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两名思政教师作为发言代表赴京,这场座谈会让她们感到大大增加了底气、提升了士气

“总书记给我们上了两小时思政课”

上海“中国系列”品牌课程正逐步向中小学延伸,成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亮点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徐瑞哲 日期:2019-03-19
■本报首席记者 徐瑞哲

“如何做好思政教师?总书记提了6条要求。”“怎样上好思政课程?总书记讲了8个相统一。”从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级讲师陈果,到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级教师陈明青,这两位女教师昨天作为沪上学校的发言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可以说,总书记给我们上了一堂两小时的思政课,真是大大增加了底气、提升了士气。”

思政“金课”离不开各科良师

“蒙以养正,圣功也。”总书记在会上的又一次用典,让陈果印象特别深刻。在陈果看来,这句出自《周易》的话,说的是如何在教育中使人“诚意正心”。她告诉记者,“立德树人是我们的根本任务,教师自己就要立德为先,方能以德服人。”

如今,此话落实到思政课,其质量关键取决于教师。网上人称“思修女神”的青年教师陈果,因讲授思政理论必修课之一《思想道德修养》而成名。同样来自复旦马院的高国希教授也在座谈会现场,对于总书记提出思政课教师要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家,他认为:“这是非常高的要求。”高质量的思政课,有术、有学、有道,政治性、思想性、专业性连接一起,学术含量不亚于任何一门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

眼下,沪上“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首创成功,这些“金课”离不开良师。“中国系列”不仅让“网红”教师主讲,也请书记校长、院士专家走上讲台,还吸引了校外政府官员、企事业单位的行业名人为课程当纲,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熔炉”,很多大学生直言就是冲着上课老师来选课的,“每次听课都要提前很久入场,不然只能站在过道上。”

从复旦“治国理政”到上大“大国方略”,以及“中国智慧”“中国道路”“锦绣中国”“法治中国”“大国安全”“绿色中国”“健康中国”“体育强国”“信用中国”“奉献中国”……它们立足各校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牢牢把握时代发展主题,切中学生关切的现实问题,已形成覆盖全市所有高校的60余门“一校一特色”系列课程,并陆续以精品在线课程形式服务全国师生,甚至部分课程已向留学生开放。

“大中小学”一体化有亮点

作为一名从教21年的政治课老师,陈明青目前从华师大一附中所在的虹口区流动到远郊支教,在浦东国际机场旁的江镇中学带教毕业班。全校高三只有两个班,近半学生都选考了政治,她由衷高兴,更感到责任重大。

在京座谈中,陈明青清楚记下,总书记先后至少3次表达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域的“大中小学一体化”。“不能让学生变老,而要让自己变年轻。”陈老师精神振奋地告诉记者,铸魂育人、立德树人,每个学段都有“责任田”,都有“一段渠”,同时又要从小到大、一以贯之。“高中教学上承初中、下接大学,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应当大中小学一体化设计,扣好人生一颗颗重要的扣子……”

陈明青既“瞻前”,也“顾后”,并受益于此。去年12月4日“国家宪法日”之际,她和沪上大学、初中、小学思政课的同行一起,围绕“宪法与美好生活”主题进行集体备课,组织教学观摩,突出各学段教学重点,“小学讲规则意识、初中讲法律观念、高中讲宪法内容、大学讲法治精神”。同样让陈老师兴奋的是,上海高考综合改革调整“指挥棒”,将社会实践情况纳入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校内外合力育人、开门办思政的力度越来越大,“综评”正向上游延展。

在上海,中小学“学科德育”与高校“课程思政”越发相通相融、同向同行。记者从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了解到,上海高校的“中国系列”品牌课程正逐步向中小学延伸,成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亮点。通过在全市大中小学各学段开设“中国系列”,力求及时将党的创新理论以及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转化为适合各个学段特点的课程体系,厚植于学生脑海与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