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需克服“五唯”痼疾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李世平 日期:2020-12-15
■李世平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改革的文件,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高校要认真把握相关要求和部署,着力通过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以更大的力度、更有效的机制、更科学的标准抓好立德树人落实工作。

师德师风是第一标准

当前,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特别是,以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为特征的“五唯”顽瘴痼疾以及重教书轻育人、重科研轻教学、重规模轻质量等倾向,在高校还不同程度地发挥影响。

比如,职称评定、科研评价、绩效考核过于重论文数、引用率、奖项数等数量指标,影响教师教书育人精力的投入;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评价还不够完善,对学生的全面成长有一定负面影响。

又如,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立德树人有机结合、深度融合需进一步加强;把立德树人价值引领与评价价值导向相统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评价等仍需努力。

此外,还要进一步评估与适应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技术对高校教育的影响,做好“互联网+教育”发展评价,优化教育评价手段和方式等。

改革由问题倒逼。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更加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教育评价体系。

对教师而言,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的第一标准。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要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要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强化一线学生工作;扭转“重数量轻质量”,改进教师科研评价,突出质量导向;扭转“唯资历”“唯帽子”等倾向,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

要积极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和约束作用,引导广大教师担负教书育人第一使命,潜心教学、全心育人,促进全面发展,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对学生而言,要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评价的根本标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对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严格学业标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等改革任务提出了具体要求。

要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目标来设计和推进评价改革,破除“唯分数”,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

渐进和突破相促进

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加强党的领导对做好教育工作、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具有极端重要性。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将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放在改革重点任务的首位,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职责,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紧紧抓在手上,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

同时,教育评价改革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坚决克服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对高校党委而言,尤其需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以改革的精神和奋进的姿态引领打好“龙头之战”“攻坚之战”“升级之战”。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还需系统推进落实。要坚持统筹兼顾,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类设计、稳步推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高校教育评价改革涉及学校内部和外部,与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五类主体紧密相关,涉及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及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涉及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五项基本职能的全面发挥,涉及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的改革,涉及面广、改革难度大、任务艰巨。

因此,必须用系统思维、全局思维和全球视野来认识改革,用普遍联系观点来设计改革,用统筹兼顾办法来推进改革,努力做到上下结合、左右结合、内外结合以及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辅助、渐进和突破相促进,切实发挥主体作用,科学确立对自身内部党的建设、大学治理和事业发展、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体系。

(作者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党委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