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健康 > 医声医事 > 文章详情
上海杰出专科医师讲述:“洗尽铅华,看好病人是我最大的喜悦”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顾泳 2018-08-17 16:24
摘要:上海杰出专科医师们用精湛医技攻破一个个医学难点、挽救一条条鲜活生命,成就一座座国内外医学高峰。

第二届“仁心医者·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奖”“上海市区域名医”颁奖大会今天正式颁奖。上海杰出专科医师们用精湛医技攻破一个个医学难点、挽救一条条鲜活生命,成就一座座国内外医学高峰。

 

神经病门诊的“老黄牛”:看好病人是最大的喜悦

 

第二届“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获得者、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生弟教授,他的门诊爆棚是常态。每周三半天的专家门诊,他总是无一例外地从早上8点一直持续到下午,有时到了5点还下不了班,“做一名好医生不易,要将看好每一个病人作为我们医生最大的喜悦,要做大众的‘老黄牛’。”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陈生弟教授意识到,神经变性病(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防治的形势非常严峻。他迎难而上,将目光聚焦于这个被誉为“不死的癌症”的疾病。他多年潜心研究,为研究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诊治,成功制备了理想的动物模型,发现若干有助于对疾病早期预警和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制定15项帕金森病及相关疾病诊断标准、治疗指南和专家共识,并在全国各大医院推广应用。

 

“回顾四十年的医教研生涯,荣誉和头衔多了不少,但洗尽铅华,我自认为的本色还是一名党龄与医龄几乎相同的党员医生。”低调与儒雅,是同行、学生对陈生弟教授的一致评价。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医教研领域不断奋进,他发现导致疾病发病的氧化应激、免疫炎性等新机制,为研发新型药物提供了治疗新靶点,以及发现基因和干细胞治疗的新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陈生弟教授还带领一支高学历、高层次的团队,在共同的价值观指导下,让每个人发挥所长。他鼓励年轻人攻读硕士、博士,又积极创造机会选送他们出国深造。神经内科90%的医生得以赴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等著名大学及研究中心学习。一批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学科发展蒸蒸日上,学科形成了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神经遗传病、神经免疫病等学科特色和优势,学科地位和声誉位于国内前列,更为无数病家带来康复希望。

 

妇科届的“福尔摩斯”:疑难病例手到擒来

 

第二届“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获得者、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徐丛剑教授常说,医生就应该像探案一样,细微之处见线索,抓住“元凶”,再使用最领先的治疗规范结合患者个体特性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他,又被称为妇科届的“福尔摩斯”。

 

数年前的离奇病例救治,至今被人称颂: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简称“HCG”)持续升高的年轻女性,遍查盆腔腹腔及子宫内,始终未见孕囊,四处求医无果,就诊于红房子医院,经腹腔镜检查,子宫、卵巢、输卵管、腹腔脏器均未见异常。一系列的疑问困扰着医生们,hCG仍在不断攀爬,甚至出现肝损现象。

 

这时,徐丛剑教授提出再次完善辅助检查。胸部类似“乳头影”的阴影,引起了他的重视,经侧位片复查,显示右下肺叶确实有一个直径2厘米的阴影。他想到妇产科里叫做“滋养细胞疾病”的病。这是一种起源于妊娠滋养细胞的疾病,病灶转移性强,容易转移至肺、盆腔等全身脏器;随即对患者行盆腔、腹腔、胸部、颅脑磁共振检查。结果在一侧输卵管区发现了原发的病灶,是潜藏在正常组织之内让腹腔镜都难以发现,通常发生在子宫的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从细节出发,做出合理的判断,最终“元凶”被揪了出来—— 绒癌!

 

大胆合理的综合推断,源于扎实的基本功和长期积累的经验。经治疗患者最终痊愈。这一案例还引出科研成果:他带领学生结合病例开展基础研究,从基因与肿瘤可能存在的潜在关系出发,对基因进行检测,最终研究成果写成论文,在美国临床肿瘤协会的官方杂志《临床肿瘤学杂志》上发表(影响因子高达18.9分),获得国际同行一致赞誉。

 

重症医学的“创业者”:危重救治上海也争一流

 

第二届“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获得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诸杜明至今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还在使用一些“七拼八凑”的机器救治病人,日本等国家已使用上了当时先进的床旁血透仪,转运呼吸机,转运监护仪等设备。“长期以来,我国危重病领域医疗水平远低于国外。”他坦言。

 

危重病人的管理,可谓“吃力不讨好”。他们被安置在各自的病房里,由有关专科医生自己管理,限于时间和精力,以及对危重症管理专业知识的掌握,病人往往得不到最合适治疗,死亡率也非常之高。1999年,诸杜明初去外科监护室工作时,诺大监护室只有一个病人,怎样才能扭转这样的窘境?

 

他身体力行,遇到抢救病人,经常工作到很晚才回家,有时就睡在医院里,节假日也坚持来医院诊察病人,随时处理病人的病情变化;缺少工作经验,就向书本学习,通过阅读,参加学术会议,提高工作能力;没有完整仪器设备,就把旧的设备加以维修利用。状况逐渐得到扭转,医护一班人齐心协力、严格的规章制度逐步建立,监护室的工作逐渐走上正规,病人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

 

这一切,只是开端。 2012年中山医院扩大成立重症医学科,历经数年努力成为拥有四个监护室、开放床位101张、年收治病人数达到上万人的科室,规模据全市之首,同时承担了医院外科系统几乎所有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

 

“上海无论在经济建设,文化艺术,还是医学其他领域,都领先于全国;上海重症医学起步虽不算晚,但因种种原因,在全国同道心中,重症医学却远非一流。”强烈的使命感促使他再度“出发”,在他的带领下,上海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正式成立,分会创造性地搭建“重症先锋学院”的交流平台,坚持每两个月举办一次学术活动,以此促进重症医学发展,为危重病例抢救增加强有力保障。

栏目主编:孙刚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