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文化企业文博机构跨界创新,推出一批现象级文化产品和文博展览

在“对话世界”中,传统文化越来越热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简工博/施晨露/张熠 日期:2023-12-25
编者按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上海正在不断增强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传播影响力、文化创造力,努力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本报今起刊发系列报道,走访观察上海这座城市在打造文化高地上的一系列实践与探索。

本报记者 简工博 施晨露 张熠

“历史从未埋没,文物不会因短暂蒙尘而消弭,终会在破土而出那一刻惊艳世间。”近日,上海企业米哈游旗下开放世界冒险游戏《原神》与三星堆博物馆联动宣传视频《仰观千秋,俯察万象》上线,截至12月20日,全网播放量已超600万。当天,《原神》又发布由配音演员彭博演绎的游戏代表性角色钟离创意文物解说《古物见闻》和文物科普互动H5《开山览物》,再次引发中外网友连连赞叹。

文物与游戏——处于时空两端的文化载体创新融合为一体,拥抱全世界的年轻人。上海正积极以创新技术和手法研究、展示、传播传统文化和考古发掘最新成果,推出一批现象级文化产品和文博展览,如一些年轻人所言,“中国文化要给全世界一点震撼”。

用年轻人的语言讲述传统文化

在《原神》“桃源村落”般的生活场景中,三星堆经典青铜器物逐一复现。全球玩家跟随钟离的脚步,仰观青铜神树、青铜立人像和青铜太阳轮,俯察陶三足炊器等三星堆文物。12月8日,米哈游与三星堆博物馆战略签约,联手四川文投集团探索文物传播的新方式、新路径。12月18日,中、英、日、韩四国语言配音和15种语言字幕版本的《仰观千秋,俯察万象》上线,以传统说书人的口吻讲述《原神》钟离梦游奇境的故事。

青铜立人像手持何物?青铜神树有何用途?青铜纵目面具眼睛为何凸出?玩家在钟离的讲解和H5交互体验中了解到的文物细节和背后知识,都有专业考据支持。作为《古物见闻》的“彩蛋”,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和文物保护修复专家郭汉中出镜,为玩家讲解三星堆考古挖掘历史、博物馆发展历程。在《原神》游戏里,结合三星堆青铜器风格所设计的限定摆设奇景铜像“悠古金面”,供给全球玩家限时领取。有海外玩家留言:“下次去中国我一定要去三星堆!”

朱亚蓉表示,这一次是“尝试用年轻人的语言讲述三星堆的故事”。《原神》相关负责人则表示是怀着敬畏之心开展此次联动,“如果能让更多年轻人产生对三星堆古物乃至考古研究的兴趣,我们会觉得非常有意义。”

这不是《原神》第一次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此前,以中国戏曲文化为原型创作的角色“云堇”以一首《神女劈观》在全球引发破圈效应,游戏中的“海灯节”蕴含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被海内外玩家视作游戏世界的新春佳节。米哈游另一款游戏《未定事件簿》于12月8日与浙江省博物馆展开线下联动打卡活动。新作《崩坏:星穹铁道》中的国风世界广受欢迎,其中一首歌曲《水龙吟》尽管只用中文演绎,依然受到全世界玩家的关注和好评。

“2022年出海收入排名前三十的手游公司,上海占5席,全都位列前十五。”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徐剑今年带领课题组考察东南亚多国游戏市场,发现中国游戏在东南亚广受欢迎,“在年轻人中有影响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中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在“对话世界”中传承传统文化

上海企业跨界合作之时,上海文博机构也在主动求新求变,以创新方式让年轻一代更易于理解最新的考古成就和传统文化研究成果。

戴上头显、拿起手柄——在上海,这竟然是在图书馆打开过去被认为“厚重艰深”古籍的一种方式。作为国内最重要的历史文献收藏机构之一,上海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超5700万册(件),其中中外历史文献超400万册(件)。在多年累积的数字人文项目和研究基础上,上海图书馆尝试数字化与文旅展示相结合,上图东馆家谱馆联手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市虚拟环境下的文艺创作重点实验室共同推出“阅人·阅城·阅世界”虚拟数字展览,以文献为触发点,让过去和现实在参观者眼前交叠相融。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研究馆员黄薇说,“或许未来在新一代的印象中,古籍就是一个可以打开、可以游戏的世界,而不是高高在上,让人敬而远之。”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上海正在努力探索。

上半年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对话世界”第二展,在98天展期内,42万人次观众前来参观,打破国内博物馆收费特展纪录,文创产品销售2300多万元,刷新单个展览纪录。其中外省市观众超50%,抽样数据显示展览拉动城市综合消费超过1:15,远高于文化对城市消费拉动效应1:6的国际水平。

12月10日,“对话世界”第三展“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开幕,创造性地首次让东西方绘画艺术同台对话。开幕之前,8万张早鸟票被抢购一空,展览首日上博门前再次排起了队,观众里时常见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观众。

“本来专程来看达·芬奇,却被唐伯虎吸引了。”29岁的市民温先生在唐寅《秋风纨扇图》前驻足,“国画中的人物表情没有西方绘画那么写实,但飘摇的衣褶、斜下的山坡和露出一角的石头,都在诉说人物的情感。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之美,可以和西方、和当代并列相通。”

文博热向全球展现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近年风靡全国的文博热可见一斑。 下转6版(上接第1版) 明年在上博东馆举办的“何以中国”第三展,将聚焦以三星堆、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明。社交媒体上,常常有人发帖询问展览“定档何时”。

“从历史里能看到今天、看到未来。”在文博爱好者陈昕看来,中国文博热反映了青年一代在中国经济强大之后,对了解自我的渴望。以“实证中国”特展为例,开展一个月就吸引观众22万人次,文创产品销售额达280万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上海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博“资源大户”,却是中国向世界展示的舞台,也是国际观察中国的窗口,凭借科技和人文等多方面优势拥有国际资源配置能力。曾与上博联合举办“何以中国”首展的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就坦言,希望借助上海这一平台,让更多海内外观众能欣赏到中原文物,了解中国早期的形成和发展。

由国家文物局、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广播电视台制作出品的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正在播出,该片采用了影视化叙事,文物不再是独立展陈于博物馆的展柜之中,而是被重置于其所属的时代,在被摆放、被使用的过程中展现当时的社会和文明,引导观众以沉浸的方式进入历史长河。

通过上海这一窗口,中国传统文化正向全球传播魅力与活力。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洋洲艺术策展人玛雅·努库今年第一次来上海,就前往上博参观,比较中国古代玉器和她熟悉的新西兰玉器,“这座城市的空间和社区里充溢着令人振奋的艺术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