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职业教育发展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公布——

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以国家新要求,激发育人新动能

来源:解放日报 日期:2019-12-23
日前,上海市政府公布《上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

作为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贯彻落实,它旨在推动上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当下,城市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各级各类人才的迫切需求前所未有,承担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如何接招?

细读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一幅蓝图铺就。

大气布局,细腻落子——

呼应创新大势

成就新的定位与价值所在

可以说,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对接产业之变,在全社会创新大势之下,找到与创新能级提升相呼应的切入点,成为重要保障。也正由此,成就现代职业教育新的定位与价值所在。

全新路线图,更是上海职业教育发展,长期实践底蕴上的厚积薄发,应时而出。

我国职业教育每年在校生2900万人,从中职到高职,各类专业已达1000多个,覆盖所有行业、企业、生产一线专业岗位、技术技能岗位。

聚焦上海,来自市教委的数据——本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81所,在校生约10万人。最新统计显示,中职共有123个专业500余个专业点,逐步建立了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专业点在一、二、三产业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4%、19.9%、78.7%,基本符合上海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要求。

在高职领域,上海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共21所。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约13万人。在专业层面,与“上海服务”对应的学前教育、老年服务与管理等,占全部专业点数比例约为49%;与“上海制造”对应的机电一体化、新能源汽车技术等,占全部专业点数比例约为21%;与“上海文化”对应的艺术设计、影视动画等占全部专业点数比例约为22%;与“上海购物”对应的电子商务、会展策划与管理等,占全部专业点数比例约为8%。

数据显示,本市已成立10个行业、16个区域职教集团,共有成员单位800多家,学校为企业培训职工约30万人次,职教集团实施“订单培养”近万人,开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4万余人次。

伏线深远,并非一蹴而就。多年来大处着眼,探索前行,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进一步融合。知识人才溢出,产业反哺教育。通过几轮布局结构调整,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步履不停。

去年,本市对标五个中心和四大品牌建设,梳理人工智能、财政金融、航空制造、创意设计等18个行业150余个人才需求紧缺岗位,开展人才需求分析和专业结构调整,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与此同时,专业布局优化,向精准化推进。上海支持相关应用型本科开设人工智能、大飞机制造、大数据等领域相关专业。针对已有专业设置但人才缺口较大的专业,如学前教育、养老护理等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通过新增专业点、扩大培养规模、加强在职培训等方式,加快培养力度和规模。中高职院校不再新增金融类专业,现有专业逐步调整关闭;关闭有色金属冶炼、火电厂仪表安装等不符合上海产业发展的专业。仅去年一年,中高职院校调整或关闭了10%近150个专业点。

打破封闭办学格局

多层次对接上海产业地图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扑面而来,与上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新三年行动方略的清晰性前所未有。

来看看在构建新时代上海职业教育新体系方面有何要求和举措。首先,是合理确定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和中职学校发展走向,打破中等职业教育自成一体的封闭发展观念和办学格局,把进一步做精作为中职教育发展的重点,实现中等职业教育集约化、优质化、精品化发展。

其次,针对中职学校不同情况分类施策,支持具备条件的学校提升办学层次,推动条件暂不完备的学校加强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联结,关闭已经停止招生、名存实亡以及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不符合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的学校。与此同时,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双一流计划。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结合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优化,强化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发展,建设一批新型(五年一贯制)职业院校,推动中高贯通人才培养由中职、高职双主体实施向新型职业院校单一主体转变。在大学学段,则是建立健全应用型大学分类评价标准,将评价结果与投入力度挂钩,引导应用型大学坚定职业教育办学定位。

在专业设置上,则要求进一步对接上海产业地图,优化布局,引导学校加强区域有需求、行业有地位、国内有影响的专业(群)建设。值得一提的是“点名”要求,加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养老、护理、学前教育等民生领域的专业布局,调整关闭部分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或重复设置率高的专业点。

打一把大尺:指标体系

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可评价

《行动计划》中,一组组数据醒目:到2022年,建设若干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任务、专业设置紧密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重点打造2-4所国际一流的高职院校,建设10-15个具有引领作用的标杆专业(群);新建10所左右新型(五年一贯制)职业院校;建设一批名列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前茅的领航中职学校……

以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可评价的指标体系作为牵引,推动见成效出成果。

三年后,上海职业教育发展推进如何,是否真能达到与城市创新相匹配的支持力和贡献度,这把大尺量得分明——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领域:建成80个中本贯通专业,250个中高贯通专业,20个高本贯通专业,完善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学位硕士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双师型”教师占专任专业课教师总数达到60%,建成50个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50个职业教育技能大师工作室和20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一批市级职业教育教材基地和一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专业教材。建设500门职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

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双元育人:建设100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推动建设若干校企共同投入、辐射区域和学校、服务学生培养和职工培训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打造10个全国示范性职教集团。

专家解读

激发新动能,做强上海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

上海教科院研究员,上海市职业教育协会会长 马树超
上海教科院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郭文富

《上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激发人力资源优化新动能,高职教育发展热潮涌动,令人振奋。

以国家新要求激发新动能,做强上海高等职业教育。《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重点打造2-4所国际一流的高职院校,建设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标杆专业(群),带动上海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建设和发展”的具体指标,强调要重点发展高职教育,坚持内涵为本、兼顾规模发展思路,壮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坚力量,这是上海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新要求的具体行动。

高职教育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叠加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教育新类型,高职教育坚持立德树人、育训结合,在服务区域协调发展、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稳定和扩大就业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扑面而来,与上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城市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各级各类人才的迫切需求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是对新时代建设高素质劳动者大军的新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把“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作为八大发展目标之一,就是要求高职教育在第四次科技革命来临之际,在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换代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以上海发展新使命激发新动能,做强上海高等职业教育。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正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以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等四大功能为新要求新使命,对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需求日益迫切,是上海发展高水平高职教育的新动能。

据此,《行动计划》把“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双一流计划,推动一批高等职业院校和专业(群)进入国际一流、国内领先行列”作为上海“打造高质量、有特色、精品化高职教育”的施工蓝图,强调要优化高职院校专业布局,重点布局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等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以及家政、养老、托幼、酒店管理等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回应“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的时代命题。

以制度创新激发新动能,做强上海高等职业教育。《行动计划》要求通过“探索市区共管、以区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与办学体制,强化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支持力度”来做强高等职业教育,体现了上海坚持深化改革、以制度创新激发做强高等职业教育新动能的积极探索,以解决上海高职院校布局不够合理,人才培养规模结构亟待优化的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要“完善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对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新要求。

因此《行动计划》进一步要求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健全促进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提出建设新型贯通培养职业院校的新思路,以打破中等职业教育自成一体的封闭发展观念和办学格局,并鼓励、支持区政府举办与本区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职业院校,建立健全市和区的职业教育工作统筹协调机制等。由此,做强高等职业教育正在成为上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子落而全盘活”的硬招、实招,也将成为上海主动应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先手棋”。

促进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向类型教育转变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石伟平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 助理研究员 王启龙

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具有跨界特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始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逻辑主线。近年来,产教融合已经提升为国家教育改革与人力资源开发整体制度安排的高度,逐渐形成了超越“校企合作”的话语权重,彰显了国家职业教育治理理念的转变。《上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提出了29条任务举措,“产教融合”出现多达21次,充分指明了上海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与方向。其中,有三个重要的举措可能成为推动上海职业教育向类型教育转变的关键:

一是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系列政策。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职业教育是典型的学校本位人才培养模式,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参与积极性普遍不高。如何促使身处公共事业领域的学校与经济领域的行业企业形成跨界且稳定的合作甚至融合关系?政府应如何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比如对于参与学校教育的企业是否应设立准入门槛?如何采取政策杠杆撬动企业参与或举办教育的动力?等等问题一直是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计划》提出了一系列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制度设计,这对于激发企业参与动力,扩大优质企业参与规模,引导合作办学另行发展,进而促进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必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二是建立健全章程和董事会制度。党的十九大提出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心和难点均在基层。职业教育作为跨界的教育,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在于设计合理的方式、方法,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学校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办学管理者必须将视野从个别企业转向行业和产业,办学运行要在坚守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适度吸纳和借鉴对应产业界的要素和制度。现代企业顺利运行的关键在于有一个考虑周到、尽职尽责的董事会,董事会的建立和运行依赖于科学可行的组织章程。《计划》提出,要健全促进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推动学校建立健全董事会制度,鼓励支持职业学校建立行业企业咨询协商机制,探索建立行业企业等办学相关方参加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机构,参与审议学校重大事项,从而吸引行业企业深度、全过程参与职业院校办学。并且推动职业院校以章程为依据,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和规范体系。建立健全章程和董事会制度,将为提升职业院校治理能力向现代化向提高办学质量打下基础。

三是强化教材教法和教师队伍建设。从构词学的角度看,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分别代表了教育视野和产业视野下不同的思维逻辑和关系定位,一是从具象的“校”“企”变为广域的“产”和“教”;二是从前后位置上变化,凸显了产业的主体地位;三是从“合作”到“融合”,展现了关系主体从二元独立向共同体的转变,这将深刻影响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和质量追求。职业教育的质量最终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人才培养质量又主要受教材教法和教师因素影响。《计划》提出,要强化教材教法课程建设。在教材方面,要健全职业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建设一批市级职业教育教材基地。建设一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专业教材。在教法方面,要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模拟真实工作场景。推广任务引领型、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普遍应用。在课程资源方面,要建立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500门职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推动能力本位课程的开发与运用。在教师队伍方面,完善“双师型”教师标准和考核认定办法,建成10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50个上海市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成立50个上海市职业教育技能大师工作室等等。以此建立与上海区域产业发展水平相匹配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为实现结构突破描绘了清晰路径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徐国庆

《上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的政策指向是结合上海市实际情况,制订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方案》)的具体行动计划。总体上看,《行动计划》不仅对《方案》的主旨精神理解透彻,对关键政策要点把握准确,而且把《方案》的政策内容与上海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它将使上海职业教育迎来全新的发展格局,尤其在加强高职教育办学,完善职业教育结构体系方面,《行动计划》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上海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摇篮,曾一度在全国职业教育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即使是今天,上海职业教育在全国也还是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上海职业教育这一地位形成的根本动力在于其产业发展的领先地位,近代以来,上海一直是我国工业发展的排头兵,先进的产业对职业教育发展有着内在需求。《方案》的颁布,给上海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全新机遇。作为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系统表达的一份文件,《方案》是未来几年、甚至更长时期内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行动指南,如何结合上海实际制订落实《方案》的具体行动计划,是当前上海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研究的核心。

《方案》的内容非常丰富,但它给人们印象最深刻,影响最大的政策点是,在国家层面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在我国历史上是第一次,是许多人为此奋斗了几十年的结果,它为职业教育类型地位的确立提供了重要政策依据。提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一种教育类型,不只是主张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办学模式上存在差别,而是主张职业教育要具有与普通教育同样完善的结构体系,并且其地位要平等。这意味着我国要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行的双轨制教育体系。然而由于多种原因,上海职业教育在结构体系上多年来存在一个短板,那就是专科高职教育比较薄弱。这是上海落实职业教育类型地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行动计划》把比较多的政策内容放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专科高职教育的发展,明确提出了重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思路,且设计了具体的发展路径,包括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建设若干所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重点打造2~4所国际一流的高职院校,10所左右新型(五年一贯制)职业院校,实施双一流高职建设计划等。其目标是要打造与上海城市地位相适应的高质量职业教育。这在上海职业教育发展格局上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

与其他发达省市相比,上海专科高职教育的发展水平显得相当薄弱,并已成为制约上海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实践已充分说明,发展高质量的专科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无法超越的一个历史阶段。《行动计划》中,上海职业教育发展能够直面这一问题,向专科高职教育发展水平高的省份借鉴经验,并下决心,从目前的起点开始,逐步破冰,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和决心。这一政策的出台,激发了上海职业教育界全新的热情,但同时也要看到,这一过程会非常艰辛、比较漫长,且只有进一步深层突破专科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一些制度瓶颈,这一短板才有彻底解决的可能。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因为重视了专科高职教育发展而削弱了中职教育的发展。

在努力弥补专科高职教育办学力量过弱这一问题的同时,上海职业教育也不要忘记了自己在体系构建方面的一大优势,那就是上海的技术应用性大学和中职教育在全国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如果在加强专科高职教育的同时能结合两头的优势,通过职教高考制度的建立和贯通培养模式的完善,把各段职业教育有机地衔接起来,上海职业教育的整体优势将会再次得到凸显。

国际化 需要高点定位、实处发力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长 俞 涛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副研究员 杨旭辉

《上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明确提出:“打造1-2所国际化示范性职业教育本科院校”,“集中力量新建1-2所高水平、国际化应用技术大学”。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对于构建上海职业教育新体系,引领提升上海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上海职业导向高校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利用国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打造职业教育类型的中外合作教育项目及至中外合作大学,上海有基础、有条件、有需求,是上海创新职业教育的重要机遇,是提升上海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途径。目前,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职业教育类型的中外合作大学尚属空白。现有机构均为一所外方学校与一所中方学校合作的“一对一”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管理成本较低,但弊端也很明显——合作学校不可能在所有专业上都是世界顶尖。为此,要进一步拓展视野、创新思路,瞄准上海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领域,在全球范围内遴选引入世界顶尖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创建真正中方主场的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构建“一对多”模式的全球多方认证体系(Global Multi-Accreditation Framework),创设一对多国、多校、多语言教学、多行业企业产教融合的创新平台。

筹建职业教育类型的中外合作大学,需要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首先,要探索建立市区共管、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机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积极性,优化职业导向高校的经费来源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和师资队伍结构。

其次,要探索建立“中高本研终人才培养体系”。要密切各层次职业教育的贯通衔接,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由多主体实施向单一主体主导转变,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一体化设计。要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打破职业教育的学历天花板,打通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通道。要探索打通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的界限,真正实现有教无类。

第三,要探索构建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契合产业发展需求、具有上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加强职业导向高校思想政治与德育工作,围绕“中国过去为什么成功?”、“中国现在为什么成功?”和“中国未来为什么成功?”三个根本问题,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

要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讲好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打造“留学中国”品牌,吸引更多外国学生留学中国、留学上海。要主动对接全球最高标准、最好水平,通过模式创新,创建更高标准、更好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要积极探索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符合产业发展规律、与国际接轨的工学结合Co-op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要推进“1+X”证书制度改革,引进高水平国际化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能力评价证书,促进双证融通。要聚焦”全面发展的职业人“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一批可通过传播获致的知识类课程、可通过训练达成的个人软能力类课程和身心健康类课程。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产学人力资源双向流通机制。

推动上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既要放眼全球、高点定位,又要扎根上海、实处发力,关键是以更高的站位、更高的标准和更大的力度深化上海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办学定位,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勇于担当、奋发有为,为上海职业教育改革开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服务上海文化品牌建设

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艺术类职业院校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许 涛

《上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在建设学段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强化贯通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优化职业院校和专业布局结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等方面重拳出击、亮点频现,对推进上海职业教育整体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在《上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的指导下,以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上海一流专科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为契机,将学院特色发展与服务国家文化战略和上海文化品牌紧密结合,积极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体系,培养“立德、精艺、善美、致用”的德技并修人才,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植时代发展,不断传承发扬,服务美好生活。学院将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建设:

构建服务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生态与人才培养体系。上海工艺美院积极服务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与国家文化战略和上海文化品牌相对接,以中国工艺美术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为使命的专业发展体系。重点建设工艺美术品设计和产品艺术设计两个专业群,形成传承与发展、保护与创新相互支撑、融合发展的专业结构和专业生态。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群致力于解决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原汁原味的高保真传承问题,根据手工艺人才培养周期长的特点,构建“2+3+2”长学制贯通人才培养模式。

以三年制高职为主体,向前通过“中高职贯通”提前植入非遗理论与技能课程,向后拓展“3+2”非遗大师传承教学班试点,培养高素质非遗技术技能人才。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群致力于解决非遗当代转化的文化发展需求,发挥上海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优势,与世界最大广告营销集团WPP集团、中国工业设计(上海)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办学,建设涵盖非遗研究、文创产品设计、产品制造工艺、品牌营销展陈四环节的教学体系,培养中国特色文创产品人才。

打造高水平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上海工艺美院奋力建设国内最全的传统技艺类非遗技术技能积累中心,以抢救性保护为首要目的,以文字、音频、影像、3D记录为手段,利用上海枢纽型城市地位和优越的网络基础条件,建设非遗传统技艺类实体作品库和非遗在线3D数字资源库。

同时,学院积极建设文创协同创新中心,在非遗技术技能积累中心系统化收集与整理优秀传统技艺、图稿纹样、自然材料的基础上,联合校内不同专业教师及校外科研院所、其他高校和文化创意企业,通过现代科学技术、设计理念和传播营销手段的介入,将提取的非遗元素引入上海成熟的文化产业、制造产业和服务行业中,提升产业文化品位与内涵,服务小微企业技术研发,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特色发展。

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和传播。上海工艺美院将立足鲜明的文化特色,与国际知名艺术院校开展深度合作,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非遗对外传播平台。通过实施国际高水平艺术院校合作计划,一方面加强与亚洲工艺美术高校的交流互访,构建学术共同体;另一方面深化与世界知名艺术学府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的合作,开展课程置换、项目课程及学分互认等合作项目。

学院还将借助承办“国际(上海)非遗保护论坛”和“‘一带一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巡展”两个上海知名文化品牌活动的契机,建设国际交流传播平台,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融通与共享,扩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打造出一条“中国非遗,国际互鉴”的非遗教育与传播之路。

用未来定义当下,以当下对标未来

上海商业会计学校校长 陈文珊

《上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提出新时代上海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具体指标和行动方向。《行动计划》着眼于适应上海城市和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在时和未来时要求,主动对接建设“五个中心”和打响“四大品牌”,更好满足上海产业行业企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紧迫需求,对构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命运共同体、优化职教布局紧跟产业发展趋势、打造世界和全国范围的上海职教新名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打造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未来的产教融合如何向纵深发展,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要通过1+X证书制度改革,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也要培育优质产教融合型企业,健全校企人员双向交流机制,校企合作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真正构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坚持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有效提升上海职教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匹配度,形成职业教育与重点产业、新兴产业、民生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格局。

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开展协同育人,涉及政府部门、行业、企业、教师、学生、家长、公益组织、媒体等多元主体,通过共同育人、合作研究、共享资源等方式拓展合作途径,深化合作内涵,完善产教融合信息流通机制,共同推进多元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以智慧职业教育对接上海城市定位和发展需求。《行动计划》明确要求优化调整中职专业结构布局来对接上海产业地图,对区域需求、行业地位与专业建设的紧密衔接设计了路线图和时间表。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和专业布局,打造与上海智慧城市地位相适应的高质量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未来的智慧职业教育,就是要做到主动对接、精准对接和实时对接。根据产业的人才数量、规格需求,上海中职教育要尽快做到院校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由点到面的带动、为新产业新业态开设量身定制的专业和方向、根据行业企业的新岗位技能要求对课程体系与内容进行实时的动态优化。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实体经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大智移云即将成为职业教育的通识课程,结合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在专业课程中弘扬和传承海派工匠精神,提升人才培养能级。

职教优秀成果服务社会并与世界共享。《行动计划》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实现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与社会培训一体化并服务社会。如上海商业会计学校在市人社、产业、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与数字内容、物联网等行业企业合作开展一系列市级新技能培训项目,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实施培训,由行业负责考核鉴定。培训内容均属于新工艺、新产业、新技术,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场地设备体现了上海职业教育资源的优越性,既针对企业在职人员,也对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开放,从而实现了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一体化社会责任。

《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提升上海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未来上海职教既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专业精神、创新意识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要增强职业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度,通过参与建设智力丝绸之路,着力推出上海职业教育在国际上的新名片。学校将上海建筑工程、信息科技、跨境电商等专业课程体系、先进教学经验与深厚的城市文化,以现场体验、送教上门、远程教学、学生互换、师资培训、招收留学生等形式,向更多国家与地区企业、院校、师生传递,交流上海职教优秀教育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