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电话发稿”的故事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阿坤 2018-08-18 07:08
摘要:我在电话这头念一句,赵编辑在电话那头重复一遍,很快记下。就这样,约莫十多分钟后,一篇三四百字的稿子“发”完了。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对于我个人来说,感受到的变化也是无以计数。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一个“电话发稿”的事儿,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国家在电讯方面四十年间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就读的纺织技校因三年困难时期粮棉欠收,学校解散而去工厂当了机修徒工,因为喜欢写写小物事,时常在报上发表“豆腐干”文章,自以为是个有范的“文学青年”,简称“文青”。那时候向报社投稿,虽然没有现在发个电子邮件快捷,但也是非常简便的。那时候寄信投稿,是免邮资的,只需在信封写上报社地址和“稿件”字样,并在信封的右上方剪去一角,丢到路边任何一个邮筒,稿子就会在当天或者隔天送达报社编辑的面前。我在工厂当徒工时,一直是这样投稿的。

  

我年届十八时被批准参军入伍,当上一名解放军铁道兵战士。当年,部队受命驻扎在福建的北部山区,为了在崇山峻岭中修筑一条森林铁路,将那里茂密的森林中砍伐下来的木材通过火车运往祖国的四面八方。 

 

到了连队后,我当上了通讯员兼文书。因为我在当兵前已有几年投稿经历,所以对着几张军队报纸就技痒起来。结果试写了几篇连队生活的稿子,竟然先后被刊登出来。后来我为兵种报《铁道兵报》写稿甚多,被报社聘为通讯员,因而与几个编辑也熟悉起来,虽未谋面,但他们有时也会与我打电话或写信联系,告诉我报社近期有什么报道重点,而我会按照要求去采访,写成一些稿子寄去。

 

在部队里,战士寄信或向报社投稿是很方便的,只要在信封上盖上一个红色的三角形章,便可通行天下。只是那时交通不便,邮路不畅,一封信往往会在路上跑上两三天才能抵达收信人手里,我所在连队驻扎在福建山区,去最近的县城邮局也得走上半天时间,信件再换乘火车轮船,慢吞吞地费上不少时日。所以,我们当时看到的兵种报只是一周两刊,刊登出来的稿件时效性要差多了,每篇新闻稿导语的起首几个字大都是惯用“日前”“前不久”“近日”等。有时在出版的隔天,部队又有突发新闻需要报道,如某铁路全线建成通车、某大桥架梁合龙等,而报社记者一时下不来,靠邮路寄又太慢,那怎么办呢?那就只能“电话发稿”。

 

 

什么是电话发稿?

 

就是报社编辑与通讯员约好时间,通过长途电话,通讯员把写成的稿子一句句念给编辑,编辑在电话那头一句句记录下来,待稿子念完,编辑等于收到了一篇从千里之外及时发来的新闻稿件。这样的稿件经过编辑,往往会在次日出版的报纸上刊登出来。 

 

六十年代,我国通讯技术十分落后,人们之间的“隔空”联系除了书信还有电话、长途电话以字计价的电报,至于传真机,那时闻所未闻。

  

有一次,我所在部队通过全体官兵半年多的鏖战,建成一条数十公里长的建西森林铁路并将通车,报社编辑说这是很好的新闻,要我在当天把这一消息写成稿件,晚上用电话向他发稿,约定时间在十时过后。 

 

为什么约在晚上十时过后呢? 

 

这是因为,那个年代我国通讯事业甚是落后,从我在南疆山区的部队里打电话到北京报社,只能靠长途电话。而通往北京的“长话”线路只有那么几条,而每天又有多少“长话”从各地与北京连接,拥堵和繁忙程度可想而知。况且,在“长话”的长长线路中,又设有许多中转站,得靠一站一站的接线员人工连接,“断线”现象时常发生。有时碰到线路忙,要拨打的“长话”半天都无法接上。因此,相对而言,到了晚上十时过后,长话线路会空一些。

  

发稿那晚,待到九时,司号员吹响了熄灯号,沸腾的军营顿时安静下来,整个山区也变得寂静无声,只有站岗哨兵端枪站在哨位上,警惕地守护着。而我为了发稿使命,独自静坐在连队值班室,等待约定的时刻到来。 

 

那天也巧,到了约定时间,我一挂“长途”就与赵编辑接上了。因为要节省通话时间,我直奔主题开始念稿,先是题目,后是报道内容。我在电话这头念一句,赵编辑在电话那头重复一遍,很快记下。就这样,约莫十多分钟后,一篇三四百字的稿子“发”完了。 

 

另一次,到了“电话发稿”约定时间,挂了七八次电话都没有联系上,结果到了第二天凌晨才挂到。待到稿子发完,东方既白,我想北京报社的编辑与我一样,熬了一夜。让我记忆犹深的是,有时虽接上了长途,可没说上几句话就断线了。那就要重新“等线”,有时苦等半天也接不上,让人一筹莫展。故而,赵编辑告诉我,“电话发稿”要抓紧时间,尽快把稿子“发”完,所以稿子不能太长,要短小精悍。另外念稿人的普通话要标准些。而我不仅普通话说得差,且乡音很重,有时一句话说几遍对方才明白。幸好,赵编辑是上海人,能听懂我的“苏州普通话”。 

 

而今通讯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电话发稿”早已被淘汰。只有我等喜欢写写稿子的老通讯员,还依然记得曾经多少年前有过的这一种投稿方式。

 

“电话发稿”的故事,其实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中国故事”。

 

栏目主编:伍斌 文字编辑:朱蕊 图片编辑:笪曦
本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