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区块链+创新”健康发展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马小峰 日期:2019-11-12
■马小峰

区块链是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范式、一种普适性的底层技术框架。区块链并非单一的、全新的技术,而是基于密码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分布式计算、运筹学、信息安全、软件开发与测试、系统工程等跨学科、跨领域的集成技术创新。

简单来说,区块链利用加密链式区块结构来存储与验证数据,利用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脚本代码(智能合约)来自动化操作数据。由此,它可以在节点无须互相信任的网络中实现可信的、去中介的点对点交易与协作,从而有助于解决互联网上信任与价值的可靠传递难题。

目前,全球主要国家都在加快布局区块链技术发展。在我国,长三角在区块链技术与产业创新领域拥有良好基础。中央网信办公布的506个通过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的项目中,长三角拥有160项(上海市72项,浙江省59项,江苏省26项,安徽省3项)。

同时,区块链技术在社会治理、普惠金融、供应链管理、航运物流、数字金融、智慧司法、资产交易等多个领域得以应用,一批引领全国的示范性应用在长三角集聚。

具体来看,上海区块链联盟数量全国第一,具有“技术+资本+场景”的生态优势;浙江杭州是国内区块链技术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江苏是制造业大省,拥有丰富的“区块链+产业”应用场景。

面向未来,区块链已经超越技术本身,有可能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基础设施。对长三角而言,应当进一步发挥技术、人才、产业和金融资源上的优势,强化协同创新,加强基层研究,努力成为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的排头兵。

一要加强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坚持走原始创新道路。

现实中,还存在使用国外开源代码库来修改的所谓自主研发的区块链底层技术系统。这些系统有不少知识产权隐患,而且技术发展路径不可控,面临“卡脖子”的危险。

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发挥长三角高校和科技公司的理论、技术研发优势,在政府引导下,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产业机构的合作,共同加大对相关理论研究、核心技术研发、落地场景验证和应用的支持力度,打造长三角自主、开放、可控的技术研发生态社区。

二要推动区块链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例如,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我国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现实问题。中小企业“信用不过关”,也没有什么可用于担保的资产。加之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实际经营信息难以对称共享,导致金融机构在提供融资服务的时候“畏手畏脚”。

区块链的发展,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和共享度,有助于简化业务模式、降低信任成本,给供应链多方创造可信平台,进而实现利益共享、多方共赢。

三要加强对区块链应用风险的分析和防范。

区块链技术会赋能很多应用创新、提高社会效率,但也会创造“虚拟货币、空气币”等不合规的、对社会破坏力大的应用,且隐蔽性极强。同时,区块链技术发展历史较短,其两面性容易被投机诈骗分子钻空子。

除了备案制以外,建议实现穿透式监管,推动“区块链+创新”健康稳定发展。例如,在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技术帮助下,金融监管部门可以设立区块链节点来随时检查,从而摆脱对传统飞行检查的依赖。

四要加强人才培养。

据统计,到2020年,区块链、机器人和新材料等将成为人才缺口最大的几个专业。尤其是区块链技术的底层建设,如果缺乏人才支撑,将受到极大的约束。对长三角而言,有必要依托高校资源优势,更多地开设区块链人才培养相关课程,探索区块链技术创新培训体系,继而成为区块链领域的人才培养高地。

(作者为上海区块链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区块链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