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里尔:在马克思的故乡拥抱历史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王辰杰 日期:2022-02-07
■王辰杰

2021年上半年,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生态学院就读的我,参加了学校与德国特里尔应用科技大学合作的交换项目。去年9月底,我顺利踏上了赴德之旅,来到了这个位于德国南部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的校园。

疫情的大环境之下能出国已不是易事,如何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多开开眼界,真正学习并融入德国文化,是我刚来第一周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得益于德国广布且便捷的铁路,凭学生证可以使用公共交通免费来往州内所有的地区。于是每周末我都会提前做好出行计划,只要天气条件允许,利用周六一天的时间去州内不同的城市徒步旅行。坐落在摩泽尔河谷盆地中的特里尔,就是目的地之一。

2000年历史的市镇

特里尔主城离我就读的比肯菲尔德校区有60公里,靠近卢森堡边境,布满葡萄田,属于著名的摩泽尔—萨尔—鲁沃葡萄酒产区。作为德国最古老的市镇,它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也以马克思诞生地而闻名。

11月初,特里尔正处深秋,河谷旁遍布了红色、橙色、黄色和棕色的秋叶。多彩的颜色和规整的葡萄园彼此呼应。乘坐一个多小时的火车后,我来到了这座美如画的历史古城。

特里尔这座城市儒雅,不张扬,不喧哗,是欧洲建筑艺术的露天博物馆,囊括了罗马式、诺曼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及古典式建筑艺术。两百多年前马克思出生时,特里尔的场景就与现在差不多。特里尔也很活泼,随处可见的现代建筑涂鸦、色彩缤纷的城市花径和花园,以及开在哥特式或是巴洛克式风格建筑中的咖啡馆、餐厅,给古老的城市添了一份可爱的气息。

马克思故居位于特里尔市的布吕肯街10号,这座灰白色的3层楼房,始建于1727年。淡黄的粉墙、棕色的门楣和窗沿、乳白色的窗扉,与当时德国该地区的典型建筑没有什么不同。1818年,马克思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律师租用了这所房子。同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在这座楼的二层。当年,楼上是马克思一家的住室,楼下是律师事务所。马克思一家在这里住了一年半时间。这座他出生的故居至今保存非常完好,作为马克思故居博物馆开放给公众参观。

看到马克思的毕业论文

作为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在疫情时期仍有不少游客到访。进入故居一层,展厅陈列着马克思的手稿和人物关系墙。第二层上的第一展室是马克思父母的卧室,马克思就是在那后面的小套间里出生的。墙上挂着许多照片、文件、手稿,玻璃展台里陈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著作和有关的历史资料,其中包括马克思的毕业论文、博士证书等。

第二展室介绍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建立友谊到他逝世期间的情况。第四、第五、第六展室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与同时代革命家们的交往,建立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各国工人政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历史。第五展室里,陈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身铜像。所有展品介绍文字都是德语和英语双语的,还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来获取中文语音导览。德国媒体曾这样表述,不少中国游客都有“不到特里尔,不算到过德国”的特殊情结。

马克思在故乡待到17岁,青少年时代在这里度过。特里尔所体现的古希腊、古罗马的传统,近代的启蒙意识和人道主义,这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成为其思想发源的底色和背景。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聂锦芳曾在访谈中提到过——“我这样来概括他的一生:贫困的生活,艰辛的探索,痛苦的思索,勤奋的写作,深入的思考。”

我觉得,在马克思故居博物馆,参观者能看到的是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一面:喜怒哀乐、七情六欲。

偶遇德国老爷爷

二层展厅的展示墙诉说着马克思青年时代的故事:父亲是小有名气的律师,家里希望他去大学读法律,但他却对哲学、历史感兴趣,他觉得思考社会重大问题最为重要,当时叛逆的他与家里人关系并不好;他与少年女友燕妮在此留下了“青梅竹马”的佳话,随后成为相濡以沫的终身伴侣,现已是人们熟知的故事。

在故居二层参观时,我也遇到了一位德国老爷爷,带着两位年龄看起来跟我差不多大的年轻人。我上前与他们聊了聊才知道,在德国,马克思与歌德、贝多芬齐名,是德国历史上十大伟人之一。在这位德国老爷爷看来:中国人比德国人更崇拜马克思。

“单车踏着落叶,看着夕阳不见。”有这样一句歌词。我离开时,夕阳和秋叶为这座老城画上了金灿灿的油彩。历史是有温度的,文化是有色彩的。在马克思的故乡特里尔拥抱历史,恰似在寒冷的深秋感受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