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60年人类见证了数不胜数的科技进步,而今AI的快速发展将带来什么?与会嘉宾如是说——

看人工智能时,我们看到光明的未来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张杨/刘锟/李晔/任翀/舒抒/张煜 日期:2018-09-18
人工智能大会上专家热议“赋能”

AI与传统产业将再无明确边界

■本报记者 张杨 刘锟 李晔

AI这个行业并不存在?大数据并不能体现AI的真水平?在昨天开幕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以及美国的三位教授,对于人工智能分别发表了不同的见解。

汤晓鸥:以AI发展赋能百业

商汤科技创始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汤晓鸥提出了“大爱(AI)无疆”的概念。在他看来,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没有明确的边界,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实现赋能各大不同行业。

“并不存在 AI这个行业,只有‘AI+’这个行业。AI需要与传统产业合作,这种关系是结合、赋能,而绝不是颠覆。AI的价值是帮助传统产业提高生产效率,解放生产力。”汤晓鸥坦言,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首先需要全面了解不同的传统行业,和各个企业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同时又需要自己迅速成长,成长到一定规模,才能和对手谈判、合作。“短时间内成长为几千人的公司,这个时候,公司的管理、公司的文化就变得非常重要,如果连公司的管理和文化都没有,生存下去就是问题,更不要想如何挣钱、如何与别人合作了。”

除了赋能百业,他还指出了“无疆”的另一层含义: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全世界的智慧,全球企业、机构应该加强合作,打通AI学术研究的国界,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突破。

吴恩达:小数据才是真水平

在大数据红红火火的当下,Landing.AI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客座教授吴恩达却直言:“数据当然是越多越好,大数据行业为AI提供了很多种方向和可能。但是,在农业、制造、医疗等领域的部分应用场景中,如果你手头只有100张照片,该怎么办呢?”

吴恩达将这种数据的缺乏称为 “小数据”。他想强调的是,大量人工智能团队在拥有海量数据的前提之下,能够将神经网络识别做得非常出色。但如果出现只有100张照片的情况,真正出色的人工智能技术依然能达到大数据相同的效果,这才能体现这个AI团队的真水平。

此外,吴恩达还提到模型完善技术。他举例说:“有这样一种现象,你在模拟环境训练一个人工智能模型,而一旦其语言、环境等场景发生改变,应用效果就不如模拟时那么好。比如训练一个人工智能模型去做X射线,但真正把这个模型放到医院中去,就会涉及到医院不同的机器,还有病人拍照时姿势的准确性等,受到这些因素影响,其普适性就会大打折扣。到了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模型完善技术,这是真才实学的比拼,最好的AI团队的技术优势便会凸显出来。”

吴志强:上海要做AI策源地

上海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应该保持怎样的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表示,上海应该成为人工智能的策源地、试水区和中心地。

吴志强认为,上海在人工智能领域有深厚的人才积累,与全世界的交流联络也很频繁,各种关于人工智能的思想在这里交汇、融合、迸发,比如上海世博会就曾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因此上海应该成为人工智能概念、理念和思想的策源地。

同时,吴志强建议,上海产业资源丰富,理应成为各产业更新AI应用的试水区,并以此提升整个长三角地区的服务水平。

“上海在城市管理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形成了一套精密的管理体系。”吴志强指出,上海应该积极将人工智能与管理经验相结合,探索出一套新型城市管理体系,就此成为人工智能管理体系世界的中心地。

吴志强还透露,目前正以智能小镇为原型载体,探索怎么让整个城市智能起来,并可以根据数据不断学习自我迭代。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

如今的人工智能是人和物智能化运行

60年前,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人的行为,将其称为人工智能;60年后,人们已经认识到机器的智能和人的自然智能在本质上完全不同。需要将两者融合,才能变成更强大的智能体,为人服务——这也是人工智能2.0时代的主要方向。

■本报记者 任翀

在昨天召开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组长潘云鹤发表主旨演讲指出:人工智能走向2.0时代,大数据智能、群体智能、跨媒体智能、人机协同智能、自主系统智能等五大领域将迎来全新发展。

2.0时代具有新特征

潘云鹤指出,人工智能正遇到60年来的全新变化。一方面,中国对人工智能的应用出现大量新需求。比如,智能城市考量一个城市如何巧妙运行;还有人工智能在医疗、交通、游戏等领域的应用也是60年前没有想到的。总而言之,如今的人工智能不是一个人的智慧,而是一批人和物集合的智能化运行。

同时,人工智能正遇到60年前不曾遇到的发展环境,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带来了全新的信息环境。人工智能必须改变,才能充分利用这样的信息环境,做出新的智能行为。

此外,人工智能的发展目标也发生了变化:60年前,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人的行为,将其称为人工智能;60年后,人们已经认识到机器的智能和人的自然智能在本质上完全不同,机器的智能在某些方面比人更聪明,但人的智能也是机器无法提供的。所以,需要将两者融合,才能变成更强大的智能体,为人服务——这也是人工智能2.0时代的主要方向。

潘云鹤说,人工智能迈入2.0时代还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世界本来是二元世界,即人的社会空间“H”和物理空间“P”;但近年来增加新空间“C”,即虚拟空间Cyber Space。在此前的30年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通过书籍、会议等进行交流,但相关信息的产生依附于人类,没有单独成为空间;而现在,有了传感器、摄像头,很多信息直接来自于物理世界,绕过人类,形成虚拟世界,也成为新的信息空间。

“大数据如果不走向大知识,对人类的应用十分有限。”潘云鹤说,面对信息流发生的巨大变化,需要有新的研究,经济、伦理、人口等领域都迎来新规律。要认识这些规律,必须使用新方法、新计算,而这些也是人工智能2.0的产物。

2.0时代技术露端倪

潘云鹤认为,人工智能2.0时代的很多技术已经露出端倪,很多企业已经用大数据技术产生新的经济效益。

比如,在大渡河上有10个水电站,总体落差达到2000米,相关管理公司总共建立了105个水温监测点,并结合国家气象中心、美国气象中心等海内外的气象观测数据,对水电站进行统一调度。去年,通过对三个水电站实现统一调度,增加发电量1.2亿千瓦;在去年和今年的汛期,又运用大数据智能,提前预报方案,实时调控不同水电站的水位,最终实现了所有水电站安然无恙,而且“大洪水大发电”,增加发电3000多万千瓦。

人机增强智能也有很多具体的应用案例。在人机协同手术方面,浙江大学附属医院采购了两台人机协同的 “达芬奇手术刀”,在手术中医生能看得更清楚、开刀更精准。还有大疆无人机的新产品应用了虚拟现实技术,使得站在地面的人可以借助飞在空中的无人机实时俯瞰地面,而且通过人的头部扭转直接控制空中的无人机,从不同角度观察地面。这一产品如果连上知识库,可以获得更大的应用空间。

盲人眼镜则是人机协同智能的体现。智能眼镜能自动判断前方是否有障碍以及障碍的具体位置,然后将这些信息变成声音,送到盲人耳边,引导效果比导盲犬好,眼镜的价格也比训练和配置一条导盲犬便宜。

潘云鹤在最后提醒说,以往的人工智能将机器人作为重要发展方向,可机器人的核心是人工智能,而不是外形是否像人。所以,与其制造模拟人的机器人,不如为机械进行智能化升级。人工智能要发展的是自主智能系统,“不是模拟人的行为,而是模拟人的智力”。

图灵奖得主罗杰·瑞迪

技术的伟大之处在于改变现有的生活

语音翻译技术这一发明最伟大的并不仅仅是帮助受过教育的人群顺畅交谈,更重要的是帮世界另一半从未接受教育、不具备读写能力的人们进行交流,让这些原本处于在金字塔底端的人们将因为这项技术彻底改变现有生活。

■本报记者 舒抒 张煜

在昨天上午举行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主论坛上,图灵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罗杰·瑞迪表示,人工智能的未来应该是乐观的。“很多人提到人工智能会想到‘世界末日’,但我看人工智能时,看到的是光明的未来。”

罗杰·瑞迪指出,遥想20世纪初,今天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物,如汽车、电力、收音机、电视机和互联网等,在那个年代都不存在。但在过去60年,人类见证了数不胜数的科技进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计算机技术的诞生,紧接着人们发明了互联网、智能手机,这些创新改变了世界上大多数人的生活。

语言交流将再无隔阂

罗杰·瑞迪相信,人工智能在未来50年至100年的时间内将会积极乐观地发展。其中一项发明已经实现了,就是语音翻译技术。通过这一实时交互翻译技术,中国人可以用母语与印度人流畅地交谈,而印度人从转换器中听到的就是同步翻译的母语印地语,由此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将再无隔阂。

“但这一发明最伟大的并不仅仅是帮助受过教育的人群顺畅交谈,更重要的是帮世界另一半从未接受教育、不具备读写能力的人们进行交流,让这些原本处于在金字塔底端的人们将因为这项技术彻底改变现有生活。”罗杰·瑞迪举例表示,正如马云大力发展的电子商务技术,如今已经面向所有不具备读写能力的用户。除此之外,通过语音交互翻译技术,这类人的教育和娱乐需求也能得到满足,还能正常阅读报纸、消费购物、完成交易,乃至更深层次的交流,使用银行卡,进行线上投票……“所有这些‘先进’的服务都将彻底向未接受过教育的人士敞开。”

资料显示,语音翻译技术在2012年由微软率先提出,并于近年来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是,目前世界上仍有上百种语言暂时无法被纳入这项技术,人类还需要一些努力和时间去实现。”罗杰·瑞迪表示,一旦所有的语言被纳入这项技术,世界也将更加紧密,互联网使用者的数量也将成倍增长。

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如果互联网用户数量翻倍,则互联网的经济活动产出就会翻三番。随着整个世界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越来越活跃,世界GDP也将因此增加3至4倍。目前,世界GDP体量大约为100万亿美元。罗杰·瑞迪预测,在接下来的20年内,世界GDP总量将增加至1000万亿美元。“而这一增长动力正是来自人工智能的赋能。”

须设置监管秩序和规则

那么问题来了,还有哪些技术将被发明?罗杰·瑞迪认为,认知放大器将是近期大力提高人类能力的重要发明。如果已经初步掌握了一项技能,那么认知放大器将帮助人类用更快速度和更低成本成为这项技术的“达人”。“原本人类需要花一天时间完成支付账单、回复电子邮件等一系列琐碎的日常事务,利用认知放大器只需一小时就能完成。”

“认知放大器能够不断学习。”罗杰·瑞迪表示,虽然眼下的智能手机尚且无法进行自我学习,更无法展开深度学习,但是人类已经掌握了机器学习的相关技术。一旦人类将这一技术投入应用,人类各方面的能力都将得到迅速提升。他预计,2至3年内,认知技术的迅速发展就会对人类生产力产生显著提升。

不过,人类也在20世纪见证了两场世界大战的爆发。“但这些战争所导致的死亡并非因为科技,而是因为人类自身的问题。”罗杰·瑞迪表示,因此,当人类展望未来时,必须保证有法律、规则和监管,以及对社会的领导。在他看来,只要人类为人工智能设置相应的监管秩序和社会规则,防止错误重演,那么当人类在遥远的未来回望现在,就可以相信科技为人类带来的是更多的正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