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建设成为应用型高校发展新引擎

上海健康医学院走出健康人才培养智慧提升之路

来源:解放日报 日期:2019-05-14
“它非常轻便,质感非常柔软,你戴着它不但可以洗澡,甚至游泳也没有问题……”,在4月26日举行的第十六届上海教育博览会的职业体验区,一位身材高挑的姑娘正自信流畅地介绍上海健康医学院‘护心贴’心脏疾病及心脏健康诊疗管理平台。她叫赵楠,是这个研发项目的主要团队成员。别小看这个看似简单的“软贴片”,它不但简捷易用,还拥有医疗级心电自动分析软件,可以实现远程诊疗、全流程心脏健康管理及医患互动。凭借它,前不久她的团队一举获得了iCAN原创中国精英挑战赛特等奖,接下来还将代表中国赛区前往德国参加国际总决赛。

这仅是上海健康医学院学生参加诸多全国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获奖的一个案例。

在“人工智能+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上海健康医学院如何理性选择新的逻辑路径与发展空间,创新性开辟一条异于传统的路——健康人才培养的智慧提升之路?

顶层设计 落地应用

基于历史机遇和现实挑战,作为全国首家以健康命名的医学院,定位于“应用型、特色性、国际化”的办学目标,人工智能正成为上海健康医学院强力关注、聚焦突破的切入点。

“十三五”期间,依照学校建设发展的思路和目标,对接好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三五”目标任务,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聚焦于智慧校园建设,推进“一体系四平台”的建设,以基础设施及支撑体系建设为关键,边建设边调整,开拓信息化基础环境发展格局;以统一融合、智慧应用、综合管理、可视化平台等四大平台建设为建设重点,注重规范数据标准,深入推进数据整合共享和服务,制定并推行一系列标准,将共性需求通过平台化实现,充分共享;以高度集成的资源管理和数据管理实现资源的有效应用,为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决策提供有力支撑,探索建立安全有效的可持续保障机制,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提升全校师生的信息素养,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互联网+健康”的云化智慧校园。依托技术领域高起点高标准的实施落实,依托学校医教协同、产学研用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等办学成果显著领域内教育信息化的创新服务,实现智慧校园建设居于国内院校前1%行列的战略发展目标。

提升专业 培养人才

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技术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

校长黄钢教授表示,教育教学要全面推进智能化,学校所有专业建设要对接《中国制造2025》,以健康为目标,以人工智能为路径,以传统学科为基础,着力打造“智能新医科”和“健康新工科”。

2018年,按照新工科智慧人才培养标准与要求,上海健康医学院开始培养面向健康医疗领域的大数据技术应用人才,开办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确立了多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医疗健康行业,输送既懂医学,又懂得数据科学,掌握大数据采集、分析、挖掘、管理等方面技能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在医疗器械、医学影像等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中,贯彻“医工结合”、“人工智能”、“产教融合”等新时代元素,建设企业参与率达100%,企业导师占教学团队比例超过50%,联合企业申报并获得专利69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市级教学成果奖6项,赋予了学校“新工科”发展的智能新内涵。

同时,以学科建设带动人才培养,目前正在开展的国家最高级别科研资助课题——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消化内镜手术机器人整机系统集成及控制策略研究”课题,以课题组的方式指导学生参与课题,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各级各类的学科竞赛活动中,学生团队屡获佳绩,如2019年iCAN原创中国精英赛中,学生团队取得了“特等奖”的好成绩,今年6月将赴德国柏林参加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在2018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大赛获得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等等。

教学管理 智慧全程

上海健康医学院的教育教学中处处有“智慧”:

智慧教学。医学基础部的互动实训中心,将器官系统教材中的各种人体标本与虚实数字解剖教学以及VR、3D解剖技术虚实结合、理实一体,将问题导向的学习从讨论式转变为身临其境的问题解决,将枯燥的“教”转变为有趣的“学”,将被动的“学”转变为主动的“习”,将记忆的“知”转变为拓展的“识”的建设理念。另外,“混合式”金课助力教学水平提升。通过与“智慧树”等业界优秀代表的合作,建立健康树下课栈,引入优秀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场景,不断将“混合式”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智慧运行。在线课程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培养创新能力,学校需要美育、哲学、历史等人文社科艺术修养方面的课程;而培养价值观和文化自信学校需要中国传统文明精髓的课程。每学期学校都会引入60门左右的名校通识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形成了抢课的热潮。在引进北大等学校优质课程的同时,学校也在打造具有特色的优质在线课程,《健康之美》通过网络和直播课堂传递着上海健康医学院浓浓的医学人文情怀,《护士人文修养》上线短短几个月,已有全国各地20余所学校3000多人次学习。

智慧工具。从直播互动教室、翻转课堂工具到智能考场。学校拥有W100和W205两间远程沉浸式直播互动教室,在这里自动录播已成为了过去式,直播互动成为了主流,教师在讲台上就可以面对面回答异地在线学生的提问,为学生交流和同堂切磋搭建了平台。

总体上,基于现代化管理理念和互联网信息技术,学校实现教务信息管理一体化,包括课程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排课管理、学生管理、选课管理、成绩管理、考试管理、教材管理、实践管理、教师门户和学生门户等功能。同时增设学籍证明、成绩单自助打印系统,实用的信息化管理手段为学生、教师及管理人员提供更快捷的服务。

主办论坛 引领发展

仅从2018年末到今年初,从第三届中国医学模拟教学联盟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健康医学教育PBL联盟大会,到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2019年工作会暨首届大健康大数据与人工智能(AI4H)峰会,上海健康医学院就成为一系列高规格峰会东道主。

一批来自欧美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台湾等地的医学专家来沪参加中国医学模拟教学联盟大会,并加入这样一个针对灾难医学的实践教学工作坊。他们见识了位于上海健康医学院俗称“未来医院”的实践教学中心,中心目前建有四大功能实践区:灾难和院前急救模拟实践区;社区诊室及OSCE考场;康复和居家照顾;生命科普及母婴。

论坛式的大会,也是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的载体和抓手。上海健康医学院邀请欧洲模拟医学协会(SESAM)理事Lukas Drabauer来校参观并指导,并正式开启SESAM认证工作。

校园应用 服务师生

依托智慧校园建设平台,学校“E办事服务大厅”与微信门户“i-健康”,从服务场景出发,重新梳理了师生事务的办事流程,为学校“一门式”服务建设的“最多跑一次”提供线上办理的基础支撑保障。在事务中心页可通过分类查询、搜索框查询和首字母查询来查找并开启业务的线上办理、流程历史记录查询、服务机制反馈和评价等。

“标配”的校园一卡通系统全面运行以来,已基本实现校内“一卡多用、一卡通用”的功能。校园卡分为教师卡、学生卡、临时卡,校园电子卡。其中校园电子卡,通过支付宝领取,手机交易,使用便捷。校园卡可在校园内一卡通商户刷卡消费,包括食堂、浴室、开水箱、面包房、超市、图书馆、宿舍楼等场所门禁、体育测试、医务室等。

至于数字迎新,是新生开启大学生活的第一把钥匙。学校迎新工作不但进一步精简了报到流程,还首次启用了“刷脸报到”,还启用了企业微信号上面的“移动迎新”应用。与之异曲同工的还有各类大型会议的人脸识别签到系统。

智能科技 安全保障

目前,学校在主要出入口、重要路段安装4K监控探头,实现4K移动式管理;完善校园人员、车辆轨迹跟踪分析系统;利用“无人机”空中巡查,在特殊时段(迎新高峰等)实时观测三校区路面车辆、学生情况。通过现场实时画面合理调配人力、引导车辆停放,安保人员传统路面指挥协调带来了由“平面”到“立体”调度的全新变化;全市高校首家研究和应用门岗、巡逻机器人,具有激光、GPS定位、身份识别、车辆识别、有毒气体探测、热成像(温度检测)、烟雾探测、自动向导、咨询对话等功能;采用安保人员(巡逻)与“智能巡逻机器人”参与的巡逻方式对校园进行不间断巡逻,实时动态全程记录校园道路情况,通过无人机和智能巡逻机器人巡查设备数据采集及分析,尝试从传统简单模式向智能、立体数字安全模式突破。

过去的四年,上海健康医学院倾心投入、精心打造,已建成具有业内影响力的基础医学互动与实践中心及健康互动实践中心等系列虚拟仿真实践基地。还将继续大力建设无纸化图书馆等系列引领示范性的基地,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物联和人工智能等融入实践中心和师生学习互动空间的建设中。通过探索新技术应用提升新教育的内涵,关注人类与人工智能及设备在教育中的融合,增加模拟及虚拟场景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上海健康医学院正在走出一条健康人才培养智慧提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