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的书写。他始终对所处的时代保持高度敏感,其作品与当下社会文化现实联系紧密且发人深省,正如他所言,“你生活在哪,就面对哪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

 

       徐冰的艺术创作在多条不同线索上交叉进行,从早期研究的文化、语言及传统知识体系,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至纽约后开始关注的跨文化与全球化议题,再到本世纪以来对于不断飞速发展的社会新现象的探讨,他始终专注寻找新的艺术方法以回应新问题。其创作概念严谨,媒介多样,艺术表达清晰明确,在世界当代艺术中具有很高辨识度,也在不同层面上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整体面貌的构成,某种意义上,为我们提供了一幅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缩略图。

徐冰作品《天书》概貌。

 

       关于展览

徐冰作品木质雕刻《猴子捞月》。

 

       此次展览回溯式地呈现出徐冰艺术创作的全貌,并通过作品展现出徐冰的艺术方法和不断思考的动因。展览分为三个部分:《天书》(1987-1991)、《鬼打墙》(1990-1991)、《背后的故事》(2004至今)等作品展示徐冰对于意指系统、文本性与语言困境的冥思;《A, B, C…》(1991)、《艺术为人民》(1999)与《英文方块字书法》(1994至今)等作品记录了艺术家在文化杂糅、文化差异和跨文化语境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作品《烟草计划》(2000至今)、《凤凰》(2008)、《地书》(2003至今)以及艺术家的首部电影长片《蜻蜓之眼》(2017)则共同探讨了在过去的百年间席卷中国及整个世界的经济与地缘政治转变。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北京山区插队务农的徐冰与当地农民和知青共同创办了手工油印刊物《烂漫山花》(1975-1977),艺术家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对于汉字间架结构设计中所蕴含的社会政治涵义的认识,而乡村民俗也为艺术家提供了吸收借鉴传统文化的土壤。

用铅字侧纹和古老印刷机器“”出的又一“天书”。

 

       八十年代末期,徐冰创造出并无意指功能的“伪汉字”,并以活字印刷的方式按宋代版式制作成不可读之“书”——《天书》(1987-1991)。这些形式与内容呈现错位感的文字,映射出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知识分子对自身所根植的传统文化的智性思考与审视,这部作品也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定义之作。装置作品《鬼打墙》(1990-1991)中,巨大的中国长城墨拓片,对存在于真实时空中的历史遗迹进行了一种“如实的扭曲复制”,这也揭示出中国历史遥远而观念化的存在。

 

       九十年代初期,徐冰移居美国纽约。艺术家与西方当代艺术进行了“短兵相接”式的交流,借鉴西方的艺术表达形式与特定中国传统元素,展示出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或排斥等复杂关系。在《A, B, C…》(1991)与《后约全书》(1992-1993)等作品中,不同语言之间看似合乎逻辑的转译过程,最终呈现出不合逻辑的怪诞结果;《英文方块字书法》系列(1994至今)则进一步将英文以汉字书法的形式进行重构,这种陌生而独创的处理方式,暗含了艺术家对语言交流本质的思考,也似乎欲在中西方之间达成一种和解关系。

烟卷上以橡皮图章刻写的的英文《小红书》及印有电脑字符的《手提电脑》。

 

       2000年前后,徐冰的创作开始关注更广泛而切身的当下现实。《烟草计划》(2000至今)以近似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反思历史与现实、国际资本、文化渗透、全球劳动力市场等问题;同样关注语言本身的《地书》(2003-2014),敏锐地捕捉到彼时互联网语言和图像文字方兴未艾的趋势,在传统语言之外进行探索,检视人类文化交流的内在逻辑。

 

       2007年,回到中国的徐冰被极速变异的中国现实所驱动,创作了一系列新作品。《芥子园山水卷》(2010)、《汉字的性格》(2012)、《文字写生》(2013)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对汉字与中国文化性格以及当今中国为何呈现出如此面貌等问题进行反观;旺盛的城市化,催生了他的大型装置艺术《凤凰》(2008-2013);搜集公共监控视频剪辑成片的《蜻蜓之眼》(2017),迫使观众去怀疑“真实”的定义,对监控系统、表演、假象等概念进行反思。

 

       关于徐冰艺术

观众正在观看1994年在北京翰墨举行的、轰动一时的《徐冰实验展示》活动影像。

 

       徐冰以其独具机锋的艺术语言赋予作品高度社会化的精神内核,以精微而幽默的方式呈现艺术家对当下时代的批判性反思。艺术家秉承了东方文化朴素与睿智的精髓,却直面更广阔意义上的世界,其作品极具前瞻性与警惕性。同时,在其作品看似声东击西与错位的面貌之下,多层次的社会议题与文化思考在其中发声与相互激荡,通过对旧有艺术语言的改造与新语言的创造,艺术家为观众提供了多种进入与探索的通道。

 

       本次展览策展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馆长田霏宇表示:“UCCA非常荣幸能在北京这个被艺术家徐冰称作‘家’的城市中,首次对其创作进行全面的呈现。徐冰的艺术创作在思想上与形式上都极为丰富,它能帮助我们重新思考与个人创造力、中国和世界等相关的问题。我们同样非常高兴能于UCCA甬道展出徐冰的早期作品《天书》(1987-1991);在十年前的UCCA开馆展《85新潮: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上,这件作品曾于同一地点呈现。这对我们具有特别的意义。”

这件大型实验作品引起几位外国观众的低声讨论

 

       据悉,展览自开幕以来,每天都有数百人前来观展,多时上千人,需要分批进入。展览持续到10月18日。

图片编辑:苏唯
本文图片来源:樊江洪 摄
题图说明:“男、幼、女”在天书中是这样写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