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引领,是精神的引领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曹静 日期:2018-03-02
  ■本报记者 曹静

  正在明珠美术馆举行的“安藤忠雄展·引领”,是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第一次在自己设计的空间中举办回顾展。
  “光之历程”、“思想之光”、“艺术之光”、“创作之光”、“光之阅读”等五个板块,以建筑模型、记录影像、创作产品、设计手稿等形式,展现了安藤忠雄的诸多经典之作;而徜徉在安藤忠雄设计的空间,更能直观领受大师的艺术魅力。
  在策展人之一高健眼中,安藤忠雄早已超越建筑师的身份,以建筑之外的文化影响力影响着大众。他以既现实又超越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思考,实现了建筑对大众的“引领”。

  既现代又自然的美学

  一提到安藤忠雄,人们往往就会想到一种建筑材料——混凝土。
  安藤的建筑作品,通常或全部或局部采用清水混凝土作为室外或室内墙面。高超的木模制造工艺、优质的混凝土铸造及严格的工程管理,造就了安藤特有的“清水混凝土”。“清水混凝土诗人”也成为这位大师行走建筑界的标签。
  安藤在上海的最新作品“光的空间”位于闵行区爱琴海购物公园内,由明珠美术馆与新华书店共同构成。连接美术馆与书店的楼梯,便由清水混凝土浇筑而成。从制模、加筋到混凝土的配比,为了达到安藤的严苛要求,施工人员屡次试验,经历多次失败才获成功。
  最终呈现的这方清水混凝土,镶嵌在木质书架间,视觉上并不突兀,但若仔细端详,会有耐人寻味的感受:远观,视觉上有混凝土的粗糙感,排列规整的安装孔却散发着端正严谨甚至刻板的气质;走近细看,微小的气泡不规则地跳跃在表面,增加了几分随性;再抚摸,看似粗粝的材质竟然有着丝绸般的细腻肌理,令人赞叹。
  安藤与混凝土的“结缘”,最初出于成本的考量。与其他建筑师不同,安藤在实践中不断加深着对建筑材质的思考。“我认为,只有通过身体的直接触摸,才能从本质上感知建筑。因此在我的建筑里,凡是人的手脚能够直接触及到的建筑部位,都尽量运用具有生命感的自然素材。”
  “安藤把混凝土当作了石头。”高健一语道出了安氏“清水混凝土美学”的秘密。混凝土的材质表里如一,在浇筑时一次成型,仿若浑然天成的巨石。为保持它最真实的样貌,体现建筑的质朴本质,安藤从不作二次加工,更不会将它作为局部的、表面的装饰品。除此之外,混凝土特有的灰色与天然的石头相似,恰好成为白与黑、光明与阴暗之间的过渡,在视觉上创造了一个可供遐想的“虚空间”。
  这些因素的叠加,形成了安藤的清水混凝土特有的奇妙冲突——作为20世纪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材料之一,它既有着象征钢筋水泥的现代质感,又体现着在工业时代努力回归自然的心态,是一种既现代又自然、既现实又超越的风格。

  光影背后的人生哲学

  除了混凝土,安藤忠雄对光的运用也令人称道甚至称奇。
  他曾诗意而哲理地阐释自己眼中的光:“光是万物之源。光照到物体表面,勾勒出它们的轮廓;在物体的背后聚集阴影,给予它们以深度。沿着光明与黑暗的界限,物体被清晰地表现出来,获得自身的形式,显现相互之间的关系,处于无限的联系之中。”
  在这方面,安藤忠雄最杰出的作品莫过于“光之教堂”。
  光之教堂位于大阪府郊区的茨木市,占地面积仅113平方米,建造预算很低,甚至一度没有钱来做屋顶。在处处掣肘的情况下,安藤忠雄用厚实的混凝土墙围合成一个封闭的箱型建筑,在一面墙上划开了十字形的缝隙,让光穿射进来。“强烈的光束冲破了黑暗。墙壁、地板和天花板截取了光线,它们自身的存在也显现了出来。光线在它们之间来回冲撞、反射,创造着复杂的融合。空间诞生了。”
  “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场景。他先是创造了黑暗,然后划开了缝隙,最后创造了光明。”曾到临现场的高健如此描述。正如一首歌中所唱,“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远处的十字架透出的光亮,延伸到观者脚下,引导着观者一步步走向光明。如此瞬间冲击心灵,如此场景也可以一次次被描绘、被记忆,在观者心中被再度构建、再度感动。
  本次展览中,展示了安藤忠雄亲自拍摄的光之教堂及其他建筑作品的黑白照片,与当初设计时的手卷陈列在一起。一幢幢建筑从建筑师脑海中落成笔下的线条,经无数人的努力变成现实中的实体存在,最后摄入建筑师的镜头,压缩为黑白光影,安藤似乎在以这一变幻的过程发出自己的感慨——建筑的本质,不过是一个个感性的瞬间。
  这样的感性瞬间,在幼时便曾多次打动安藤,使他确立了成为一名建筑师的志向和使命。“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年家里加盖二楼。开始施工后,眼前的风景不断变化。屋顶开了洞,阳光一下子照进阴暗潮湿的家里,一抬头,就是蔚蓝的天空,跟昨天的家比起来,好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那个感动,太深刻了。”
  家境贫寒、没有受过正规的建筑训练,以打拳击获得的奖金周游世界学习建筑。28岁时,安藤忠雄赤手空拳创办了自己的事务所,四处投稿,屡战屡败,艰难跋涉,最终成为一代大师。那些经历教会他的人生哲学,他以光影建筑告诉他人: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待在光明里,而是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奋力奔去。

  塑造观者内心的景观

  在高健看来,安藤及其事务所是一个堪称完美的“乙方”:能够整合所有资源,在苛刻的限制下,全面满足甲方的要求,甚至超越对方的想象。但是,安藤忠雄的能力与境界远不止于此,比起建筑师,他更是一位思考者、一位修行者。在创造建筑时,他思考并试图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满足时代诉求,其次才是满足各方需求,协调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住吉的长屋”是安藤忠雄上世纪70年代的成名作。这个占地仅33.7平方米的建筑,貌似一个封闭的仓库,甚至没有窗户,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住宅的看法。事实上,这个狭小空间里竟然藏有一个庭院,有直射的光、流动的风,有感受分明的四季。尽管居住并不方便,但安藤说服了业主:“让生活融合在自然中才是住宅的本质。正因为空间有限,所以首要之务是如何最大限度地体会自然严峻与温柔的变化,于是我牺牲了方便这一选项。”
  当时的日本,正处在经济腾飞的年代,人们崇尚物质,以奢华为荣。安藤以他的作品无声地表达了对这一观念的批判,引导人们重新审视生活。
  近年来,反响最大的安藤作品莫过于位于北海道的“头大佛”。头大佛是一尊13.5米高的坐佛佛像,在北海道真驹内泷野陵园入口伫立了15年,仿佛一个微缩景观,呆板而有种不调和感。当陵园的主人试图将其改建成为地标性建筑时,安藤忠雄给出了一个超乎想象的方案:以佛像为圆心,建造一个圆锥形山丘;隆起的山丘犹如巨型穹顶,将大佛围拢并笼罩,只有头顶部分露出地平线。
  山丘上遍植薰衣草,每当大地随四季变幻,大佛便影影绰绰于盎然的绿、绚烂的紫,或苍茫的白之间。当参观者踏上参拜之旅时,先要经过一面镜子般的水池,由缓缓流动的水涤荡心灵,再踏入长达40米、由混凝土浇筑的通道,缓步向前。约60度的大丘陵将人的视线集中到唯一光源上,而在光源的尽头正是垂目俯视的大佛。于是,一步步接近,一步步肃穆……
  “佛还是那尊佛。不同的是,安藤忠雄重新创造了看待佛的方式”,高健说:“因此,这尊佛变成了全世界最大的佛——整片大地都是它的身体;同时它也成为了观者内心的景观。”
  改变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塑造观者内心的景观,这是安藤作品中一以贯穿的主题。有时,他借助于宗教的仪式感,有时则借助艺术与阅读的力量。比如,“光的空间”中连接美术馆与书店的卵型活动区域。在自己最钟爱的卵形空间里,安藤塑造了旋转而上、直通璀璨星空的书的阶梯,也使得这个“卵”像一颗种子,成为一个孕育精神力量的容器。
  “现代都市充斥着喧哗与消费。正因为此,安藤才提倡现代人必须留十分之一的时间,用来安住,用以专注。”从喧闹的商场迈进“光的空间”,让大脑换一个频道,以另一种方式感悟生活、安顿心灵,这是建筑的引领,也是精神的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