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人工智能浪潮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李晔/张杨/马嘉悦/刘锟/张煜 日期:2018-09-16
“让人工智能喜欢上你?这个可以有”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冯建峰 ■本报记者 李晔

如今人工智能热得发烫。但正如国家 “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冯建峰的一个形象比喻——“机器人能客观地算,但它不会越算越喜欢你。”让机器从感知走向认知,具备人脑所拥有的高级语言和情感,正是他的孜孜以求。

Q 类脑智能研究看上去很玄。人脑的喜怒哀乐、心血来潮真能捉摸?

A 也许我这辈子都无法将人脑运作机制研究透彻,但科学就是这样,每迈出哪怕微小一步,都有一小步的欢喜。譬如,追求奖励,避免惩罚,这是人类情感最基本的过程,而我们团队针对中国、美国、英国的1万多例具有抑郁症问题的人群试验发现,有抑郁症问题的人对奖励很不敏感,对惩罚又太过敏感。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我们已发现这种变化在人脑中具体的发生位置,相关结论已发表于全球精神疾病顶尖期刊《大脑》。此后,加拿大团队即尝试针对性治疗,并于今年发表论文称,治疗对50%的抑郁症病人有效。

正是基于这一重大发现与突破,我们继而设想,将人的认知、情感与机器的感知计算相结合,将做出许多对社会有效益的事情。可以想见,如果将这一机制运用于深度学习,那么同样执行一项任务,就能比原先执行得更好。

Q 你1981年进入北大数学系,第二年就辅修了生物,1996—2000年就职于英国剑桥Babraham生物所,获永久职位,这样的学科交叉,对类脑计算意味着什么?

A 我认为这一巨大反差正是类脑计算所必要的。目前所有关于人工智能主流科研成绩,都不是发表于计算机杂志上,而是认知科学杂志。其二,人工智能领域两位 “大咖”,“深度学习”的创始人杰弗里·辛顿、“阿尔法狗”的创始人德米什·哈萨比斯,前者本科是剑桥心理学系,博士为计算机系,后者恰好相反,本科为剑桥计算机系,博士读的是神经科学。对于类脑计算的信心也在于此,因为我们能集聚世界一流的生物学专家,如剑桥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特里沃·W·罗宾斯,牛津神经科学代表人物埃德蒙德·T·罗尔斯等,我们都保持了几十年的密切交流和合作。

Q 这一波人工智能热潮中,包括你在内,有大量在欧美工作生活多年的科学家纷纷归国,形成了“科研回巢”,其背后的动力是什么呢?

A 中国有大批致力于科研的优秀青年学

生,有丰富的研究样本和数据量,有全球领先的基础科研投入增长率,这都是“科研回巢”的动力。我和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一起做了个“全脑计算”梦,今后,一台普通计算机、一台类脑计算机,外加一台量子计算机,每天早晨起来,就能将你一天的情感走向和决策设定好了。这并非痴人说梦,而是正在逼近的现实。更关键在于,这将发生在中国、上海,这里有世界级的课题,有我们大显身手的舞台。

“理想定位是帮助人类不是取代人类”

■中国科学院院士 何积丰

■本报记者 张杨 实习生 马嘉悦

人工智能是否真的会取代人类?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院长何积丰表示,人工智能的理想定位是帮助人类、提升人类,但想要达到深度应用的程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Q 不少影视作品都描绘了未来人工智能

取代人类的景象,这一幕真的会发生吗?

A 我们对人工智能的理想定位,是更好地帮助人类,而不是取代人类。实际上,任何新技术出现后,相关部分工作岗位的劳动力都会面临升级换代,这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

很多时候,与人对接的工作还是需要人来做。因为人工智能没有感情,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需要互信,这种感情交流的过程人工智能还很难做到。所以我相信,很多柔性服务还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此外,类似现在金融行业智能投顾的服务,未来应该会和人类投资顾问并存,且相辅相成。

Q 目前人工智能的技术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未来的突破点在哪里?

A 现在人工智能还缺乏不少人类的能力,比如人类能够思考、推理和预测,如果让其对某件事、某个人形成看法是不可能的。

因此未来一个关键的突破方向就是类脑研究,我们希望通过“取长补短”,以人工智能来增强人类本身的技能。未来可以尝试根据人类的感官表达来探究人脑的想法,比如人们一直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通过眼睛的变化来研究人脑的思维就是一种可能。此外,人类与人工智能的自然沟通,也是另一个突破方向。

除了技术研究的突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行业内学界、业界和投资界这三个群体的互动交流几乎是零。懂投资的人很难去弄懂技术,而如果不懂技术,那么投资的可能性又非常小。所以此次的人工智能大会是个很好的开端和突破。Q 如今人工智能已开始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少人担心,人工智能到底安全吗?

A 首先要承认,目前的人工智能产品还不能说完全安全。举一个例子,目前语音识别准确率已经可以达到98%,但假设在关键领域用语音发命令,如果机器不能100%听懂,那该项命令就无法发出,因为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同时,人工智能的背后是机器学习技术,但关键问题在于,这一技术体现给老百姓的形式是个黑盒子,换句话说,人们根本不知道它如何工作,这就存在一定风险。因此人工智能的可分析性很重要,这就像用药,如果不清楚成分,医生肯定不敢用。

但需要明确的是,现有的安全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人工智能。就像汽车发明以后,驾驶不当就会肇事,但这并不代表新技术不好。所以我们既不能过分夸大人工智能的好处,也不能认为它很邪恶。

“我国有望在该领域制定游戏规则”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 毛军发■本报记者 刘锟

当前,上海面向全球吹响打造人工智能高地的号角。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毛军发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上海人工智能要素资源丰富,人才、数据、应用场景、产业集聚、资本是上海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主要优势。

Q 目前欧美日以及中国都在制定政策规划推动发展,中国在这一轮人工智能发展中将处于怎样的地位?

A 从技术层面看,本轮人工智能浪潮的驱动力是算法 (Algorithm)、大数据(BigData)、算力(Computing)的综合推动。业界将这三者简称为“ABC三要素”。人工智能有望成为我国制定国际游戏规则的技术领域。在算法方面,据统计,近几年来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工智能相关论文是中国的学者发表的,这形成了人工智能研究和产业应用的人才基础。在算力方面,我国拥有太湖之光、天河二号这样名列世界前茅的超算系统,而且我国智能手机的普及率超过很多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发展人工智能具有很强的硬件基础。大数据方面,相对欧美日等国家,我国不仅拥有更多的“冷数据”(包括人口、地理等静态数据),而且“热数据”(比如交易、诊疗等动态数据)更加多样,大数据优势将促使我国形成特色。

Q 今年初由您领衔,上海交大成立的人工

智能研究院将完成怎样的使命?

A 根据《中国教育报》2018年的报告,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人。我国迫切需要探索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拔尖人才和交叉应用高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面对国家和上海市的战略部署,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上海交通大学集聚校内外资源,于2018年1月18日在闵行校区揭牌成立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打造人工智能跨学科研究高地。我们正积极与上海市、徐汇区政府、闵行区政府等开展校地合作,对接国家战略,促进学科发展,夯实人工智能科研基础,开展产业升级,提供公共服务,建立人工智能跨学科人才培养基地与人工智能国际研究中心。

Q 这一轮人工智能浪潮如何才能真正持续、良性的发展下去?

A 我们注意到经过2015—2017年的人工智能投资热潮,资本市场已经开始降温,甚至有人已经预言人工智能的资本寒冬即将来临。但我认为,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技术研发不应该有寒冬。

如果说近期可能会有资本投入的低谷话,这对那些能够在技术上坚持不懈的企业反而可能是机会,只要挺过去,很有可能造就伟大的人工智能企业,“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就像BAT都是从互联网泡沫后坚持下来并高速成长为互联网巨头。小到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国家,人工智能浪潮要持续、良性的发展下去归根结底要靠技术创新。

“商汤技术将刻上更多的‘上海印记’”

■商汤科技首席执行官 徐立 ■本报记者 刘锟

去年11月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平台公司商汤科技牵手上海,推进人工智能生态圈建设。对于当下人工智能发展人才、资金以及保持领先的技术等方面,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徐立又有怎样的见解?

Q 人才是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关键,当前

国内AI人才现状如何?

A AI人才目前面临的是全球性短缺。人才培养要求的不仅是政府层面不断推进,学术界、产业界等各方面的联合对于AI人才的培养也非常重要。

从创立之始甚至是更早期,商汤即依托于学术机构的强大研究能力和前沿技术队伍不断发展,造就了商汤科技中国AI原创技术高地的行业地位。目前,商汤建立了系统性产学研体系,与香港中文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共建联合培养实验室,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人工智能联盟等,不仅让高校人才深度参与工业界的技术落地研究,也保障了商汤科技人才供给。今年4月,商汤联合华师大、商务印书馆推出高中版教材,目前已在国内多所高中使用。未来商汤还会陆续发布初中、小学版教材,助力AI基础教育。

Q 在人脸识别领域,商汤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如何保证自身的不可替代性?

A 四年前,商汤人脸识别算法准确率首次超过人眼,到现在商汤做到的误差率仅亿分之一,安全性从4位密码提升到8位密码,能够在要求更高的应用场景如金融场景落地。

原创技术是决定商汤核心差异化优势的重要内容。形成核心差异化,一方面是“造脑”工具。商汤把所有资源都持续投入在原创技术长板的打造上。目前商汤拥有12000块GPU卡,不断投入的规模也已使得商汤算法迭代速度领先别人几个层级。

另一方面还得有“造脑”的专业知识。商汤科技拥有亚洲领先的深度学习研究团队,目前,商汤科技拥有2000名员工,其中150名拥有顶尖大学的博士学位。

Q 商汤对上海人工智能发展有怎样的期待?

A 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的潜能是非常庞大的。作为一种辅助性工具,AI价值得以实现的方式就是落地。目前,商汤与上海全面推进智慧城市不同场景的AI应用,打造智慧园区、建设研发创新中心等,实际上是对目前AI成果价值化的过程。未来,借助商汤与上海几大合作深入落地,在上海智慧城市规划下,我们原创技术的潜能将得到更多激发与释放。相信未来,商汤技术将刻上更多“上海印记”。

“未来世界最大的变数最大的机会”

■科大讯飞董事长 刘庆峰 ■本报记者 刘锟

人工智能的长期发展就跟互联网的发展是一样的,“人工智能+”将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接受专访时这样表示。

Q 人工智能将会率先在哪些领域实现大突破,带来大发展?

A 人工智能具有强大的赋能性。人机耦合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人机协同、“人工智能+行业”是未来人工智能最有希望做成的事。

Q 这一轮人工智能发展迅猛,特别是各路资本蜂拥而至,是否存在过热风险?

A 有些人认为人工智能已经过热了,我不同意这种看法。企业家们应该了解技术趋势,了解合作伙伴,踏踏实实地用人工智能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未来全世界最大的变数、最大的机会就是人工智能。如果中国人工智能能够在全球有话语权,我们就会站在产业链的主导地位上。

在人工智能领域,不是一个人跟一个人的战斗,也不是单个企业和单个企业之间的战斗,是一个体系和一个体系的竞争,是一个生态和一个生态的竞争。产业生态的好坏,建设的快慢,决定了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进程。

在我国,智能智造和机器人写进了“十三五”规划的科技创新重大工程之中。此时,需要有国家的创新机制,把产学研用力量整合起来,有应用的示范区域率先形成应用突破,从而形成规模,未来向全球推广。

Q 上海提出要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您认为有哪些优势?

A 目前上海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已达700亿元,形成了较成熟的产业技术和商业模式,智能驾驶、智能机器人等领域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同时,上海已初步形成创新活跃、开放协同的融合生态。未来,科大讯飞将持续扩大并优化在上海的人工智能业务战略布局,不断深化在深入教育、医疗、消费者、车载、智慧城市、司法、客服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即将召开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科大讯飞将举办“科大讯飞 AI+行业赋能发展论坛”,希望大家能够共同谋划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培育人工智能发展“新动能”。

“为制造业‘由大变强’注入新动能”

■新松机器人公司总裁 曲道奎 ■本报记者 刘锟

当机器人加上人工智能,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机器人将从1.0进入2.0时代。中国机器人领军企业——新松机器人公司总裁曲道奎,作为行业的一名老兵,对此有着独到的观察。

Q 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将给行业带来的变革?

A 机器人目前已进入2.0的智能时代,机器人2.0时代就是 “机器人+人工智能”。机器人不只是智能制造生产线中的一个载体和一个环节,而是成为了一个技术生态平台。这个平台可以加不同的东西,可以支撑不同的领域和行业,从而形成不同的颠覆和变革。最典型的是机器人+智能制造。这将使制造业更加柔性化、智能化。可以说,“机器人+人工智能”将解决中国制造业在推进智能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为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发展注入新动能。

Q 新松把上海定位为国际总部,有哪些考虑?

A 上海位于长三角经济圈的中心,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2017年,上海已在微电子、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类脑芯片、石墨烯等领域,推动了首批6个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上海的外资研发中心400多家,位居全国首位,其中世界500强企业的全球研发中心约占十分之一。同时,上海拥有强有力的城市核心动能、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品牌能力、以及集聚人才的能力,这些也正是新松将国际总部中科新松设在上海的原因。

2017年12月28日,新松临港产业基地正式启用,新松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研究院、新松工业4.0综合研究院也在当天正式授牌。新松临港产业基地的建成,将成为新松对接全球的重要载体之一,使新松工业4.0系统解决方案更加便捷地服务于全球制造企业,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中国机器人产业协同发展,对推动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具有积极意义。在上海设立AI研究院是我们的战略布局,新松通过加强在上海的研发力度,就是要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及智能制造产业,助力科创中心建设和强国战略。

“各行各业和我们的生活将被重塑”

■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 沈向洋 ■本报记者 张煜

2017年,微软在其年度财报中首次提出将人工智能作为其优先发展战略。而微软这一最新发展战略的领导者就是其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

面对已经到来的新一轮人工智能浪潮,沈向洋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前夕对记者表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和我们的生活必将被不断重塑。”

Q 未来10年,人工智能技术将在哪些应用领域取得较大突破?

A 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到来,这一轮以技术创新为代表的数字化转型,正在给全球各地、各行各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也为企业业务、商业应用、产品和服务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Q 目前,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在世界上处于怎样的水平?

A 近几年,中国的经济、技术都在快速发展,中国不仅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更已成为全球创新的重要力量。就人工智能研究而言,中国不比任何地方落后。例如,中国关注人工智能话题的人数,各高校、各研究院所内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人数以及每一年在人工智能主流会议上投稿和中稿的数量,在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包括微软在内的企业都更愿意在中国本土进行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创新。

Q 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会遇到瓶颈吗?

在你看来这些瓶颈体现在什么地方?A 当然会。第一,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对大数据和大计算的依赖较大。

第二,目前绝大多数的人工智能算法都是黑箱算法,包含有大量参数,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这样复杂的算法是可以推演的,还是只是函数的递进,这也是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也是下一步人工智能发展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目前的人工智能领域不仅过于重视数据,而且重视的是数据的表象。很多时候,人工智能技术是在用复杂解释复杂,这与科学认知相悖。从这个角度而言,人工智能技术还有待探索和发展。

这些问题不仅是科研的问题,也是整个行业的问题,需要全社会携手合作,探索解决之道。在这方面,微软已经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