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政协70年来持续探索创新、不断凝聚共识智慧力量

为上海创造发展新传奇凝心聚力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张骏 日期:2019-09-23
■本报记者 张骏

上海是一座英雄之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诞生。上海也是一座协商之城,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这里留下团结合作的经典范例。

在新旧城市嬗变之际,上海各级干部积极作为、勇于担当,运用党的统一战线法宝,运用政协协商平台,汇聚起全社会建设新中国新上海的磅礴力量。

70年风雨同舟,70年携手前行。

进入新时代,上海市政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把准新的历史方位,锚定使命任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推动专门协商机构专出特色、专出质量、专出水平,努力为上海创造发展新传奇凝心聚力。

协商凝聚共识

1949年9月21日,新中国成立前夕。600多位来自全国各方面的代表冲破重重阻挠齐集北平,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这次彪炳史册的重要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由此确立。

在上海解放之初,运用协商形式建设和治理城市,也立即为取得政权的共产党人所实践。

1949年5月27日,上海全面解放。同年8月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邀请各界代表举行上海市第一次各界代表会议。12月5日,召开市各代会二次会议,通过成立“上海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陈毅担任主席并连任三届。这是上海市政协的前身。

在第一次各代会上,刘靖基领衔、荣毅仁等工商界人士联名提交了组织工商业联合会案。这件后来被称为上海市政协“一号提案”的建议,得到陈毅市长重视。陈毅在随后讲话中说,希望工商联“能将私营企业的困难和意见提供政府,给政府参考。所以希望各业尽量大胆发表意见”。

陈毅等市领导与各界人士广泛接触,宣传解释党的政策,各个阶层人士由此理解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政策,这为顺利开展“民主建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5年5月,政协上海市第一届第一次会议召开,标志着政协上海地方组织正式建立。“那时候政协还是个新生事物,怎样开展工作,我并不了解。”首届市政协委员费福泉说,当时“有些诚惶诚恐”。但很快,他就体会到了政协的“制度魅力”。

1955年至1956年间,上海掀起实行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在政协的平台上,各民主党派和知识分子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委员们全心履职,对农村粮食政策、工业发展政策等提出了很多建言。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以协商凝聚共识,成为市政协70年来一脉相承的履职中心环节。

时事政策报告会、双周学习座谈会、参观视察、委员学习会……各界人士在了解形势政策中取得共识,也为他们知情出力、参政议政创造条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学习工作的组织形式有所不同,但学习一如既往是人民政协一项基础性的重要任务。”市政协委员王国平说。

共识亦来自于政协委员深入一线的调研和建言。今天,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在12年前,300余位市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士投入了一场“长三角大调研”,课题涉及交通基础设施、物流合作、产业分工、产权市场、科技创新、市场监管等14项难点、热点领域,最终形成166页专题调研报告。 下转◆9版

(上接第1版)7月26日,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率上海市党政代表团刚刚从浙江、江苏两省学习考察归来,即决定专程到市政协听取调研课题成果汇报,并给予“选题准确,解题认真,破题有成”的高度评价。

“在资政建言和凝聚共识上双向发力,这是一次成功实践。”时任市政协委员、民建市委副主委张兆安说,当时的课题大多聚焦“需要共同解决、具有迫切性的瓶颈问题”,各界别和各党派市委也深入参与,既有广泛性也有专业性。

新征程上彰显新作为

“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也是中国智慧。我是从那段历史实践中走过来的,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在费福泉看来,一代代政协委员贡献智慧力量,让政协制度焕发出蓬勃生机活力。

改革开放,波澜壮阔。广大市政协委员积极投身改革、大力支持改革,坚定不移做改革开放促进派。改革开放初期,市政协委员主动“下海”身体力行投身改革;上世纪90年代,委员们深入研究推动“现代企业制度”;进入新世纪,委员们积极开展“发展海洋经济”“促进科技教育经济互动”“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科技型小企业发展”以及“上规模民营企业状况”等调研,为决策提供参考。

浦东开发开放、国企改革破冰、建设洋山深水港以及免收过江费、地铁延时运营等涉及上海改革发展的“大事”和关乎万千民生的“小事”,背后也都有政协委员奔走的身影。黄浦江两岸如今正全力打造世界级滨江发展带,滨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全线贯通,成为市民休憩游览的好地方。十一届政协委员毛佳樑回忆,从“各自为战”到统一规划,滨江开发建设的每个节点,都有政协委员不断建言献策,建议改善居住环境、注重历史文脉传承、提升公共空间品质、“还江于民”等。

2013年,国务院批准上海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立即在委员中形成持续关注。市政协每年选取若干关键问题深入调研、分析论证,就制定自贸试验区条例、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贸易便利化、事中事后监管、金融开放和风险防控、政府职能转变、改革举措系统集成等提出建议,并就放大自贸试验区红利、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出谋划策。

进入新时代,上海改革开放事业向纵深推进。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持续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共同构成了上海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推进改革开放的四大战略支撑。市政协组织广大委员立足全局、服从大局,锚定新时代新方位新使命,聚焦上海未来发展的四大“战略支撑”,着力提高建言资政水平,在落实重大任务、推进国家战略、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上彰显新作为。

不断探索政协履职创新

今年5月,首届“初心论坛”在上海举办,这是第一个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全国性学术论坛,来自党史重要节点城市的有关负责同志和党史研究专家,围绕坚守党的初心、守护精神家园开展研讨交流。这是市政协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政协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

踏上新征程,市政协步履更加坚定。在围绕本市中心工作贡献智慧的同时,市政协积极开拓履职领域,不断有“新作为”。

为提高协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013年夏,市政协开启协商年度计划,商研拟定全年协商议题。2014年,上海政协首次制定并实施了协商年度计划。协商计划让委员持续聚焦重点领域,有的放矢,同时也让大家对坚持协商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协商与决策关系”,有了更深切的认识。

如今,协商计划不断丰富完善。今年首次制定了政协民主监督计划,与年度协商计划一道由市委、市政府、市政协三家办公厅联合发文。在此基础上,市政协还制定了年度议政调研计划,实现了三项职能分别对应三个计划,增强了工作的计划性、协同性。

开展专项民主监督是彰显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生机活力的重要实践。曾被视作“短板”的民主监督职能正不断加强,市政协围绕“本市城乡中小河道综合整治”“旧区改造推进情况及主要问题”等开展专项民主监督,并与长三角各地政协联动,组成专项民主监督工作组,历时5个月走访调研,围绕长江及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协作、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落实情况、区域生态绿色发展等重点难点共商共议,形成联动民主监督报告。

不仅如此,市政协履职重点也有新突破。财政预算不仅关系到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进程,还与全体市民密切相关,一个健康有活力的预算形成机制应该具备不断回应、吸纳、安置社会各界诉求的能力。紧盯市政府的“钱袋子”,市政协形成和完善了一系列制度化探索,大胆开拓财政预算协商的“上海实践”。

协商活动平均每年近20件次,这是市政协委员参与地方立法协商的一个数据。在中共上海市委坚强领导下,市政协积极探索委员参与地方立法协商,逐步实现政协委员参与地方立法协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为促进依法治市、加强制度供给积极建言献策。

“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不少政协委员表示,政协委员代表各界群众履行职责,既是荣誉,更是责任,要把事业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协助党和政府破解难题,增进人民福祉,交上一份令人民满意的“委员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