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虹桥商务区建设 打造国际开放枢纽的实施方案》公布 进一步明确虹桥商务区定位和目标

二○二五年基本建成虹桥国际开放枢纽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吴卫群 日期:2019-11-14
■在虹桥商务区86.6平方公里基础上,将四至范围外、所涉街道(镇)区划范围内的64.8平方公里区域作为拓展区,推进虹桥商务区与拓展区共151.4平方公里整体协调发展,加大对重点功能打造、人才引进、产城融合等项目支持力度

■本报记者 吴卫群

到2022年,虹桥商务区将集聚一批高能级贸易主体和功能型平台,形成若干总部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会展经济等现代产业经济集群,成为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到2025年,虹桥商务区服务长三角、联通国际的枢纽功能不断提升,成为具有世界水准的国际大型会展目的地,成为总部企业、国际组织和专业机构首选地,成为国际商务资源集聚、贸易平台功能凸显、各类总部企业活跃的经济增长极,基本建成虹桥国际开放枢纽。

这是经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昨天正式对外发布的《关于加快虹桥商务区建设 打造国际开放枢纽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所披露的内容。《方案》进一步明确了虹桥商务区的定位和目标,提出了对标国际、面向全球,打造国际开放枢纽的实际举措和政策支撑。

推进商务区拓展区协调发展

虹桥商务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虹桥商务区发展的新定位、新目标、新要求,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为《方案》的制定明确了十分清晰的目标定位。为持续放大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方案》在虹桥商务区86.6平方公里基础上,将四至范围外、所涉街道(镇)区划范围内的64.8平方公里区域作为拓展区,推进虹桥商务区与拓展区共151.4平方公里整体协调发展,进一步实现产业功能统筹、交通基础设施统筹、建设标准统筹和政策管理统筹。

根据《方案》,本市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支持虹桥商务区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及其项目建设,扩大虹桥商务区专项发展资金规模,加大对虹桥商务区内重点功能打造、人才引进、产城融合等项目的支持力度。探索和鼓励建设用地综合化、复合化兼容利用。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的调整机制,合理提高商办、会展、物流、研发等用地利用强度,促进土地高质量利用。强化计划总体控制,统筹做好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土地储备计划、土地出让计划、重大投资项目计划等的制定实施,严格执行相关开发标准,强化开发时序控制。加大金融服务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对虹桥商务区内创新型企业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快建设相关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设施。

形成知名品牌区域消费中心

《方案》的亮点还包括: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将在虹桥商务区推出和应用。重点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卫星定位、大数据、航空服务、科技服务、大健康医疗和绿色金融等产业做大做强。通过开展离境退税“即买即退”试点、建设中高端消费品发布展示中心等,提升国际高端都市商业功能,形成全球知名品牌区域消费中心、国际化消费体验中心。 下转◆3版

(上接第1版)在区域内实施“一地一策、一楼一案”聚商,形成高品质商务活动集聚区。

建设一批面向“一带一路”的商品直销平台、国别商品交易中心、专业贸易平台和跨境电商平台,培育壮大一批贸易集成商,加快虹桥进口商品保税展示交易中心建设,高水平建设虹桥商务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打造长三角囯际贸易走廊。以虹桥商务区为核心区域,建设上海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

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吸引各类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民营企业总部、贸易型总部等,推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向亚太总部、全球总部升级。依托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集团。依托进博会平台,开展国别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投资促进活动。引进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经贸组织、贸易促进机构、商协会等入驻,在数字贸易、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会展服务等领域打造全方位开放的前沿窗口。

探索研究长三角国际贸易走廊

营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商务生态环境。一是加大专业性、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引进力度,提升面向长三角的海外人才就业服务功能,建立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和工作居留直通车制度。二是推动一批高水平教育、医疗和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项目落地,优化医师区域注册管理制度,支持设立面向全囯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鼓励外商投资建设文化场馆。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低碳发展商务区。三是建设“智慧虹桥”,加快5G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光纤宽带网、无线宽带网、移动物联网深度覆盖,完善商务区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平台,形成全区域覆盖、跨区域协调、统一监管的管理指挥平台。

另外,虹桥商务区在着力开发建设和功能打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服务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探索研究建设G50长三角国际贸易走廊,支持推进虹桥-嘉定-昆山-相城等一批功能性科创走廊建设;强化带动引领,支持商务区优势产业向长三角地区拓展形成产业集群,加强商务区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临港新片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等联动,放大辐射带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