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本周举行部长级会议

最后时刻,美“放行”伊朗外长赴纽约参会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廖勤 日期:2019-07-16
■本报记者 廖勤

14日,伊朗外长扎里夫抵达纽约,参加本周举行的联合国部长级会议,美国几乎是在最后一刻给他发放的签证。与此同时,伊朗也表示愿意与美方有条件对话。欧洲三国法德英也一致呼吁缓和紧张,重启谈判。这一系列最新举动,对僵持不下的美伊关系和伊核协议危机,意味着什么?

连续两次“开绿灯”

最近几天,美国两次以罕见的“慷慨大度”对待伊朗,引起外界关注。

上周,路透社报道称,美国决定暂不制裁伊朗外长扎里夫。而就在上月末,当美国为报复RQ—4“全球鹰”无人机被伊朗击落,向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等伊朗高层政要实施制裁时,美国财长姆努钦还发表一通“官宣”,明确表示将把扎里夫列入制裁名单。

暂不“拉黑”扎里夫后,7月14日又传出消息称,美国几乎在最后一刻给扎里夫发放签证,让他赴纽约参加本周举行的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部长级会议。伊朗驻联合国代表团表示,扎里夫14日已经抵达纽约。

据伊朗媒体的说法,美国此前一直在试图阻挠扎里夫赴美。“伊朗外长此行并不容易,华盛顿刚刚才决定暂不制裁他。此外,他的签证也遇到不少阻力。”伊朗PressTV报道称,尽管美国政府根据联合国宪章负有相关义务,但美国仍拒绝向伊朗最高外交官发放签证,直到13日扎里夫才拿到签证前往纽约。

在伊核问题上,向来咄咄逼人的美国能走出这两步实在令人匪夷所思。要知道,就在这短短半月不到的时间,伊朗对伊核协议已先后两次“破禁”:先是在7月1日宣布突破低丰度浓缩铀300公斤的储量上限,后又在7日宣布不再遵守浓缩铀丰度3.67%的限制。美国总统特朗普扬言会追加更重制裁。

不想堵死对话窗口

美国对伊朗外长扎里夫连续两次“开绿灯”,在路透社看来,“美国可能正在发出对外交持更加开放态度的信号”。

这一判断可以得到反推,由于扎里夫不仅是伊朗外长,还是伊朗核问题首席谈判代表,如果制裁扎里夫,可能会阻碍美国利用外交手段解决与德黑兰分歧的任何努力。同样,如果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不批准向扎里夫发签证,或将被视为美国进一步孤立伊朗的信号。

而美国最终选择“暂不制裁”“发放签证”,路透社对此分析道,这两个举动或表明,华盛顿想为美伊外交谈判留下余地,不愿放弃在阻止德黑兰核计划、地区活动、导弹测试方面已经做出的外交努力。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刘中民认为,美方最新两项“友好”举措或出于几方面考虑:一是做姿态。借扎里夫参加联合国会议的机会向国际社会表明,仍保留外交空间,希望与伊朗继续沟通;二是想给事态适度降温。美伊均已划出底线,至少在一段时期内不愿走向战争。但是,双方近期不断恶性互动,伊朗与英国也陷入油轮扣押风波。美方感到,不确定因素在加剧(比如无人机事件),美伊冲突风险在上升,所以想给事态适度降温。三是觉得制裁无实质意义。美方意识到,即使制裁扎里夫,也只有象征意义,充其量是限制其入境,但是不会有多大实质效果。

在中国前驻伊朗大使华黎明看来,放扎里夫一马是特朗普政府无奈的选择。一方面,扎里夫是伊朗唯一能与西方对话的窗口,如果堵死这扇窗口,即使今后想谈也无人可谈。

另一方面,在对伊朗穷尽“极限施压”的手段后,特朗普现在只剩动武一张牌,但又不想打。黔驴技穷后,“退出伊核协议已成为特朗普的包袱,特朗普想找台阶下,或许想从外交上找到这个台阶。”此前,特朗普到处找门路,托“中间人”向伊朗传话,包括日本、瑞士、阿曼、法国等,也是寻求外交努力的表现。

“对待扎里夫的新动作,也反映了美国的伊朗政策比较混乱。”刘中民说,在各种手段施压无效又不想开战的情况下,美国决策层内部并没有很清晰的克“伊”制胜的步骤和策略。

华盛顿决策层的内部混乱或许从特朗普决定退出伊核协议的一刻起就已存在,这在英国驻美大使发回国的外交密电泄密风波的最新爆料中能找到些许印证。

据英国媒体最新披露,因“电报泄密门”辞职的英国驻美大使金·达罗克在2018年5月的一份外交备忘录上曾指出,美国总统特朗普退出伊朗核协议是为了向他的前任——奥巴马泄私愤,这是“外交上的蓄意破坏行动”,是由“性格”原因推动的。在备忘录中,达罗克暗示,特朗普团队在这一决定上存在分歧,并批评白宫缺乏长期战略。

他写道,国务卿蓬佩奥在与当时访美的时任英国外交大臣鲍里斯·约翰逊的会谈中,“始终在谈论‘总统的决定’,这是一种微妙的疏远”。据达罗克透露,蓬佩奥还暗示,他曾试图向特朗普“兜售”修改后的(伊核协议)文本,但没有成功。

美伊代表私下接触?

在美国、伊朗和欧洲各方集中释放外交信号和对话呼声之时,本周或将迎来一个窗口期,在围绕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举行的联合国部长会上,美伊代表是否会接触?

美国媒体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华盛顿邮报》称,美国国务卿蓬佩奥14日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及他或其他美国官员是否会在本周或9月的联合国大会上与扎里夫对话。但是,蓬佩奥拒绝置评。蓬佩奥一丝口风不透反倒留给外界不少想象空间。不过,专家预计,美伊或许会在联合国部长会期间私下接触,但是不太可能公开对话。因为从目前来看,不具备正式谈判的条件和环境。

在对话前提上,美方强硬施压无条件谈判,伊方坚持只有解除制裁——容许伊朗的石油出口量恢复到美国退约前的水平、重返协议才能谈。双方各执己见,很难谈拢。

在政策基调上,美伊均未发生实质转变。美国没有改变对伊朗“极限施压”政策,最近又在拉盟友组建“护航联盟”就可见一斑。针对美方的“极限施压”,伊朗也是以牙还牙,针锋相对,并采取“切香肠”小步走的策略突破协议限制。这既是向欧洲国家施压,也是向美国宣示不妥协的意志。“即便双方都不想开战,但对峙和矛盾仍在螺旋式上升,”刘中民说,开启对话的空间不大。

不过,刘中民表示,不排除第三方居中传信,让美伊实现间接互动的可能,比如通过阿曼这样的海湾中立国传递信息,或者借部分欧洲国家“传话”。此前,德国外长、法国伊核问题特使等先后访问过伊朗。但是,只要两个最关键的当事方——美伊之间的关系不出现转圜,第三方能发挥的作用就注定有限。

任何对话都需要有氛围,有默契,然而对这些,美国现在似乎还很“吝惜”。在伊朗总统鲁哈尼重申有条件对话后,蓬佩奥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并未“接话”,而是直接驳斥了鲁哈尼的想法。“特朗普总统将做出最终决定。但这是上届政府走过的道路,它导致了(伊核协议),本届政府、特朗普总统和我都认为这是一场灾难。”

蓬佩奥还说,为扎里夫访问纽约提供签证是基于美国对联合国的义务,但是扎里夫及其代表团在纽约的行动将受到限制,只允许往返于联合国总部、伊朗驻联合国代表团以及伊朗常驻联合国代表官邸。

由此看来,美国虽然对扎里夫网开一面,但对伊朗的外交之门恐怕还远未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