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87天,安倍何以成日本任职最久首相

分析认为得益于政治手腕、灵活策略及在野党分裂,但也被批缺乏“政治遗产”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安峥 日期:2019-11-21
■本报记者 安峥

到11月20日,安倍晋三总计担任日本首相的天数达2887天,超越日俄战争时期前首相桂太郎的2886天,成为日本宪政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首相。

此事引发日本舆论热议。安倍曾经也是执政一年就匆匆下台的“短命”首相,是什么原因让他“东山再起”?又是否会像一些日媒和在野党人士所预言,在任时长是其任内“最大成就”,安倍政权“快到凋谢之时”?

曾是“短命”首相

安倍现年65岁,出生于政治世家,曾祖父安倍宽担任过众议院议员,外祖父岸信介、外叔祖父佐藤荣作均担任过日本首相,父亲安倍晋太郎担任过外务大臣。

1993年,39岁的安倍首次担任日本国会议员。2006年,安倍当选自民党党首,并成为日本战后最年轻的首相。然而仅一年后,由于阁员丑闻不断、自民党参院选举惨败等原因,安倍突然以健康问题为由辞职,被外界视为不堪压力“撂挑子”。

“在经历深刻反省后,安倍终于在2012年东山再起。”日本《产经新闻》称,自那以后,他三次当选自民党总裁、六次国政选举连胜,到今年12月将连续执政满7年。日经新闻网称,安倍的自民党总裁任期要到2021年9月结束;到2020年8月24日,他将超过其外叔祖父佐藤荣作创下的2798天的纪录,成为连续在任时间最长首相。

“内功”强对手弱

从2007年仓促下台到2012年卷土重来,中间只隔了5年。是什么原因让安倍“脱胎换骨”,从“短命首相”进化为任职最久首相?

安倍11月初接受日本《文艺春秋》采访时称,首次执政时在处理人事关系方面受到诸多批评,第二次执政则吸取了失败的教训。日经新闻网称,安倍之所以长期执政,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大力推进“安倍经济学”,使得日本经济创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长连续增长纪录;另一个因素是受到18至29岁年轻族群的支持,打造了20年来最稳定的支持基础。

日本放送协会(NHK)、《产经新闻》等多家日媒认为,安倍能够长期执政源于内政外交的不俗表现,也因为在野党分化虚弱、难成气候。自上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以来,日本陷入长期的通货紧缩和经济低迷,经历“失去的二十年”。与之相伴,日本政坛自2006年至2012年出现“七年七相”的奇观。因此,日本民众普遍期待能有一位强势领导人带领日本走出长期低迷。而在野党分化虚弱,竞争力有限。日本一桥大学教授中北浩尔称,安倍得益于自民和公明两党拥有稳固票仓,以及在野党“一盘散沙”难赢民众信任。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刘江永认为,安倍长期执政是由各种因素共同造成的。

首先,从日本政界整体情况看,日本虽是多党竞争,但长期一党主政,目前的在野党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挑战。唯一有一定竞争力的是原来的民主党,曾在2009年前后出过鸠山由纪夫、菅直人、野田佳彦三位首相,但因为缺乏执政经验、党内不和等因素,最后还是丢了政权,并分裂成几个不同的政党,更不是执政党的对手。

其次,从自民党内部看,安倍所在的细田派是党内最大派系,根基深厚,控制着自民党的政策。只要自民党仍在执政地位,党首从细田派中产生,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再者,就安倍本人而言,他不仅出身显赫,还出生在山口县。那里先后出过8、9位首相,在日本社会具有深厚的支持根基。从执政表现看,他在国内外保持了较好的政策连续性,如推出“安倍经济学”,给日本经济注入希望等。“安倍经济学”其实没有解决日本经济的真正问题,而是把内部矛盾推后了。安倍提出用消费税解决财政问题,但自2017年起一直后推,直到2019年10月不再遇到重要选举时才正式出台。从某种角度看,它是安倍为了保证执政地位而使出的“缓兵之计”。外交方面亦是身段灵活,安倍在继续维护日美同盟的同时,努力突破在亚洲处于孤立的态势,希望打开日俄关系新局面,又对中韩采取“分而治之”的手段。可见,围绕长期执政这个根本点,他表现出多面平衡的政治手腕和灵活策略。

上海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专家、上海交大日本研究中心顾问王少普认为,安倍的优势体现在几点。其一政治资源:日本历届执政较长的首相往往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强大的家族势力。其二政策选择:二次出任首相后提出经济优先,并在安全政策上做出调整,回应国内保守势力的要求。其三政治手腕:处理与重大国际力量关系时展现出灵活性,一方面继续保持与美国政策一致的姿态;另一方面调整对华政策,提出“印太战略”与“一带一路”对接等设想。正因如此,安倍在再次上台后稳住了阵脚,打下了长期执政的基础。

能否“善始善终”

对于安倍打破纪录一事,日本舆论反应不一。日本《朝日新闻》的民调显示,30%的受访者认为安倍政府“没有值得肯定的政策”;45%的受访者认为安倍长期执政“存在弊端”,但48%的受访者表示“没觉得”。

日本在野党大多持质疑和批评态度。据时事通信社报道,立宪民主党干事长福山哲郎认为,安倍执政时间虽长,但缺乏政治遗产,安倍政权差不多快到凋谢的时候了。日本共产党书记局长小池晃则批评道,首相在近日曝光的“赏樱会”丑闻中“带头做出存在道德风险的行为”,反对党议员指责安倍用公款招待支持者。

不少日本媒体认为,尽管安倍完成了近100年里前所未有的创举,但也不乏隐忧。

其一,政权稳定方面,《产经新闻》称,有人指责长期政权出现“松懈”迹象。受老龄化影响,朝野各党的支持团体和后援会进一步弱化,无党派阶层正在壮大。如果出现更多像东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那样能够凝聚无党派选民支持的人物,无疑会加剧政权更迭的风险。

其二,内外政策方面,日本《每日新闻》认为,安倍政权能否“善始善终”,面临诸多挑战。尽管眼下经济稳定,但很难说完全摆脱通缩;人口减少和社会保障费增加等内政课题堆积如山;北方领土、日本人绑架问题尚无解决眉目;日韩关系持续恶化。

“他在外交上遇到的最大挑战还是与美国的关系。”王少普认为,内政方面,安倍需要解决经济、丑闻以及接班人问题。从目前来看,环境部长小泉进次郎是其重点考虑人选。但如何平衡党内力量,选拔过程能否如他所愿,均是未知数。

其三,“作为在任时间最长的首相,安倍想留下怎样的遗产?”《每日新闻》援引首相亲信的话称,安倍希望实现其外祖父岸信介的心愿,即通过修宪实现日本的自主独立。自民党希望在本届国会上通过《国民投票法修正案》,对修宪程序做出规定,但在野党持慎重态度。

对于日媒和反对党的“唱衰”,刘江永认为,一来,日本政治生态仍对安倍有利,进步力量(中左势力)在战后受到很大削弱,工会几乎泡沫化,在野党没有能力挑战自民党的地位;二来,社会思潮日趋保守的背景下,日本年轻一代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民族认同情绪,支持对外强硬政策;再加上安倍的政治资本和执政策略,其地位仍较为稳固。

王少普指出,除了家族渊源和政策特点外,安倍具有对现实政治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思考能力。一旦政策受阻,他会做出适当调整。这也是其保持自身优势的重要原因之一。德国科学和政治基金会《时政消息》称,安倍表现出自信支撑下的“新行动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