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项目首次上街表演,周浦宣卷以别样曲调喜迎国庆

郊野笔记 2017-10-02 18:27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志彦 陈军贤
晚清时,宣卷由苏州传入浦东周浦,并逐渐演变成一种曲艺形式。

国庆长假前两日,浦东周浦小上海步行街上人流如织,热闹非凡。这里正在举行小上海民俗文化展示会,今年展会除了织老布、纺纱、织老布带子、编草鞋表演和轮番上演的清音班扎彩演奏行街表演外,浦东周浦宣卷也第一次走上街头。

 

浦东周浦宣卷在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遗目录。浦东周浦宣卷是江南传统的民俗民间艺术之一,唐宋时期即有记载。明清时期,流行于苏州一带。晚清时,宣卷由苏州传入浦东周浦,并逐渐演变成一种曲艺形式。

来自周浦红桥村、界浜村的张福良、顾祥初、张永贵三位八旬老人,着一身紫红色唐装,声情并茂地哼唱着原汁原味的宣卷折子戏。他们沿用晚清时流传下来的曲调,填入新词,颂扬伟大的祖国。游人纷纷驻足聆听,顿觉回味无穷。

 

在本地因收藏得名的周浦“大老倌”鲁来大,在小上海步行街上展示各种收藏品,成为这届展示会的亮丽色彩。 “大老倌”的老唱机还用老唱片播放1949年开国大典的盛况录音,“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声音回荡在展区上空,而《歌唱祖国》的歌声令游人振奋无比。

 

曾被评为全国健康老人、95岁的朱民治先生在现场向人们表演画蛋壳画、贝壳画、蚌壳画、蟹壳画、葫芦画等。他的展演台前挤满了游客,赞叹声连连。朱老从小喜欢画画。他的画都在废弃的蛋壳上、龟壳上、葫芦壳上、蟹壳上、扇贝上画画。用朱老的话来说,这叫“生态作画”,一方面宣传环保理念,一方面为建设文化周浦贡献一份力量。他的生态画为展示会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也是小上海民俗文化展示会上的“大明星”。

周浦镇向阳社区的70多岁的宓哲圣,免费为乡邻群众剪纸已有近20年,他剪的“喜”字龙飞凤舞、喜气盈盈,剪的花鸟等画更是栩栩如生。宓哲圣居住的楼道里挂着许多他的剪纸作品,这幢楼还被社区命名为《剪纸楼》。

已退休的潘建荣,是周浦镇上一位常年收藏木杆秤的爱好者。此次活动他带来了100多杆明清时期十六两制的红木大木杆秤,其中大都是宣统年间和光绪年间的老秤。这些老秤都是以十六两为一斤,八两为半斤,在秤杆的顶部和两旁则都钉有秤星。而当时十六两制的一两,相当于后来十进制的零点六二五两;十六两制的二两,则相当于十进制的一点二五两。十六进制与十进制在换算上全然不同,让不少游人长见识。

文字编辑:黄勇娣 图片编辑:朱瓅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上观新闻APP,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