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国内 > 北京来信 > 文章详情
20年人均纯收入增23.5倍,这个总书记命名的地方堪称扶贫攻坚典范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樊江洪 2018-08-17 13:44
摘要: 闽宁镇是宁夏银川市永宁县的一个纯移民镇,也是闽宁两地对口帮扶的集中缩影和易地搬迁脱贫的成功典范。

 

 

       2018年,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春风化雨,改变着中国,也改变着世界,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8年,也是中国实施扶贫攻坚40年。扶贫攻坚,浩大工程,7.9亿人摆脱贫困,占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到2020年,广袤的中华大地将第一次彻底消除绝对贫困,这将是当代中国向世界做出的重大贡献。

       在宁夏,参加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全国网络媒体采访团的记者们,于16日走访了一个叫闽宁镇的地方,其20多年不断深化的脱贫路径,堪称中国扶贫攻坚的一个典型样本。

       闽宁镇是银川市永宁县的一个纯移民镇,也是闽宁两地对口帮扶的集中缩影和易地搬迁脱贫的成功典范。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的简称,亲自命名为“闽宁村”,开启了闽宁镇大开发、大扶贫、大发展的新篇章。经过20多年的建设发展,最初8000多人的闽宁村发展成6.6万人的闽宁镇,昔日天上无飞鸟、地下不长草、十里无人烟、风吹沙粒跑的“干沙滩”,变成了绿树成荫、良田万顷、经济繁荣、百姓富裕的“金沙滩”,一个朝气蓬勃的“塞上江南”小镇正在兴起,全镇移民群众人均纯收入由搬迁之初的500元跃升到现在的11976元,增长了23.5倍。

 

       探出易地搬迁脱贫新路

 

       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自然条件、资源禀赋难以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宁夏的西海固地区山大沟深、生态脆弱、交通不便,很多地方“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改革开放初期,一些西海固贫困群众在政府救助、自身努力下,仍解决不了吃饭穿衣问题,就开始到山外自寻出路,部分贫困群众在闽宁镇这片戈壁荒滩上开垦种地、聚居生活。1990年10月,在国家“三西”扶贫开发的大背景下,宁夏组织西吉、海原两县1000多户贫困群众搬迁到这里,建立了玉泉营和玉海经济开发区两处吊庄移民点,开始了有组织的易地搬迁扶贫。

       深刻的变化肇始于1996年5月,在中央“两个大局”战略指引下,福建与宁夏建立了扶贫协作对口帮扶关系,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担任福建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1997年4月,习近平同志专门到闽宁镇访贫问苦、视察调研,看到这里开发建设的美好前景,前瞻性地指出“这里现在是干沙滩,今后将是金沙滩”,并提议在这里设立一个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简称命名的移民开发区,提出了“两年建成、三年解决温饱、五年脱贫”的战略思路,开创了全国有组织易地搬迁扶贫的先河。随后,自治区组织一批又一批的西海固贫困群众在这里安家落户,到2001年,人口规模达到1.4万人,由原来的1个行政村发展成5个行政村,并成立新的闽宁镇。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闽宁镇步入快速建设发展的新阶段,一批水电路基础设施建成投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顺利实施,菌草、黄牛、葡萄、劳务四大产业初具规模,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同时高标准规划建成原隆村生态移民村,全镇人口规模达到6.6万人,成为全国特色小镇、全国重点乡镇、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闽宁镇的实践证明,对“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地方的贫困群众,就地解决不了长期稳定脱贫问题,必须下决心让贫困群众走出大山,易地搬迁安置到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地区,整合项目、资金集中攻坚,才能从根本上拔掉穷根,实现稳定脱贫。

 

       产镇融合激活增收致富源头

 

       20多年来,闽宁镇在各级党委、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下,在福建等有关方面的倾情帮扶下,实现了由最初的传统种植到现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业镇向工业镇逐步转变的历史性跨越。

       在移民搬迁之初,闽宁主要围绕解决温饱问题,以传统种养业为主发展小农生产,自养自足,基本保障了贫困群众的吃饭问题。自1997年后,这里开始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大规模地兴修水利、整理土地、引黄入滩,结束了贫困群众靠天吃饭的历史。特别是在福建省的支持下,福建农林大学指导帮助闽宁镇搭建温棚、传授技术,培育发展起了全镇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产业——菌草产业,走上了依靠特色产业增收致富的新路。

       这些年来,区市县镇四级把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作为闽宁镇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农民意愿,立足闽宁镇的自然条件、区位优势,改变过去政府主导产业发展的模式,探索建立政府引资、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产业发展新机制,构建“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光伏产业、旅游产业、劳务产业”五大主导产业格局,为移民群众致富奔小康创造源头活水,特色产业发展向品牌化、高端化迈进。

       截至2017年底,闽宁镇注册各类农产品商标48个,培育出览翠、晓鸣2个宁夏著名商标,涌现出中粮长城、德龙、壹泰牧业、晓鸣禽业、青禾农牧5家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镇产业总值达到5.7亿元,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和聚集效应,有力地支撑了农民增收。

       与法国波尔多同纬度的宁夏,近些年将葡萄酒产业发展成特色优势产业,正在建设百里葡萄酒产业长廊。闽宁镇正好位于贺兰山东麓最佳酿酒葡萄种植区的核心地带,因此这些年大力推进闽宁葡萄小镇建设,打造贺兰山东麓国际葡萄酒之都核心区。现在,闽宁镇的葡萄种植面积达到6.2万亩、占全区10.3%,年产葡萄酒2.6万吨,综合产值9.3亿元,拉动移民增收3000元以上,并且已经建成武河、原隆2个葡萄种植标准化示范村,培育引进了德龙、立兰、中粮等13家龙头企业。

       在养殖业方面,闽宁镇建成万头肉牛养殖园区、万头黑毛驴繁育基地、50万只蛋鸡养殖基地和蝎子养殖基地,累计肉牛存栏1.8万头、羊存栏4.4万只、家禽饲养92万羽,形成了草畜种植、繁育育肥、屠宰加工的产业链,养殖业年产值达2.12亿元,年人均增收超过1万元。

       闽宁镇还把扶贫产业与光伏发电结合起来,建成青岛昌盛“光伏+农业”大棚588栋,移民返租倒包200栋,每栋棚年收入5万多元;振发新能源光伏电站连续三年为建档立卡户每户分红1万元;中科嘉业屋顶光伏项目为1600多户群众每户年增收300元。

     

       高标准规划建设增强吸引力

 

       从1990年吊庄移民区建设开始,闽宁镇的建设就得到自治区及银川市和永宁县三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其中十分强调规划的引领作用。根据发展实际,先后3次编修开发建设总体规划和搬迁计划,有序推进移民安置和开发建设。

       2013年,在福建省帮助下,有关方面委托福州市规划设计院与银川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起点、高标准修编完善了《闽宁镇总体规划》、《闽宁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闽宁镇新镇区规划》和6个行政村的美丽乡村、富民产业规划,形成了从镇到村、从基础设施到产业发展、从公共服务到生态保护等全方位、全领域、全系统的规划体系,以此为龙头引领闽宁镇的可持续发展。

       在闽宁镇的规划建设中,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大特点。移民区建设之初就实现水电路进村入户,在全区农村率先实现村村通宽带、通硬化路、通自来水,建成镇内“四纵五横”、外连省道高速的交通网络,开通了直达银川市区等5条公交线路。近两年来,还在镇区建设改造中突出闽宁两省区的文化特色,老镇区以民族特色为主,对街道、商铺以及建筑集中改造提升,加强精细化管理;新镇区以闽南文化为主,规划建设了镇中心广场、闽南风情商业街等一批标志性建筑,新老镇区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展现闽宁两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让移民群众和福建客商、援宁工作人员都能记得住乡愁。

       改善移民群众生活条件是闽宁镇规划建设的又一特点。在福建省的援助下,该镇建成了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镇区有综合性中小学、幼儿园、医院、敬老院、文化站、民生服务中心,村村有小学、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和民生服务大厅,总体建设水平都高于宁夏的川区农村。漳州台商投资区投入3700万元建设的闽宁角美小学硬件设施达到银川市区小学建设水平,角美镇发起“角美助学基金”,为闽宁镇144名贫困学生每人每年资助2000元。福建省选派12名骨干教师在闽宁镇支教,闽宁中学与福州一中结成友好学校,闽宁二中与角美中学、闽宁二小与福建角美小学签订帮扶帮教协议,通过互派互访、网络交流教研等方式促进共同发展。在住房方面,全面实行棚户区改造,昔日不挡风、不挡雨、不挡沙的“三不挡”土坯房,变为现在户均120平方米的砖瓦房,有的还住上了楼房。

       闽宁镇还注重生态环境建设,持续开展生态修复、防沙治沙、农田林网、镇村绿化、环境治理五大工程,集中建设污水处理厂、净水厂、供热站、垃圾填埋场,全面推行高效节水农业,坚决整治非法采矿采砂行为,植树造林9000亩,现在的闽宁镇绿树成荫、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移民群众彻底告别了过去外出时“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历史,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