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鲜养殖不再“吃错药”,首开“绿色药方”杜绝孔雀石绿、多宝鱼事件

教育在线 2017-04-17 19:38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这些餐桌上水产品安全事件的“主角”,如何永远淡出人们的舌尖?沪上高校的科学家们十年磨一剑,日前取得突破性成果,这些“绿色药方”让河海鲜养殖不再“吃错药”。

说起河海鲜,除了美味,更须安全。然而,水产界的食安问题也警钟长鸣:因“孔雀石绿”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等毒性,被欧美、日本等立法禁止用于水产养殖;同样,由于体内检出大量违禁农兽药残留,嗑药的多宝鱼事件曾影响大半个中国……

 

这些餐桌上水产品安全事件的“主角”,如何永远淡出人们的舌尖?沪上高校的科学家们十年磨一剑,日前取得突破性成果,这些“绿色药方”让河海鲜养殖不再“吃错药”。

 

农业部近日发布2505号公告,由上海海洋大学、长沙拜特生物科技研究所有限公司研制的复方甲霜灵粉(美婷),成为我国水产养殖领域第一个化学类的新兽药,填补了世界各国在“孔雀石绿”禁用之后长期缺乏水霉病有效治疗药物的空白,为孔雀石绿屡禁不止带来的安全问题提供了自主解决方案。

 

与此同期,华东理工大学自主开发鱼用疫苗替代抗生素,在源头上彻底解决鱼类养殖中的药物残留问题。这种针对迟钝爱德华氏菌的活疫苗,也成为我国注册的第一个海水养殖动物活疫苗,有望覆盖全国半数多宝鱼养殖基地。

国内外此前没有理想的替代药物

 

事实上,孔雀石绿作为抗水霉的特效药物,曾在水产养殖中被广泛使用。但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因其高毒性的“副作用”,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发布法规禁用;至2002年,它也被列入我国农业部193号公告《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由此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上重要的水产养殖国,首次以法令形式禁止孔雀石绿在水产品等食用动物中使用。

 

然而,孔雀石绿禁用法令颁布至今15年,虽然我国每年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开展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行动,却仍不能摆脱水产品中孔雀石绿时有检出、食品安全和出口贸易事件时有发生的尴尬局面。

 

上海海洋大学杨先乐教授介绍,这是因为在防治水霉病方面,国内外此前没有一个理想的孔雀石绿替代药物;而水霉可在我国南北主要水产养殖区感染100多种水产动物,其引发的病害能够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理想的孔雀石绿替代药物制剂,应该具备接近孔雀石绿的高效和廉价,同时又没有任何安全隐患。为此,杨先乐及其团队通过产学研协作,组成百人攻关队伍,从万余种物质中挑选千余种潜在有效物质,构建药物备选库,进而利用先进的高通量筛选模型进行层层筛选,最终以“万里挑一”的苛刻标准,获得了在安全、药效、价格等方面完全可以替代孔雀石绿的抗水霉活性物质——甲霜灵。

 

此后,在历经16项药理学实验、7项临床试验、8年生产性验证与应用、3年多轮每次20余名行业专家参与的新药评审后,最终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用于水霉病治疗的孔雀石绿替代药物制剂。杨先乐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这个新兽药证书,也是自国务院《新兽药管理条例》(2004年国务院第404号令)发布后,我国第一个关于水产使用的化学类新兽药证书。

 

自2008年启动“美婷”的生产性验证试验至今,海大与合作企业先后在全国25个省市、1000余个试验点、20多种我国主要养殖对象进行了数千次验证,累计受试面积达20万余亩,减少由于水霉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累计4.3亿元以上,减少间接经济损失5.4亿元以上。8年来,没有发现因美婷使用所带来的任何安全隐患。

 

 

最先获得病害菌种基因组全序列

 

与之相比,我国首个海水鱼活疫苗的投产应用,也是十年磨一剑。

 

目前,我国海水鱼类养殖进入工业化集约养殖阶段。随着养殖密度增加,病害成为海水鱼类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为了防病治病,使用抗生素成了养殖户的惯用手段。但抗生素使用超标,不仅带来了致病菌的耐药性问题,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破坏性影响。

 

根据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高效疫苗的应用是细菌性病害控制的有效策略。在欧美地区,早在上世纪70年代,海洋鱼类疫苗就已开始大规模投入使用。在我国,疫苗在家畜、家禽养殖业已广泛应用,但在水产养殖业中却是一片空白。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张元兴团队领衔“迟钝爱德华氏菌”活疫苗的开发成功,填补了我国鱼类疫苗空白,将推动并建立以免疫防治为核心的海水鱼类健康养殖新模式。

 

2006年,“多宝鱼事件”爆发。张元兴意识到,这一事件背后,反映的是多宝鱼养殖的严重病害以及养殖户用药操作不规范。多宝鱼,学名大菱鲆,是我国主要海水养殖鱼类之一。于是,他的团队开始着手研究包括多宝鱼在内的鲆鲽类海洋鱼致病机制,并着手开发相应疫苗。

 

由爱德华氏菌病引起的腹水病,是海水养殖多宝鱼的一种严重病害。先期,科研团队分离鉴定出了相关的高致病性菌株EIB202。又经过5年左右的摸索,团队成功解析了其全基因组和主要致病机制,最终从众多菌株中精准筛选出了天然弱毒的、免疫性能好的EIBAV1菌株,并制成疫苗。

 

这一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Science)》子刊,他们在世界上率先获得迟缓爱德华氏菌的基因组全序列,得到学术界认可。经试验证实,该疫苗产品在田间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保护力,接种该疫苗的鲆鲽类经济鱼种,可有效抵御由迟钝爱德华氏菌引起的腹水病,其免疫保护力达70%以上。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新型活疫苗已获农业部新兽药注册证书及生产文号,对于我国水产病害免疫防控体系的建立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同时也为国家相关部门对水产疫苗产品审批、监督和立法提供了决策参考。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上观新闻APP,发表评论