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雨春风万里,何止沪滨滋兰蕙

师友弟子追念徐中玉:我们习惯于生命中有这样一位智者陪伴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徐瑞哲/施晨露 日期:2019-06-29
■本报记者 徐瑞哲 施晨露

“今天,我们以无比沉痛的心情相聚在一起,和一个穿越世纪、学贯中西、温润如玉的伟大灵魂作别。”28日,各界人士在龙华殡仪馆送别著名教育家、文艺理论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徐中玉,弟子、学子自发敬献洁白花篮,从厅内至厅外延绵不绝。

今年春节,大年初二,徐中玉刚刚在华东医院安度105岁生日。“此时此刻,也许很多人仍然不愿意接受这一现实。”华东师大校长钱旭红院士感叹,“我们习惯于生命中有这样一位智者陪伴,我们总是骄傲地说‘徐先生还在呢’,几乎忘记了他总有一天会离开。”

徐中玉亲历了从20世纪到21世纪波澜壮阔的历史,虽然屡遭命运浮沉,却从未随波逐流,他的一生勤勉治学、奖掖后进,无论做文为人,都始终保有铮铮风骨,但求国家和民族光明前途。大厅内悬挂的挽联,正是这样写道:“立身有本,国士无双,化雨春风万里,何止沪滨滋兰蕙;弘道以文,宗师一代,辞章义理千秋,只余清气驻乾坤。”

不拘一格降人才桃李无言满天下

“在我的心目中,徐先生就是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徐门弟子、文学评论家南帆教授说,徐先生身上有书生气,也有英雄气,书生气和英雄气在他身上汇合在一起,成为两种互相激励的品质。

不拘一格降人才,桃李无言满天下。作为华东师大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徐中玉在改革开放之初、近古稀之年出任中文系主任。他“书生意气”大胆创新,宣布在创作上取得成绩的学生,可用文学作品代替毕业论文,系里出现了富有活力的新气象。于是,赵丽宏的毕业论文是一本诗集,王小鹰的毕业论文是一部长篇小说。他们,以及孙颙、陈丹燕等一批作家脱颖而出,并涌现出令文坛瞩目的“华东师大作家群”。钱旭红认为,徐中玉所倡导的“学术上应鼓励自由创造,教学上应敢于不拘一格,应重视学生需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等,都成为华东师大中文系的重要教育理念,得到后来者的传承和发扬。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回忆,徐先生后来又担任上海作协主席,主动培养、提拔了一大批年轻学人。比如当时研究生刚留校的许子东,写了《郁达夫新论》,马上被徐先生提为副教授,一时传为美谈。徐先生胸襟开阔,没有门户之见,也因此在沪上高校中文系之间形成了十分良好的互动关系。他还积极推动中文系年轻学者与作家联系,参与文学评论,成就了一种文艺风气。

5年前,当徐中玉获得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时,他的学生、文艺评论家毛时安写下授奖词:“一百年追随祖国追随时代追随人民,不离不弃。他敢于担当,勇于直言,深具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和家国情怀。八十年甘于寂寞,不求闻达,潜心中国古代文论的积累研究,经世致用,融汇古今,特别重视古代创作经验的当代总结,著作等身……”

坚持走路在道上持续工作捐万书

“Keep walking(坚 持 走 路),Keep working(持续工作)”是徐中玉的名言。他一生笔耕不辍,撰写、编著约1000万字,主编教材和期刊达2000万字。他90多岁时仍坚持主编《文艺理论研究》,审阅所有来稿,每期计有二十七八万字。

南帆等人忆起,很多年以前,很多学生都说,他们见过徐先生疾步如飞穿过校园。“徐先生总是在忙碌,总是有那么多事情等待他处理,总是有那么多的书、那么多的文章要读。”南帆动情地说,“现在,徐先生可以不那么忙了。徐先生的忙碌会在华东师大一代又一代的学生那儿,成为一个著名的传说。”

就在去年,徐中玉又捐出毕生积累的近5万册藏书和数万张学术卡片。先生所做的学术卡片,在学界十分著名。两张纸粘在一起,一张卡片上写两三百字,并按问题分门别类整理。在电脑尚未流行的年代里,徐先生对1000多种著作做过读书笔记,积下数万张卡片,手写超过2000万字,留下了大量真知灼见。钱旭红院士说,读这些卡片,“所感受到的是前辈知识分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风范。”

毕生节俭的徐中玉,在他百岁诞辰之际,以其一生日积月累的稿酬和奖金,捐出100万元设立“中玉教育基金”。“按我的理解,先生或许是要以这种方式,来驱散自己因为大自然规律而无法继续为社会做工作、做贡献的遗憾。”华东师大党委书记童世骏在纪念文中写道:徐先生是淡泊名利的,但并不是超脱实务的——“他对原则和理想的坚守,并不只是表现为关键时刻的拒绝和回避,也表现在尽己所能地参与和创造,尽己所能地合作和贡献”。

大学语文十一版三千万册几代人

作为新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开拓者和领路人之一,徐中玉不仅是学问家、学术活动家和教育家,还是新时期我国大学语文教育的一面旗帜。

非文科师生也受到“大学语文”跨越代际的影响。钱旭红表示,改革开放之初,徐中玉就敏锐意识到,大学语言文学教育对传承中国文化传统、培养学生文化修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全力推动在大学本科阶段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联合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发起倡议,召开全国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亲自主编《大学语文》,力图以这一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使学习祖国语文成为超越专业教育、打破功利目标的重要途径。

经过30多年建设,大学语文课程已成为全国高校一门重要的大学公共基础课。但是,徐中玉始终清醒、谦逊,并反复强调,“兹事体大,责任很重”“到现在不能说我们已经做得很好了,方法已经很合理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在他和同仁们的不懈努力下,这本教材得到不断充实和完善,迄今已更新至第十一版,发行量达3000余万册。

翻开最新一版教材,十二章各有主题,比如:“仁者爱人”一章,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胸怀天下”一章,有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故园情深”一章,有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而最后一章“诗意人生”,出现了徐中玉的老朋友、早他两年而去的钱谷融所写《我的自白》,这也成为全书的终篇。

“徐先生的著作陈列在那里,他巨大的学术成就有目共睹,我要说的是徐先生的贡献远远超出学术之外。”南帆说,“我们与徐先生的距离仍然那么大,但是,我们明白了努力的方向。这个意义上,徐先生是我们永远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