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一起市级医院全面恢复普通门诊

专家门诊及眼科口腔科五官科等科室下周开始逐步恢复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徐瑞哲/黄海华 日期:2020-02-29
■本报记者 徐瑞哲 黄海华

当前,上海各级医疗机构按照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日常服务的工作原则,积极推进日常诊疗服务开展。昨天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传出消息,为满足广大患者的就医需求,自3月2日起,各市级医院在普通门诊全面恢复的基础上,逐步恢复专家门诊,住院、手术服务持续有序开展。在采取严格防护措施的前提下,眼科、口腔科、五官科等部分防控高风险科室的诊疗项目也将于下周开始逐步恢复。

确诊患者出院率超过80%

近日,上海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好消息不断:继2月22日4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集体治愈出院后,使用气管插管、呼吸机长达12天的危重症患者,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于25日痊愈出院。截至28日,上海337例新冠肺炎患者,累计治愈出院279例,痊愈出院率82.8%,在院患者数量也大幅度减少。

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组专家、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介绍,上海市公卫中心收治的320多例成人新冠肺炎病例,绝大多数是输入性患者,老年人比较多,60岁以上占三分之一。比如25日出院的危重症患者,男性,68岁,原来就有慢阻肺、乙肝和丙肝。入院时,病情非常严重,胸部CT显示两肺广泛炎症,呼吸衰竭,并有低血压、休克。救治组用了升压药,同时进行积极的呼吸机通气治疗。“这位病人是两个感染合并,一个是细菌感染,同时又是新冠病毒感染。”胡必杰说,“我们治疗团队严密监测,积极处理,患者1月23日插管,2月4日拔管顺利,之后一步步恢复。”

胡必杰援引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吴威的话讲,重症病人基础状况差、情况变化快,处理过程如履薄冰,常常是惊心动魄。上海首例危重症患者出院大大提振了医务人员信心,这次新冠肺炎患者救治是上海市综合医疗水平和能力的展示,也是对新型严重呼吸道传染病综合救治能力的考验。

多家医院保留口腔科急诊

市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郑锦介绍,目前对暂未恢复的检查项目,医生会根据临床需要选择其他替代性诊疗手段。在现有全预约就诊的情况下,对预约有困难的部分老年患者,医院也会尽力安排好当日预约,并做好现场指导。

事实上,市级医院急诊一直保持24小时全面开放,对部分专科急诊如有牙髓炎治疗等需求的市民,可前往开设急诊口腔科的医院就诊,如市口腔病防治院、同济口腔、九院、市一、市六、十院、长海和市六东院等医院,相关服务信息患者可在各医院的网站或微信公众号上查询,也可在申康中心的“上海市级医院互联网总平台”微信公众号上查询。

相关市级专科医院的产前诊断在疫情期间一直开诊,医院的胎儿医学诊疗科目已全面恢复,原来在医院产检的且需要做胎儿医学诊疗的孕妇根据院内转诊规范进行诊疗,其他有需求的孕妇按照原有转诊流程经接诊医生预约后,到医院经健康监测后进行检查。

对于肾功能衰竭者、肿瘤患者以及其他需要维持定期治疗的患者,经预约,医院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提供不间断的医疗服务。郑锦说,“我们将每天认真关注12345、12320等患者反映的就医诉求,指导医院持续改进医疗服务。”

作为发现上海首例确诊病例的医院,同仁医院院长马骏表示,在“患者零漏诊、医护零感染”的目标下,院方确定了“一手抓发热病人诊治,一手抓日常医疗运行”的原则,让危急重症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并逐步、有序地恢复正常医疗服务。目前门诊量恢复到去年同期的一半,住院部床位使用率70%。

市民外出不用佩戴护目镜

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新冠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虽然主要通过口、鼻黏膜传播,但眼结膜也为黏膜组织,易被病毒侵入,有可能发生结膜炎症。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主任医师邹海东认为,眼结膜又有其“特殊性”,不是直通呼吸道,进入眼结膜的病毒不会直接进入肺部,会先遇到泪液,而泪液本身具有稀释和抗病毒的作用,所以病毒飞沫入眼导致肺部感染可能性还是非常低的。他表示,医护人员在医院坐诊时可以佩戴护目镜进行防护,普通市民外出时不用佩戴护目镜。“但千万不要用手尤其是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揉眼睛。”

同时,现在很多家长为了保护孩子视力,会给孩子佩戴防蓝光眼镜或者用投影仪替代电视,这样的举措有没有必要?邹海东介绍,防蓝光眼镜设计的初衷是为了减少短波长的光线,包括蓝光对于人视网膜细胞的损伤,主要用于老年性的黄斑变性。对孩子来说,蓝光眼镜是否能减少孩子近视的产生,目前尚未定论。

与投影仪相比,电视机的屏幕更亮,屏幕闪烁度更高,孩子使用投影仪进行学习会觉得舒适,但是居家用投影仪必须有大的屏幕,用分辨率高的投影仪时周边的环境要适宜,才能使孩子得到清晰的视觉。

邹海东强调,关于减少孩子近视发生、发展,目前唯一明确的两个途径是: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以及减少连续的近距离用眼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