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的龙华烈士陵园等地,络绎不绝前来祭扫的高校师生献上的不只是一束束鲜花

体悟英雄气节,赓续红色精神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徐瑞哲 日期:2021-04-04
■本报记者 徐瑞哲

清明时节,申城校园又多一份英雄之情、添一片青春的心。在上海交大徐汇校园,师生们来到大草坪南侧的史霄雯、穆汉祥烈士墓前祭扫,缅怀这两位同年考入交大、在上海解放前一周就义的青年学子。来自学校“声入人心”理论宣讲团的梁婷婷同学带来《祭英烈 学党史 担使命》主题微党课,告诉大家,“我愿化为泥土,让人们践踏着走向光明的前方”,这正是穆汉祥临终誓言。

在闵行大学城,东海学院夏征农同志的铜像前也鲜花掩映。如往年一样,学校组织党团员师生祭扫夏老铜像。社科部教师龙燕以《百年志不移,实事求是为人民》为题,在文化长廊上了一堂微党课,讲述这位1926年入党的老党员、老革命二三十年前帮助创办并发展东海学院的故事,再现他“半是战士半书生,一行政治一行诗”的百岁人生。

在上海这座英雄的城市,各校大学生为他们献上的,不只是一束束鲜花。

激活身上红色基因

“激活每个人身上的红色基因”,上海交通大学师生代表与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老同志一起,共赴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作为革命烈士纪念地,这里记载了最为深厚的抗争历史,是上海红色文化的重要根脉。”龙华烈士陵园研究室主任沈申甬表示。

记者了解到,去年暑期,申城共有7所高校与7家红色场馆达成共建共享,上海交大与龙华烈士陵园就是首批共建单位。大学生们在烈士陵园讲解员带领下,实地参观了“龙华二十四烈士”场馆,聆听他们英勇事迹、观看多媒体雕塑剧,在实地、实景、实物中体悟革命先辈的精神气节,并加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主题教育活动。

上海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濠带着学校学生理论宣讲团的学生来到此地,他们中有很多人也是“抢救新四军老战士口述史料”课题组成员。马院硕士研究生彭冠锦说,自己所在的这个课题组从2019年起先后走访居住在上海的14位新四军老战士,整理形成系列短视频和铁军故事11篇,总计近10万字,并通过学生理论宣讲团讲述传播老战士故事。未来,他们还将继续挖掘老战士的红色记忆,弘扬他们的入党初心,用“铁军精神”补“精神之钙”。

汲取先辈智慧力量

“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生无可恋,大敌正当前;知止穷张俭,迟行笑褚渊;从兹分手别,对视莫潸然。”当年,共产党人杨匏安在原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今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写下了这首《示狱友》。在上海师范大学,担当思政特聘教授的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援引了这首就义诗,为老师们上了一堂英雄辈出的党史课。当年,杨匏安被捕后,蒋介石曾致电劝降,但杨匏安不为所动,最终慷慨就义,时年35岁。

专家示范讲课之后,上海师大成立了由专家宣讲团、“五老”宣讲团和学生宣讲团3支队伍组成的百人宣讲团。他们中有市委讲师团成员、党史研究专家、教授学者;有驰骋疆场、保家卫国的老将;还有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的青年学子……宣讲团成员、历史学专业研究生王振辉说:“常言‘读史方能明智’,先辈们一路走来极不平坦,他们的智慧可以供我们汲取力量,他们的经验更是对我们的精神馈赠。”

课堂内外学史明理

祭英烈,颂忠魂,传精神,这些天的龙华烈士陵园,沪上高校师生络绎不绝,前来祭扫。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师生,特地来到“立信三烈士”周宝训、吕飞巡和黄秉乾墓前,追忆校友事迹,集体默哀致敬,重温入党誓词。 下转◆4版

(上接第1版)华东理工大学则在位于海湾的奉贤校区组织“清明祭英烈”升国旗仪式,校内退伍大学生组成了国旗护卫队,与各二级学院师生代表在五星红旗下一同诵读《英雄祭》,以诗词寄托哀思与敬意。

进出课堂,各校在这特殊时节都用“前辈+朋辈”的力量,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东华大学最新一期“周周讲”课堂,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中国人民志愿军九兵团入朝参战第二次战役亲历记”为主题。88岁高龄、满头银发的志愿军老战士刘谦桢,激情回忆“冰血长津湖”,300余名青年学生听得热血沸腾。这也是东华大学第一次尝试把思政课堂从教室“搬”进校史馆。纺织学院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专业硕士生党员宋岩谈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认真学习党的百年历史成了青年学生党员的一门‘必修课’。”

“展、讲、演”知行合一,上海中医药大学也深研活用本地红色资源。中医大基础医学院和陈云纪念馆合办“红色故事进校园暨陈云精神风范专题展”主题活动,双方不仅培训出一支师生讲解员队伍,还创编快板书《赤胆忠心》、评弹《云老三唱》、情景剧《逆行者》、原创京剧《战“疫”》等各种呈现方式。以“大体老师”生命教育为特色的解剖教研室教授张黎声,携2020级屠呦呦班学生和陈云纪念馆讲解员马搏远等,在主题活动中集体朗诵《忠诚:陈云1995》,让红色精神赓续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