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时期,让百姓更信任“身边医生”

上海基层医护人员构筑生命健康安全屏障(下)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陈华/姚勤毅/龚洁芸 日期:2020-02-05
■本报记者 陈华 姚勤毅 龚洁芸

申城疫情防控阻击战继续进行,上海众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层医护人员,除了眼下对重点地区来沪人员“少数人群”排摸走访外,如何为社区居民这一“多数人群”,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专业诊疗、贴心服务?面对疫情防控全新形势,家庭医生如何进一步发挥“亲人朋友”般的情感信任优势,又如何“化危为机”实现能力价值的自我提升,进一步筑牢市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屏障?

拉伸长处方:慢性病患者,三个月药量

疫情尚未出现拐点,但很多市民家中的药箱却要空了。虽然这段时间少跑动是“王道”,但慢性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必须去医院开常用药。主要服务对象是老年患者的申城社区医院,纷纷拿出“慢病长处方”的应对之策,减少患者就诊次数,降低可能的感染风险。

2月3日,记者在普陀区石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门诊看到,戴着口罩和护目镜的王医生,一边写着处方一边叮嘱患者庞大爷:“我给您开了延伸处方,这些药比原来可以多吃4个星期啦!”王医生介绍,来中心就诊人群的约半数,是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中老年患者。为更好防控疫情、降低交叉感染概率、减少患者来院就诊的次数,中心医生已适当放宽处方的用药量。

长宁仙霞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叶晓景,是有着十多年经验的一线资深家庭医生。2月4日,她迎来节后第一个门诊日,期间,她为几名病情稳定的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开具长达3个月的“慢病长处方”。叶医生透露,由于多名家庭医生因外地回沪未满14天,还在居家隔离观察阶段无法上岗,中心也特别为长处方“开绿灯”:原本只有居民患者签约的家庭医生才能开具的一些药品,改为中心其他家庭医生都能开具,确保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中心党办主任戴敏介绍,“过去我们的长处方,一般是1—2个月的用药量。疫情防控期间,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增加单次处方用药量。对‘诊断明确、病情稳定、需要长期服用治疗性药物’的门诊慢性病患者,家庭医生对其进行综合评估,最多一次性可开具3个月用量的药品。”

相比市区,崇明地广人稀,居民患者去一次医院路途更远,疫情防患意识也相对薄弱。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金佩娟介绍,“这段特殊时期,我们对前来配药的老病人,尽量给他们延长长处方的周期。一般长处方周期是4到8周,我们就尽量开足2个月的量,让他们少出门,减少风险。”

家住堡镇米行村的施玉成,对家庭医生开出的长处方“拍手拍脚”欢迎:“我的家在20里路外,骑助动车过来也要半小时。我一个老农民还要下田劳动,没事不想来医院,再说有肺炎疫情,我也担心。这次医生帮我配足2个月的高血压药,在家里慢慢吃,十分贴心,我也放心!”

医生在身边:不只是看病,更要会看人

春节假期,叶晓景承担着前往虹桥机场T1航站楼的疫情防控部分任务。那段时间,她的微信群被签约居民的关心问候给“炸”了:“大家知道我有防控任务,都很关心我,叮嘱我多洗手、做好防护,好像他们变成了医生。他们在微信上告诉我,‘叶医生,你是我们的家庭医生,更要保重哦!’这里面,有些是签约十多年的社区居民,还有一些跟着我看病都有20多年了。”

门诊上班的第一天,到下午两时,叶医生问诊了100多人,其中大多数是社区的熟面孔。“有些居民说,现在情况下,我们开药更不敢去二级、三级大医院了,那里有发热门诊,还是家门口的医院清爽干净,医生也熟悉我们情况。”叶医生笑着说,很多患者向医生问诊,其实也是寻找心理的慰藉,家庭医生也正好开展健康科普,“这段时间,很多签约居民通过微信询问疫情问题,也会诉诉不能出门的苦。下转◆7版(上接第2版)我们就像家人一样聊天,也把一些科学防控知识告诉他们。”

作为家庭医生,崇明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治医师郭庆娣,有着2700多名签约的老年病友。这些天里,她接到不少老病人的咨询电话:“郭医生,我们社区的防控工作做得怎么样?我们这些有基础毛病的老年人该如何防护?”每一次接到电话,郭庆娣总会耐心告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重点地区返沪人员已经进行了医院观察,大家尽量别出门。“春节么,崇明老年人喜欢打打牌、解解闷,电话里我会特意叮嘱他们:非常时期,少聚会、少串门、不要打牌,不出门就没有大风险。”

石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春节期间依旧提供出诊服务,如更换导尿管、肌肉注射、换药等。刚出诊回来的一名医生表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越来越多,我们在精心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也为老人带来精神慰藉,尤其在这次疫情的特殊时期,很多老人需要这种关心和陪伴,让他们感到安心。”

仙霞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管主任赵钺坦言,自己当年做家庭医生时,签约对象就连牙龈发炎都会打电话来询问,“这里面是信任,更是亲切,这时候我们再去做科普宣教,要比医院、媒体给予的接受度更高。”他还表示,二三级医院的专科医生,看的是“病”,是明确专业诊疗;社区医院的家庭医生,看的是“人”,是对居民慢性病的科学管理,是对整个生活方式、健康程度的关心。“这时候,我们更像是亲人朋友。”

危中更有机:居民重健康,使命当更强

疫情来袭,是一种危机,但防控疫情,危中有机。这段时间,上海老百姓的健康意识空前高涨,防范思维接近爆表,对于疫情防护的学习欲望也超级强烈。面对新形势,上海基层的医护人员,能否化危为机、提升本领,在未来长线发展中进一步筑牢市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屏障?

“作为全科医生,一开始我们对全新疫情的知识储备,是有一些欠缺的。”叶晓景表示,基层一线医护人员对于新型冠状病毒传播力的认识、对医护人员的警示程度等,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一开始我们的年轻护士很害怕,但看到我们医生真的是冲在第一线,她们也就感受到救死扶伤的内在意义,也就能战胜自我的恐惧。”

疫情防控进程深入,也让越来越多的居民,对社区医院、家庭医生给予更多理解和包容。杨浦区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防治科科长归萍表示,自己的团队成员前往社区排摸走访、上门宣教时,居民们早早就等在小区门口,热情介绍重点对象的情况,“居民的热情,再加上街道和居委的配合,我们还没到门口基本就掌握情况了。”

“最危险的时候,是我们冲在防控疫情的第一线,家人虽然担心,但也会多一份理解。居民也一样,看到我们基层医务人员奋力守护大家的健康,都会有一份同理心,对我们工作也更支持、更包容。”普陀区石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科科长姚秀兰说,“街道某老小区一独居租户,春节前有在湖北停留过,我们上门要求他测量体温时态度蛮横,用各种无赖手段拒不接受测量,这时候其他居民都站在我们这边。医护人员苦口婆心沟通一个多小时还是没用,最后联合派出所民警一起上门劝说,他才配合并同意每天将测量体温情况告知随访医生。”

这次疫情防控的联防联控,也让各个区的社区医院专业医护人员、街道居委干部、派出所干警等,在战斗中结下友谊,联系更为密切,日后开展工作更为便捷。“最初我们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者通过私人关系联系居委,再进行宣传发动等。这样一次防控疫情的战役还在继续,大家并肩作战的感情,绝对是不一样的。”仙霞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名人士透露。

当过多年家庭医生、如今转向行政岗位的赵钺则认为,疫情防控更让最基层的医务工作者,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初心使命。“战斗打响,冲在第一线的都是党员干部、中层骨干,必须要上,这就是一线医生护士的职责所在。”他介绍,疫情防控战役也让一些基层医生重燃战意,“新的病毒,新的流程,新的形势,你医生自己都不会,怎么行?有几个医生告诉我,下班回家后开始翻出尘封已久的传染病防治书籍翻看,寻找有关知识点。医生是毕生学习的职业,只有不断学习,老百姓才会越来越信任我们‘身边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