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盲道”何时通

来源:解放日报 日期:2018-12-03
■本报记者 雷册渊 整理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世界残疾人日”。来自中国无障碍研究会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视障群体约有1300多万人,有近五分之一的视障者认为“互联网产品很难用”。有人担忧,当新技术将残障人士排除在“红利分享者”之外时,他们的“弱者”烙印,会因其与普通人在技术惠泽层面的沟壑而不断加深。

那么,“信息无障碍设施”是什么?在城市无障碍设施不断被提及、被完善的今天,存在于虚拟世界的“无障碍”又该如何建设?

一半视障人士没有信用卡

如今方兴未艾的互联网、人工智能科技,对残障人士意味着什么?

大数据、人工智能及新材料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新技术发展,会否带来跟社会贫富强弱差序对应的“信息鸿沟”?《未来简史》作者赫拉利就曾分析道:当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日臻成熟,人类将面临自进化成智人以来最大的一次改变,机器将取代人承担更多的工作,绝大部分人将沦为“无价值的群体”,人类差距也将报复性地再次扩大。

这无疑是种警醒:科技发展,很可能拉大贫与富、强与弱之间的差距,而残障人士兴许也会因为无法搭上“互联网+”等技术革新便车,导致其境遇更趋弱势化、边缘化。

来自中国无障碍研究会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视障群体约有1300多万人,有近五分之一的视障者认为“如今的互联网产品很难用”。有人担心,当新技术将他们排除在“红利分享者”之外时,他们的“弱者”烙印,会因与普通人在技术惠泽层面的沟壑而不断加深。

根据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提供的统计数据,中国的视障群体中有52%没有信用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银行要求持卡者本人签字。这对健全人来说轻而易举,但视障群体大多无法独立完成,并因此被银行拒之门外。

如今,很多金融理财业务都可以通过网络、手机APP办理,而正如银行网点门口需建无障碍坡道、铺设盲道以便残障人士进入一样,网络、手机APP也需要设置相应接口、进行信息无障碍优化,便于残障群体和健全人一样平等地享受互联网金融等信息服务。

“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我们也希望能像普通人一样网上购物、网上约车,甚至上网学习、工作,共享互联网时代的‘福利’。”一位视觉障碍人士说。

在此背景下,让新技术开发也遵循“无障碍原则”,乃至专门为残障人士生活便捷化提供服务的话题,为越来越多人所提及。因为这既能为残障人士打通“信息盲道”,更能让科技进步加载“人文芯片”,真正惠及大众。

美国已有数百起法律诉讼

“其实,关于信息无障碍的技术标准,一直都是有的。”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首席专家张昆介绍说,相关的国际标准,早在20年前就已经开始创建。

1994年,万维网的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创立了万维网联盟“W3C”。作为Web技术领域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国际中立性技术标准机构,“W3C”早在1997年2月就成立了Web无障碍推进组织,开始制定一系列关于Web无障碍的标准、规范、检测方法和技巧,并与世界各地的政府、企业等机构携手合作,在全球范围推广信息无障碍的标准。

在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中,也有类似条款。比如,2008年修订通过的《残疾人保障法》、工信部于2012年更新的《网站设计无障碍技术要求》、国务院2016年颁布的《“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以及前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实施的《公共信息导向系统基于无障碍需求的设计与设置原则》国家标准中,都有涉及信息无障碍的内容。

遗憾的是,虽然公布了相关规定,其中却很少提到违反规定后的惩戒措施。由于缺乏法律约束,对于很多机构尤其是企业来说,进行信息无障碍建设并不是一种必须,而成了加分项、选做题。尤其在前期开发阶段,不少机构都会选择性无视信息无障碍的建设。

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包括中国香港等地区,残障群体使用信息资源的无障碍和平等化同样被写入了相关法律法规。在无障碍方面没有做到位的企业,不仅将面对诉讼的麻烦,还极有可能要接受严苛的惩罚。

美国已有数百起关于无障碍技术的法律诉讼,诉讼对象不仅包括信息化产品、服务的提供商,也包括公共实体服务的提供商,比如梅西百货、美洲银行、迪士尼乐园等。

在这种压力下,相关机构不得不从建设之初,就主动考虑信息无障碍。这当然会增加相应的成本,但如果迟早要做,不如做在前面。就像一座居民楼,如果在建设之初没有电梯,后来又不得不加装电梯,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成本,还有可能破坏基础结构。

人人都是信息无障碍的受益者

“人们还是对视障群体不了解。其实,我们不仅多数都有工作,而且不少人都在创业,难免需要跟金融机构打交道。”合肥市蜀山区盲协副主席岳雷说,现有的网银和理财APP,虽然多数业务也能在家人的辅助下完成,但还是希望能实现视障人士完全的独立操作,“毕竟理财直接关系到隐私问题”。

除了理财需求以外,视障人士也常会有办公管理和社交等需求。据业内人士透露,智能移动办公平台“钉钉”的信息无障碍改造,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而此前就已涉足信息无障碍建设的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也在利用最新的技术完善旗下各产品的无障碍优化,比如利用大数据强化将图片转换成文字的OCR识别功能,能提高它的描述准确度。现在人们热衷在社交媒体上互相转发的截图,此前对盲人来说,很难搞清截图内容是什么,但现在借助更精准的OCR功能,盲人也能读出截图中的文字和信息。

“科技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公益。”当下已有一些技术在做推进信息无障碍的“增量”:如电子保姆、智能仿生手、智能导航盲杖、读屏软件、应用3D打印技术的前臂肌电义肢、盲人版打车软件等。这些“技术助残”手段在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方面的作用,着实不容小觑。

目前,信息无障碍的研究主要基于帮助四类群体跨越障碍:视障、听障、肢体障碍和认知障碍,但研究却不仅限于服务残障群体,而是所有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因为衰老、突遭伤病或语言不通等,面临一定的信息获取障碍。信息无障碍建设不仅可以满足残障群体的需求,健全人也同样能够享受其便利。

“就像无障碍坡道,虽然是为使用轮椅的残疾人设计的,但是推婴儿车、购物车的健全人也可以使用,无障碍坡道可以为所有人提供方便。”张昆举例说,“当你到了语言不通的国外,如果信息无障碍做得不好,你无法通过图标识别公交等市政信息,那你立刻也会变成‘认知障碍’中的一员。这时你还会觉得信息无障碍与自己无关吗?”

  (本文综合自澎湃新闻、《新华每日电讯》《人民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