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第二课堂”就是由他提出的,今年百岁诞辰的吕型伟为什么说教育患上了“多动症”?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龚洁芸 2018-08-17 17:58
摘要:吕型伟的教育理念,至今为止,依然值得教育者汲取和学习。

他是上海普教界一位传奇式的人物——1918年生于浙江新昌,194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师范学院,17岁当小学校长,与教育同行70余年。之后,他亲历了中国20世纪前半期的教育,参与了新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过程,不仅在基础教育国家决策咨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特色。

 

他就是有着现代基础教育“活化石”之称的著名教育家吕型伟。2018年7月2日是吕型伟诞辰100周年的日子。8月16日,在他曾经担任校长的百年老校市东中学(现市东实验学校),吕型伟女儿和来自教育界的专家们聚在一起,追忆吕老的教育理念。

 

“现在,每当我们遇到教育上的难题和瓶颈,我们总会想:如果吕老在,他会怎么应对。”上海市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金常务理事长李骏修的话,道出了与会人士的共鸣:吕型伟的教育理念,至今为止,依然值得教育者汲取和学习。

教育不能泯灭个性

 

原上海教科院副院长顾泠沅是吕型伟的徒弟,曾经协助吕老参与“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这个课题长达28年,这么多年耳提面命感触颇多。

 

“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学生有个性才有自主创造,不能在划一与规范中泯灭了学生创造的天性。”顾泠沅说,这是吕型伟一直奉行的教育理念,“在那个时候提出这样的理念,现在看来仍然非常受用。”他说,吕老对于教育中个性的追求,和他的为人一样:吕老说话很直,他最希望的是能解决“真问题”。吕老所写文章一般篇幅不长,但都是“干货”,个人借鉴十分独到而精辟,与时下抄来抄去的所谓研究泾渭分明。

 

吕型伟是一个有话直说的人。曾针对教育界的形式主义与做表面文章的现象,吕型伟曾经多次说过:“中国教育生着两种病,一是多动症,二是浮肿病,而且病得不轻。”

 

在中国教育史上,他创造了很多第一,促进了上海乃至全国教育的发展。早在80年代,吕老首次提出把课堂教学和课堂教学以外的信息渠道称为两个渠道,二者地位并重,引发课程结构的重大改革。从此,“第二课堂”在全国流行。吕型伟还首先争取获得上海高考自主考试权,打破了“全国一张卷”的局面。

 

同时,吕型伟还留下了丰富的具有创新的教育思想。吕型伟认为,人才的含义首先是先承认,后成才。一个人学习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品质不好是危险品。哪个轻、哪个重,应该很清楚。

 

在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徐红眼里,吕型伟是一个身先士卒的改革家。上世纪90年代,上海市实验学校刚刚创办没几年,吕型伟就把自己的孙辈送到了上海市实验学校学习:“当时的上实还不是如今的上实,操场都是煤渣跑道,也没有太大的名气,但是吕老愿意把孙辈送到这块‘试验田’,这也是他投入教育改革的一份坚持。”

70多年教育改革风雨路

 

1918年,吕型伟出生于浙江省新昌县大明市镇藕岸村,早年丧父,母亲带着他兄弟二人靠几亩薄田度日。8岁时,母亲牢记丈夫生前“无论怎样穷都要让孩子读书,不读书等于绝种”的嘱托,咬紧牙关把他送到村旁一所私塾读书。1930年,13岁的吕型伟考取了浙江新昌中学的“公费生”。

 

1935年,年仅17岁的他初中毕业了。当时,正值日寇侵略。血气方刚的吕型伟跑到新昌东茗乡白岩村偏僻的山沟里,在一座破庙里办了白岩村有史以来的第一所学校,他跑家串户动员学生上学,在这个穷山村最终有81名学生报名,小的六七岁,大的18岁。吕型伟就自封为“校长”,应该说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校长。仅17岁的他,包教所有学生的语文、算术、常识、音乐、体育。

 

之后,上海解放,吕型伟被派去接管上海的市东中学,并任校长到1958年。

 

市东中学原校长金辉回忆,当时因为学校容量有限,为了让更多的劳动人民子女上学,吕型伟费尽心思,创造了一种“三班两教室”的办学模式,就是用30个教室招收45个班级的学生。每个学生一周有两天全天上课,另有四天是半天上课半天活动,这样既能用足校舍,又能保证教育质量。结果这一做法迅速在全市推广,全市在不增加校舍的情况下,多招收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吕型伟在市东中学当了七年校长,使这所学校成为上海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

 

当校长出了名的吕型伟1956年起被调到上海市教育局,做市教研室主任、普教处处长,一直到副局长。期间,恢复百年老校上海中学、改革教育结构,探索职业教育;复办女子中学、提出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在五六十年代,无论教育政策怎么变化,他始终深入基层培养教师,手把手地辅导他们,像于漪、高润华、袁榕、倪谷音等都是吕型伟发现并一手培养起来的。

生活中有情趣的人

 

回忆吕型伟,在座的更多的是后辈,也是朋友。他们不约而同谈起吕老的轶事来,“诙谐有情趣”是大家对他最深的记忆。

 

在女儿、华东师大教授吕虹眼里,吕型伟是睿智的校长,可亲的父亲和关爱家庭的丈夫。她说,父亲在北京的时候,总会给他们兄妹写来书信,“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父亲的关爱。”

 

上海市教育学会秘书长苏忱的记忆里,是吕老跟他讲述的求学之时,一群穷书生在西湖边“偷坐游船”的趣事;而在顾泠沅的记忆里,则是吕老在高龄之后所谈的“长寿之道”:“一是‘睡过棺材’(不信邪),二是吃过树叶(早年去农村调研的艰苦日子),三是洗过脑子(1996年的一场大病)”。又如外国人问他中国人为什么聪明,他说因为从小用筷子;自己人问他为什么我们黄皮肤,他说上帝用陶土造人放在火上烤,我们不生、不糊刚刚好。大家在捧腹之余,吕老的机敏幽默一一重现。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图片编辑:苏唯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