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治水思路,广泛试点群防共治 上海提前完成控制在12%的治理年度目标

还剩8%,消除劣Ⅴ类水体更近一步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陈玺撼 日期:2019-12-30
本报讯(记者 陈玺撼)上海城乡中小河道已于两年前基本消除黑臭,但没黑臭不等于没污染,“碧水保卫战”并未止步——全市仍有1.88万条段劣Ⅴ类河道,占到上海河湖总数的38.7%,新阶段治水工作再启程。记者日前从上海市水务局获悉,上海今年已提前完成劣Ⅴ类水体比例控制在12%的年度目标。截至11月底,劣Ⅴ类水体比例仅为8%,距离2020年消除劣Ⅴ类水体的目标更近一步。

水污染治理有其复杂性,每条河都有自己的“脾气”,没摸透症结就下药,收效甚微;即使短期内有一定效果,水质很快出现反复,导致“反复治治反复”。800多米的高门泾,也曾让人摸不透:周边3个小区、2个商务园区的雨污混接排口在去年9月就已整改,可此后水质一直有波动,个别指标曾退步到劣Ⅴ类。虹桥镇经过反复排摸,发现高门泾的症结在于水动力不足,通过雨水、地表径流等方式进入河道的富营养物质排不出去。即使花大力气整治干净,不久后也会又开始藏污纳垢,过几年就变回老样子。抓住症结,就能对症下药。从去年底至今,高门泾先后两次大规模投放食藻虫,它们吃掉藻类、有机颗粒和悬浮物,同时产生弱酸性排泄物,抑制藻类生长,河水透明度逐渐恢复。今年夏天,高门泾河底长出了1万多平方米的“水下森林”,成了水生昆虫和底栖生物的乐园。不需要过多人工干预,水中的富营养物质就能通过食物链及时转移出去。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恢复了自净能力的高门泾水质目前已稳定在Ⅲ类。

1.88万条段劣Ⅴ类河道,用3年左右消除污染,仅从数量判断,这是一项不容易达成的使命。上海开拓治水思路,广泛试点群防共治,充分借助外脑外力,让民间河长和志愿者成为河道消除污染的中坚力量。晨雾中,68岁的村民河长张汉培绕着河岸散步。他身旁这条虹桥26号河河底的垃圾和淤泥,是他和村里其他老伙计去年冬天一起下河,一担担挑出来的。为何亲自下河?“有感情!”老张感慨地说,他要给后代留下一个好环境,让村里的晚生后辈都能喜爱、思念这里,而非避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